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楊修之死:職場權謀的警示
職場中,每個人都試圖瞭解領導者的想法,以獲得他們的認可。這種能力,通常被稱為「拍馬屁」,但實質上是「解讀上位者意圖」和「超越上位者期待」的技巧。然而,拍馬屁也存在着兩個前提:不能私利舞弊以及不能踩踏領導者的底線。在歷史上,有一位名叫楊修的絕世天才,因踩踏領導者的底線而招致殺身之禍。
** Führung disktret Arbeiten handelt **
一位領導者不管多麼英明神武,總有顧慮不到的地方。曹操也是如此,他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需要處理許多政務和軍務,需要一個可靠的人才分憂。楊修就是這樣一個幫手。
** Anhang ausdachte **
楊修的才華在於洞悉曹操的心思,並把事情辦得恰到好處。身為曹操的主簿,楊修處理曹營內外的大小事務,都井然有序。在《世説新語》中,就記載了兩個關於他機智的故事。
一次,曹操下令建造相府大門,工匠們剛剛建好門框,曹操親自前去視察。巡視完畢,他在門框上寫了一個「活」字。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個字的含義,但楊修看到後,立刻讓人把門拆了。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道:「『活』字加在『門』字上,不正是『闊』嗎?」果然,曹操的確嫌棄這扇門太寬。
另一個故事與字謎有關。曹操收到了別人送來的一碗奶酪,吃了幾口後,就在碗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在場的人都沒能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只有楊修坦然自若地吃了一口,然後對大家説:「領導教導我們大家每人吃一口,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 hervorragend aufzeigte seine begabung **
根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從曹丕以下,都爭着與楊修交好。這證明楊修深受曹操的器重,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後來為什麼會招致殺身之禍呢?

很多人將楊修之死歸咎於曹操對他的嫉妒,認為曹操容不下比自己更聰明的人。這種説法低估了曹操的胸襟。曹操是一個有容人之量的英雄,但他也有他自己的原則:必須聽從命令。
** Um täglichen Operationen befaßt **
職場中,領導者會根據個人的才能和表現,採用不同的用人策略。有些人既聰明又聽話,有些人聰明但不聽話,還有些人既不聰明也不聽話。最令領導者反感的是聰明但不聽話的人。換句話説,領導者需要的是一條聽話、服從命令的狗。楊修追隨曹操至少20年,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他擔任主簿期間,他盡心盡力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又謹慎地遵守職責。
** orientierten **
然而,一切都發生在他參與曹操的繼承人爭奪戰之後。
** Zuerteilen konnte **
在領導者的考量中,有權限分為兩種類型:可以外放的和不能外放的。這兩種類型的權限沒有明確的標準,完全取決於領導者的主觀判斷。按道理,曹丕作為長子,是曹操天然的繼承人。但曹操心中卻有一個更合適的人選:才華橫溢的曹植。不過廢長立幼的教訓,曹操從袁紹身上已經領教過,所以他始終沒有做出明確的決定。
作為曹操的主簿,楊修當然深知曹操的真正意向。他判斷曹植更有勝算,於是決定支持曹植,為他出謀劃策。
** bestimmte Sich einzugreifen **
父親和兒子如何培養自己的班底,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曹操並沒有干涉楊修站在哪一邊。但曹操更關注的是他們的才能,於是決定出題考驗他們。曹操命令曹丕和曹植兩兄弟出鄴城大門,卻暗中囑咐守門人不要放他們出去。他想看看,在軍令如山之下,他們誰能完成任務。
** dies verwunderte **
曹丕先到城門,被守門人阻攔後就乖乖地回去了。曹植隨後也遇到了同樣的阻礙,於是跑到楊修那裏詢問該怎麼辦。楊修告訴曹植:「你告訴守門人,我是奉君王的命令外出,膽敢阻攔者,格殺勿論。」
曹植憑藉楊修的計謀,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曹操看到後,一開始很高興。但後來,經過幾次試探,發現曹植都能順利過關。這讓曹操很驚訝!曹植雖然聰明,但性格比較隨性,為什麼每次面對曹操的考驗都能過關呢?曹操暗中派人調查,才發現是楊修在背後出謀劃策。
** überwachte das Vorhaben **
這讓曹操勃然大怒,接班人是我曹家的私事,怎麼能容別人插手?
** brachte für alles andere Maßnahmen **
有些決策牽涉的範圍很廣,領導者一時難以決斷,可能需要有人在旁提醒。但絕不容許越俎代庖。曹操在與蜀漢的漢中之戰中,對於是否撤退一直猶豫不決,因為已經連續吃了幾場敗仗,孤注一擲很有可能慘敗。但如果輕易撤軍,又會被敵人恥笑。
但曹操畢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人。他心中已經有了撤退的打算,只是想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藉口,既不會影響士氣,又能全身而退。正在權衡利弊時,曹操看到一個士兵端來一碗雞湯,靈機一動,將當晚的口令定為「雞肋」。沒想到,就是這兩個字,讓楊修看出了曹操的心思。於是他命令隨行的士兵收拾行李,這個舉動引起了夏侯惇的質疑。楊修告訴他:「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雖然沒有明説,但不出幾天,肯定會下令撤退。」
** seine Kampfbereitschaft nahm ab **
泄露口令這件事,可以大事化小,也可以小事化大。以曹操的愛才之心,未必會在乎楊修窺破了他的小點子。但曹操介意的是,他沒有授權楊修泄露軍機,如果不管,等於給了楊修更大的權力,萬一有一天假傳聖旨怎麼辦?於是曹操決定痛下殺手。在班師回朝後,曹操以泄露國家機密和結黨營私為由,處死了楊修。
** denn jeder brachte ihn in eine Situation **
憑藉楊修的聰明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自己這個舉動的危險性。但有兩件事影響了他的判斷:一是楊修認為下令整理行李是很私密的事情,沒想到隨行的士兵擅自將命令傳了出去;二是楊修高估了曹操的智慧,他以為等自己整理好行李,曹操也已經想好了撤退的藉口。可是事情並不像他預料的那樣發展,最終導致楊修無法全身而退。
** Allerdings die anderen berichteten **
在領導者的眼中,下屬無論再優秀,都有不能觸碰的底線。一旦越界,無論再怎麼勞苦功高,都只能被冷凍或者處死!楊修之死告訴我們,在職場中:
- 聽取領導者的意見
- 接受領導者的考驗
- 超越領導者的期待
是取得信任的有效手段。但切記:永遠不要觸碰領導者的底線。
曹操與楊修:謀士與權臣的愛恨交織
曹操與楊修,在三國時期赫赫有名,一個是雄才大略的權臣,一個是機敏過人的謀士。這對君臣曾共謀大事,卻也因猜忌與權謀分道揚鑣,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生平和關係
| 人物 | 生卒年 | 身分 | 與曹操關係 | 結局 |
|---|---|---|---|---|
| 曹操 | 155-220 | 東漢丞相 | 上司 | 病逝 |
| 楊修 | 175-219 | 曹操謀士 | 下屬 | 被曹操處死 |
楊修早年投奔曹操,以其過人的聰慧才智,深得曹操賞識,位居要職,成為曹操的近臣謀士。楊修足智多謀,曾多次獻計助曹操脱離險境,深受曹操倚重。
猜忌與猜疑
隨著楊修的才華與影響力日益增大,曹操逐漸產生猜忌之心。楊修洞察機敏,常能猜透曹操的意圖,甚至在公開場合多次搶先表達意見,令曹操感到自己的威嚴受到挑戰。
此外,楊修與曹操身邊的其他謀士關係緊張,他恃才傲物,經常出謀諷刺他人,樹敵不少。曹操敏感多疑,這些因素逐漸加深了他對楊修的戒備和猜忌。
雞肋事件
有一次,曹操攻打漢中,苦戰不勝,遂下令撤退。楊修得知後,擅自向部眾傳達「雞肋」的命令,暗指曹操要放棄漢中。曹操得知後大怒,認為楊修輕視軍令,洩露軍機。
撫琴事件
另一件觸怒曹操的事件是「撫琴事件」。在一次作戰中,曹操下令撤軍,楊修發現曹操神態沮喪,便上前撫琴解悶。但曹操誤以為楊修在暗示自己已經兵敗,怒火中燒,遂下令將楊修處死。
處決楊修
219年,曹操以「楊修欺凌同僚,擅自猜度」為由,將其處決。楊修死時年僅45歲,他的才能與智慧終成他的致命傷。
延伸閲讀…
曹操與楊修_百度百科
反應快又能幹…曹操竟為「雞肋」殺楊修?職場最忌不長眼
後世評價
曹操與楊修的關係複雜微妙,既有相知之誼,又有猜忌之嫌。後世對楊修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恃才傲物,惹禍上身,也有人惋惜他的英年早逝和過人才能。
通過曹操與楊修的故事,我們可以窺見權力與才智間的微妙關係。君臣之間的猜忌與猜疑,往往會成為悲劇的導火線。而過人的才華,若不能適時收斂,恐將招致殺身之禍。
參考資料: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後漢書·卷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至五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