文章內容目錄
十二時辰,古代計時之制也,分晝夜為十二時,每時當今兩小時,以十二地支為名。
相傳時辰命名,肇於動物日常作習,然其確切起源,尚待考證。或雲西周,或謂戰國,漢代亦有其説,今多認為始於先秦。


漢代時辰依次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先秦時辰劃分之法,多有不同,一日四時、十時、十六時、十二時等皆有之。
戰國時期,《商君書》或提及時之概念,然俞樾以為,所指或非今之十二時辰。清代趙翼則認為,十二時辰始於漢代,因太初改正朔,歷家之術漸精所致。
秦漢簡牘,十二時辰之實證甚多,如睡虎地秦簡之《日書》乙種,清水溝漢簡之《歷譜》等。然十六時制亦同時存在於出土文獻之中。
魏晉南北朝,二十四時辰制一度流行,以十二支四維八幹合為二十四名。 然後世通行者,仍為十二時辰制。
時辰與地支,相輔相成。地支為十二時辰之名,甲子至癸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用以紀時。天干則用以紀序。
時辰時間對照表:揭開時間的神秘面紗
時辰時間對照表是一份歷史悠久的資料,提供了將時辰轉換為現代時間的便捷方法。時辰的概念起源於古代中國,是一種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的傳統時間系統。
時辰時間對照表
時辰時間對照表如下所示:
時辰 | 現代時間 |
---|---|
子時 | 23:00 – 01:00 |
醜時 | 01:00 – 03:00 |
寅時 | 03:00 – 05:00 |
卯時 | 05:00 – 07:00 |
辰時 |
延伸閲讀…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
時辰對照表_十二時辰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