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十二時辰與天干地支
相傳,古代計時單位「十二時辰」的命名與動物的日常作息息息相關。古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段,每個時辰等同於現今約兩小時的時段,並以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稱。地支代表時間,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則用於標示順序。
六十甲子是天干與地支的組合,以六十對順序排列成表:


天干 | 地支 | 六十甲子 |
---|---|---|
甲 | 子 | 甲子 |
乙 | 醜 | 乙丑 |
丙 | 寅 | 丙寅 |
… | … | … |
地支與時辰的對應關係固定:
- 子時:23:00-01:00
- 醜時:01:00-03:00
- 寅時:03:00-05:00
- …
- 酉時:17:00-19:00
- 戌時:19:00-21:00
時間農曆
時間農曆是一種以農曆紀年、閏月和干支來記錄日期的曆法系統。它起源於中國,並廣泛應用於亞洲東部國家。與公曆(太陽曆)不同,時間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結合了月亮運行的週期和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
基本原理
- 月亮週期:時間農曆以一個朔望月(約 29.5 天)為基礎,朔望月是指從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之間的間隔時間。
- 閏月:由於月亮週期比太陽年(約 365 天)短,因此需要每兩到三年插入一個閏月以彌補天數差。
- 干支紀年:時間農曆使用 10 個天干和 12 個地支循環來組成 60 年的年曆。每年的名稱由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組合而成,例如甲子年、乙丑年,依此類推。
月序
時間農曆將一年分為 12 個月,這些月份的名稱取自其在干支紀年中的位置,例如正月、二月、三月,依此類推。
月份 | 干支 | 天數 |
---|---|---|
正月 | 子 | 29 或 30 |
二月 | 醜 | 28 或 29 |
三月 | 寅 | 30 |
四月 | 卯 | 29 |
五月 | 辰 | 30 |
六月 | 巳 | 29 |
七月 | 午 | 30 |
八月 | 未 | 29 |
九月 | 申 | 30 |
十月 | 酉 | 29 |
十一月 | 戌 | 30 |
十二月 | 亥 | 29 或 30 |
閏月
當閏月年發生時,額外的一個月會插入在農曆的第 29 天(通常在 7 月或 8 月)。閏月使用上一個月的名稱並加入「置」字,例如閏七月、閏八月。
干支紀日
除了標記年份外,時間農曆還使用干支來表示具體的日期。每個月的第一天稱為「初一」,最後一天稱為「三十」。
時間農曆的應用
時間農曆在亞洲東部國家廣泛應用於:
- 傳統節日:許多傳統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都是根據時間農曆來慶祝的。
- 婚禮和喪禮:時間農曆被用於選擇吉祥的日期舉行重要事件。
- 占星學:時間農曆是中國傳統占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農業:農民使用時間農曆來規劃播種和收穫。
與公曆的轉換
公曆和時間農曆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但由於閏月的存在,轉換可能較為複雜。可以使用專門的轉換工具或參考曆法。
延伸閲讀…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
十二時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