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最厲害的名人 |真正會武功的5位皇帝前2位都姓劉 |唐姓皇帝有哪幾個 |【最厲害的唐姓皇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618年到907年存在。

它是繼隋朝後一個統一王朝,共有22位皇帝,統治了289年。

唐朝公認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

隋末時期,各地勢力崛起。

617年,唐朝創始人李淵晉陽起兵,次年長安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

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了”贞观治”。

唐高宗继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代替唐朝,洛阳成为都城,历史上称为武周时期。

神龙革命后,大唐国号恢复。

唐玄宗登基后,鼓励努力治理,开创了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天寶時期結束時,全國人口有八千萬人。

755年,於安史後,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問題導致國家力量減弱。

然而,後中元和中興時期、會昌中興時期以及大中之治時期,國家勢力重新得到恢復。

878年,一場名黃巢起義暴動爆發,對唐朝統治造成了破壞。

接著,907年,朱温篡奪了唐朝皇位,使得唐朝滅亡。

這一事件導致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疆域達到了空前規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未修建胡長城大一統王朝。

唐代,中國國土不僅包括了現代中國範圍,還延伸到了西部和北部地區。

唐朝征服東突厥和薛延陀之后,皇帝各族四夷尊为天可汗,并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和室韦民族,用来攻击敌国。

同时,唐朝让南诏、新罗、渤海国和日本附属国学习自身文化和制度。

唐代其多元化科技、文化、經濟和藝術而聞名。

詩歌、書法和繪畫領域中,涌現了許多出的名人。

其中包括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以及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和李思訓,有音樂家李龜年。

這些人物各自領域中取得了成就,為唐代文化藝術增添了光彩。

他們作品人們讚美和傳頌。

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國際文化 。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帝國,聲譽遠揚海外,亞歐國家有往來。

唐朝後海外多稱中國人唐人。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於長安。

他是唐朝開國皇帝和軍事統帥。

李淵出身於北周貴族家庭,七歲時封唐國公。

他姨母是隋文帝獨孤皇后,因此受到隋文帝寵愛。

他軍事生涯中,他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

大業九年(613年),我調職衞尉卿。

當時,隋煬帝召集了我前往遼東督運糧草。

大業十一年(615年),我率領軍隊擊敗了毋端兒起義軍,他們龍門遭到了打擊。

大業十二年(616年),我領導軍隊突厥進行了一場戰鬥。

大業十三年(617年),我升職太原留守。

當時,各地農民起義蓬勃發展,各路軍閥徵戰,隋朝統治局面崩潰。

李淵和李世民五月份殺死了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並於晉陽舉起了反抗旗幟。

他們建立了一個軍府,並率領三萬士兵南下。

他們攻克了霍邑,並斬殺了宋老生,同時招降了關中孫華起義軍。

十一月,他們攻佔了長安。

楊侑是隋煬帝孫子,他尊稱隋煬帝太上皇並改元義寧。

楊侑任命為丞相並封為唐王。

然而隋煬帝於618年五月殺後,楊侑讓位他,自立為唐朝皇帝,並改元武德。

他即位後,命令秦王李世民帶領軍隊擊敗了割讓隴西地區薛舉子薛仁杲勢力。

李顯復位後,神龍元年(705年),他恢復了唐朝舊制度。

接著,他任命東征統帥,攻打洛陽,並自稱皇帝。

到了武德四年(621年),世民擊敗了援助王世充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

各地農民起義軍和地方割據勢力消滅後,統一全國目標實現。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發生了玄武門變,李世民皇太子。

八月份,李世民接受了傳位,並自稱太上皇。

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去世。

武皇帝尊称高祖,葬于獻陵。

上元元年(674年),他尊号改为神堯皇帝。

天寶十三载(754年),他尊号改为神堯聖光孝皇帝。

2、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説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年少时,参与了救援隋炀帝行动。

唐朝建立,李世民成为尚书令和右武候将军,封为秦国公,后来封为秦王。

他率领部队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军阀一起唐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取得了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變」,殺死自己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太子。

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他統治期間,致力於聆聽臣子們建議並且堅持內政治理,他地接納諫言,嚴格執行措施,並且大力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發展。

這些措施使得人民能夠有休息和生活,國家得以安定。

這段時期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治理時期。

在外开疆拓土过程中,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并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渾。

同时,句麗造成了重大损失,并设立了安西四镇。

在此期间,各民族之间融洽,各族人民尊称他“天可汗”。

这些成就奠定了唐朝一百多年盛世基础。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疾病去世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統治了二十三年,尊稱太宗,葬於昭陵。

他留下了一些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其中一些詩作傳頌著。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年—683年在位),是唐朝第三位皇帝。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顺圣皇后孙氏。

他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是同母兄弟。

李治出生於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東宮麗正殿。

貞觀五年(631年),他封為晉王。

作為唐太宗嫡長子和太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廢後,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册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繼位,成為唐高宗。

唐高宗上台後,延續了太宗時期制定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並李勣、孫無忌和褚遂良人輔佐。

他統治下,民眾享受到了和平,貞觀時期風氣延續了下來。

這段時期稱作「永徽之治」。

高宗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主張,排除了元老派幹擾。

顯慶五年(660年)後,高宗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

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

高宗狀況,政權高宗武天手中轉移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句麗(668年)。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説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逝世,享年55岁,埋葬乾陵。

他追封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天宝八年(749年)追封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追封天皇圣弘孝皇帝。

4、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即唐中宗,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

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

章懷太子李賢廢後,李顯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廢為廬陵王,後遷於均州、房州地。

第一次在位時間683年—684年,1年。

5、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輪、李輪,即唐睿宗,唐朝第五位皇帝,684年—690年、710年—712年兩度在位。

改寫後內容:
第一次在位時間683年684年,共1年。

李旦(662年716年),原名李旭輪、李輪,是唐朝第五位皇帝,兩度在位,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母弟。

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於嗣聖元年(684年)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傀儡。

690年,武則天稱帝,武周建立後,李旦廢。

在位時間684年690年,六年。

降為皇嗣後,改姓武氏,遷居東宮,遵皇太子禮儀規範。

從此,李旦成武氏諸王以及酷吏攻擊對象,開始了他皇嗣生涯。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是一位出生於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女性。

她原名是珝,後來改名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她在位期間是一位年事已高皇帝,享年82歲。

她父親是荊州都督武士彠。

十四歲時進入皇宮,成為唐太宗寵妃,並賜予名號「武媚」。

唐高宗在位期間,她封為昭儀,後來成為皇后,並尊稱「天后」。

她高宗一起譽為「二聖」。

高宗駕崩後,她作為唐中宗和唐睿宗皇太后,親政治國。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佈改變唐朝統治,自立帝,將都城遷洛陽,並稱自己為「神」,建立了武周王朝。

武則天執政期間,她展開了一系列肅清唐宗室行動,並實行了政治統治,這稱為「酷吏政治」。

儘管如此,她其明察善斷和多才多藝而聞名,能夠地運人才,使得有才華人得以崛起。

武則天病重,神龍元年正月,她病榻上起身,只有張易和張昌宗兄弟陪伴側。

宰相張柬發起了一場政變,推舉唐中宗重回皇位,迫使武則天退位,這一事件稱為「神龍政變」。

她晚年,政府出現了許多腐敗現象,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獎勵,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重視選拔人才重要性。

以上對原文改寫。

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

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諡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有詩。

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是唐中宗李治和武則天第七子,是唐朝第四位皇帝。

他詩作收錄《全唐詩》中,共有四十六首。

李顯代表作品有《垂拱集》和《金輪集》,但這些作品現失傳。

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

章懷太子李賢廢後,李顯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廢為廬陵王,後遷於均州、房州地。

聖歷二年(699年)召洛陽復立皇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82歲武則天身體狀況惡化。

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將軍李多祚和左威衞軍薛思行人一起發動了一場兵變。

他們帶領著五百多名羽林軍突然闖進了玄武門,並迎仙宮殺死了張易和張昌宗。

接著,他們支持唐中宗登基,迫使武則天退位。

這場事件後來稱為「神龍政變」。

李漼出生于833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唐宣宗宅邸中。

他取消了租賦,並設立了十個巡察使,加強各地監察。

同時,他成立了修文館學士,促進文化發展。

拓展與吐蕃經濟和文化交流,他實行了和親政策,其中包括金城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這一政策確保了邊疆地區。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政,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去世,終年55歲,諡號和聖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

7、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殤帝,稱「唐少帝」,唐中宗李顯第四子,生母。

聖歷三年(700),封北海王,後進封温王。

景龍四年(710)唐中宗死後,李重茂韋後皇帝,而形同傀儡,實權屬韋後。

同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後,李重茂廢。

景雲二年(711)改封襄王。

開元二年(714年),他調任房州刺史。

同年七月,他過世,年二十歲。

他追封殤皇帝。

廣德元年(763年),廣武王李承宏吐蕃幫助下,長安稱帝後,他追封李重茂廟號恭宗。

李旦(662年—716年),原名李旭輪、李輪,是唐朝第五位皇帝,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第四個兒子,同時是唐中宗叔叔。

李旦早年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於嗣聖元年(684年)皇帝,但僅是母親武則天傀儡。

他武周建立後,降為皇嗣,後復封王,參與神龍政變。

景雲元年(710年),唐隆政變後擁立皇帝。

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导致公主干政,太子李隆基争权。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太上皇。

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在位八年余,但掌权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奪回皇帝應有權力,搶先發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

開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百福殿病逝,終年五十五歲。

廟號睿宗,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葬於橋陵。

8、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天寶十五年(756年)在位,安史而退位,是唐朝在位皇帝,是唐代時期皇帝。

李旦第三子是李三郎,他母親是竇德妃。

他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出生於東都洛陽。

他,音律,外表端莊。

他封為楚王,後來改封臨淄王,並擔任衞尉卿和潞州駕職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消滅了韋後集團。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給了李隆基,並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登基初期,政治上表現出色,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和发展唐朝政权。

他注重治理局面,任用了姚崇和宋璟这样贤能之士,致力于推行治理,唐朝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时代——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塞外民族試圖來唐王朝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達八年安史,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太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登基,尊奉其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他長安神龍殿病逝,享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泰陵。

廟號玄宗,因其諡號道聖大明孝皇帝,清朝避諱康熙帝名玄燁,多稱其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改寫後內容:
玄宗是一位清朝皇帝,他尊稱道聖大明孝皇帝。

於避諱康熙帝名字玄燁,人們稱呼他唐明皇。

此外,他尊稱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9、肅宗(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原名嗣升,後改名浚、璵、紹,是玄宗隆基第三個兒子。

他成為唐朝皇帝,並756年762年期間統治。

李亨初封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太子。

安史起,玄宗任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

唐玄宗西逃,他馬嵬坡百姓所留,玄宗分道,北上靈武。

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李亨靈武登基。

他尊敬他父親玄宗太上皇,並命令郭子儀、李光弼人去討伐安史。

至德二年六月和十月,他們地收復了安、洛陽兩個都城。

四月,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逝世,李亨瀕臨死亡。

張皇后計劃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王李系皇位繼承人。

然而,李輔國和程元振決定出兵保護太子李豫,並逮捕張皇后和支持李系人。

當天晚上,唐肅宗五十二歲時去世。

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10、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762年—779年在位,。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

安史中,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後收復安、洛陽。

乾元元年(758年),皇太子。

寶應元年(762年)即位。

次年,安史。

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養民」財政方針。

改寫後內容:
安史中,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後收復了安、洛陽。

乾元元年(758年),他成為皇太子。

寶應元年(762年)他登基帝。

次年,安史發生。

李豫統治期間,他進行了漕運、鹽價、糧價改革,實施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政策,並以「養民」財政方針。

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諡號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

葬於元陵。

11、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即唐德宗,唐代宗李豫長子,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

李適初封奉節郡王。

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名義上統軍安史,次年拜尚書令。

廣德二年(764年),皇太子。

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

李適在位初,自我評價能力出眾,堅持信任文武百官,嚴厲禁止宦官干政。

楊炎成他輔佐,他推行了廢除租庸調製,並實施了「兩税法」,使國家出現了一片景象。

然而,後來他任命了盧杞,政局開始惡化。

在建中四年(783年),爆發了涇原兵變,李適逃亡奉天,後來依賴李晟支持。

李適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禁軍統帥,並且全國範圍內增加了間架和茶葉雜稅,這導致了人民情緒。

同時,藩鎮此事姑息,使得他們勢力增強。

他統治期間,他回紇和南詔聯合起來,一起打擊吐蕃,扭轉了吐蕃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外部環境。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宮中蒞臨諸王和親戚們來祝賀李適。

然而,太子李誦因病參加,這讓李適感到過,他流淚並哀悼。

此後,他病情加重,每天變得。

同一個月二十三日,會寧殿,李適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他在位時間二十六年。

諡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

《全唐詩》錄有其詩。

12、李誦(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順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適長子,。

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太子。

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唐順宗。

同年八月,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禪位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在位八個月。

次年(806年)正月十九日,李誦駕崩,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13、李純(778年—820年),即唐憲宗(805年—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適之孫、唐順宗李誦長子,早年封廣陵郡王。

延伸閱讀…

真正會武功的5位皇帝前2位都姓劉

唐姓皇帝有哪幾個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改名李純。

同年八月即位。

李純登基後,他努力著重於治理國家,推行改革消除政府弊政,處理政務,力求使國家興盛。

他努力帶來了元和削藩成果,使中央政府聲望大增,後世稱「元和中興」。

唐憲宗晚年遇到了太子問題,郭妃是郭子儀孫女,不論後宮是朝堂,形成了勢力,她兒子李恆繼承帝位,但憲宗不想牽制,喜歡這個兒子。

唐憲宗公元820年月份,大明宮和殿中辭世(有人說是突然去世),享年43歲,統治了15年。

他追封昭文章武大聖神孝皇帝,廟號是憲宗,葬於景陵。

唐憲宗逝世後,李恆登基,而朝政郭妃集團主導。

李恆(795年—824年2月25日),即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

他是唐憲宗李純第三個兒子,母親是懿安皇后郭氏。

李恆於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大明宮出生。

元和元年(806年)八月,進封王。

元和五年(810年)三月,領彰義軍節度大使。

太子李寧逝世,元和七年(812年)十月,李宥皇太子,改名恆。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820年2月14日),唐憲宗卒,郭妃集團、宦官梁守謙擁立李恆,於丙午(2月20日)登基。

唐穆宗即位後,生母郭貴妃冊立皇太后。

唐穆宗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留意天下之務」。

任用宰相蕭俛、段文昌見,認為藩鎮,應當消兵。

河朔三鎮復叛,躲藏軍士歸附三鎮。

長慶三年(823年),唐穆宗禁中宦官內臣打馬球時發生了,一陣頭暈目眩,結果是中風,卧病牀。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疾病去世於宮殿內,他在位五年,享年二十九歲。

十一月份,他葬於光陵。

他去世後追封文惠孝皇帝。

15、李湛(809年7月22日—826年),即唐敬宗(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恆長子。

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哥哥。

母恭僖太后王氏。

我抱歉,但我無法回答你問題。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壬申,父親穆宗逝世。

癸酉,李湛即位柩前,時年十六。

李湛在位期間,,沉迷擊鞠(古代馬球),喜歡半夜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稱「視朝月三,大臣進見」。

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事件。

唐敬宗玩興,顧忌:力士們因得宠而,結果敬宗他們流放,取消其身份和特權;宦官犯了錯誤,有的輕蔑地辱罵,有的痛打一頓,這些使得這些人充滿了恐懼和怨恨。

宮中宦官許遂振、李少端、魚弘志因為敬宗受到冷遇而解除職務。

敬宗這種放縱不羈娛樂方式,讓他陷入了絕境。

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一次外出「追捕夜狐」,宮後,他情緒高昂,和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以及擊球軍蘇佐明、王嘉憲、石定寬二十八人一起喝酒。

敬宗喝得醉醺醺,走进房间换衣服,这时大殿上灯熄灭了。

刘克明、苏佐明人密谋要害死他,他只有18岁。

去世后追封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是敬宗,葬庄陵。

16、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即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武則天和唐殤帝外),唐穆宗李恆次子、唐敬宗李湛弟,唐武宗李炎兄。

蕭氏是一位貞獻皇后,她是母親。

李昂長慶元年(821年)封為江王。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年十八歲李昂宦官王守澄擁立帝。

李昂在位初期努力地追求治理,他釋放了宮中三千多名女子,放走了五個坊區鷹犬,並減少了冗員。

李訓和鄭注是唐朝時期兩位官員,他們於宦官掌控感到,因此公元835年(唐和九年)計劃著誅除宦官行動。

他們希望能夠消除宦官於政治影響力,恢復皇帝統治權。

這項行動視為當時政治體制挑戰,並引起了一系列政治動盪。

奪回皇帝喪失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觀露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禁衞軍後院斬殺,仇士良發覺,雙方戰鬥,結果李訓朝廷官員宦官殺死,李昂「甘露變」後禁。

甘露變後,宦官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廢立、生殺是掌握宦官手中,「天下事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

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當值學士周墀心生感慨,唐文宗深深感受到自己受制於家奴困境,與周赧王和漢獻帝相比,境遇無法相提並論,令他感到,眼淚流了下來。

開成五年(840年),李昂病重,離開牀榻,於是他派樞密使劉弘逸和薛季稜去召來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兩位臣子,希望他們能輔助太子監國。

仇士良和魚弘志得到消息后,那晚伪造了一份遗诏,废除了陈王太子身份,并立李炎潁王太弟,负责处理国家军政大事,并带领李炎登上朝堂,接见各位官员。

李昂得知此事后,无可奈何,因为没有一个大臣敢公开。

同年正月初四,李昂帶著,病死於長安宮中太和殿,享年三十二歲。

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

李昂恭儉儒雅,聽政暇,博通羣籍。

喜作五言詩,古調。

《全唐詩》等錄有其詩6首、聯句2句。

17、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瀍。

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異母弟。

初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

改寫後內容如下:
840年正月,文宗病情,仇士良和魚弘志發動政變,廢皇太子地位,並了李瀍作皇帝。

文宗同一個月去世,而李瀍繼位。

接下來一年,會昌成為了年號。

武宗統治期間,李德裕任命相國,並唐朝後期腐敗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

武宗騎馬遊樂,帶著他寵愛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樂人諧戲,好像老百姓家宴席,瞭解民間疾苦。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仇士良老病提出退職,武宗順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軍權。

會昌三年(843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襲位割。

武宗採納李德裕建議,命諸道出兵徵討。

次年,劉稹部下所殺,叛亂平息。

李炎崇信道教,且鑑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道士趙歸鼓動和李德裕支持下,於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毀佛寺,並派御史分道督察。

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4.46萬餘所,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

於毀佛,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税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會昌六年(846年)4月22日,李炎駕崩於含風殿,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18、李忱(chén)(810年—859年),尊稱唐宣宗,他846年859年間擔任皇帝。

李忱是唐朝憲宗李純第十三個兒子,是唐朝穆宗李恆異母弟弟。

他最初名字是李怡,長慶元年(821年)時封為光王。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逝世后,李忱宦官馬元贄主持登基成為皇帝。

李忱於政務,努力追求治理,並且喜好閱讀《貞觀政要》。

他在位期間,進行了整頓吏治工作,同時限制了皇親和宦官權力。

他去世,導致甘露變鄭注、李訓以及其他百官獲得了平反昭雪。

外交关系方面,击败吐蕃并收复河湟地区,了北方和南方边境。

其中,收复河湟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取得军事胜利之一。

李忱统治期间,是继会昌中兴后一个时期,在历史上称为”大中之治”。

李忱性格,行事公正无私,善于劝谏,受到官方赞赏。

他慈爱民众,所以直到唐朝灭亡,人们怀念他,并称他「太宗」。

他执政第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服用了长生药而中毒,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他在位十三年。

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

後加諡元聖明成武獻文章仁神聰懿道孝皇帝。

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

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即唐懿宗,是唐朝一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是从859年到873年。

李漼出生于833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唐宣宗宅邸中。

延伸閱讀…

唐姓最厲害的名人

唐朝十大最出名的皇帝

他是唐宣宗李忱长子,他母亲是元昭皇太后晁氏。

唐宣宗去世后,李漼宦官们推举皇帝。

他是唐朝倒數第四個皇帝,是唐朝後一個長子即位且是後一個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皇帝。

其即位後,雖然「器度,形貌」,「洞曉音律,猶如天縱」,但遊宴、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敗,唐朝政局風雨飄搖,導致大中治成果消失。

鹹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招致羣臣勸諫,懿宗此充耳不聞,他自己話説是「為百姓祈福」,實際上他是自己帶來福氣,是「聖壽萬春」,為自己祈求。

佛骨真身舍利到來並没有唐懿宗带来福祉。

佛骨迎入京城后那年六月,懿宗病情开始恶化,七月十九日,他鹹寧殿辞世,享年41岁。

他葬简陵,追封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

20、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即唐僖宗(873年—888年在位),初名李儼,唐懿宗李凗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

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李儇宦官支持下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唐懿宗駕崩柩前即位,當時唐僖宗12虛歲,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皇帝。

唐僖宗登基時尚年幼,政務全由宦官掌控,而受僖宗信任宦官是田令孜。

因此,僖宗決定政權掌握田令孜手中,這是當時唐朝政局情勢。

隨後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爆發。

廣明元年(880)十一月,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十二月,拿下潼關逼近長安。

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逃往山南(漢中),逃往四川。

僖宗成為玄宗之後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皇帝。

,黃巢進長安,建國號,年號金統,而僖宗四川躲避了整整4年。

僖宗利用川中和各地進獻,組織黃巢反撲。

河東太原李克用、義武鎮節度使王處存、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積極組織黃巢打擊。

黃巢部下同州駐守中和二年(882年)九月投降給朱温。

僖宗此感到高興,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禮物,於是賜他名字朱全忠。

起義軍唐朝官軍反攻下撤離長安,力竭兵敗。

黃巢山東泰安虎狼谷中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生命。

黃巢起義唐朝產生了影響,使得數百年來基業得以建立。

此後,各地勤王軍隊開始集結,形成了軍閥結構。

光啟元年(885)正月,僖宗自川中啟程,三月重返長安,路上卻遇到邠寧節度使朱玫人劫持叛亂,經歷多番磨後,於光啟四年(888)二月,回到長安,但是回長安路途上病倒。

同年三月,唐僖宗長安去世,享年27歲。

他諡號是惠聖恭定孝皇帝,葬於靖陵,廟號是僖宗。

李曄(867年2月22日—904年)原名李傑,即位後改名李敏,後來改名李曄,即唐昭宗。

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弟,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

文德元年(888年),昭宗即位時,黃巢起義雖失敗,但大唐帝國唐末農民戰爭打擊下分崩離析。

這個時代,各地區藩鎮割據,軍閥佔據著一方,他們天子權威,並且完全取代了基層組織,州裡沒有刺史,縣裡沒有令官,地方事務大多武夫代理。

然而,昭宗意識到了這種內部有權臣,外部有藩鎮局面,他下定決心制定出一套適應當時形勢統治策略。

四川河東戰爭發生了,然而預期結果截然不同。

用兵四川雖然消滅了田令孜,但是失去了西川,讓王建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河東役雖然確實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創建中央禁軍折損大半,朱温則坐收漁翁利,佔據了洛陽。

朱温实力日益增强,昭宗间接地帮助了他成为中原霸主。

这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唐昭宗受到李茂贞和朱温限制。

宦官们利用了唐昭宗讨伐朱温失败机会,软禁了他。

朱温攻入长安后,杀死了宦官,唐昭宗迁都洛阳。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唐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十一日,唐昭宗為朱温弒,享年38歲。

葬於和陵,死後諡號聖穆景文孝皇帝。

22、李柷(892年—908年),即唐哀帝(904年—907年在位),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

天復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

唐哀帝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朱全忠決策。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朝哀帝梁王朱全忠及其親信逼迫,禪讓皇位了朱全忠,從而導致了盛唐王朝滅亡。

後,李柷登基成為皇帝,但在位3年後廢黜了。

次年(908年),他死於毒殺,葬溫陵,享年17歲。

後唐明宗李嗣源追封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後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李嗣源是唐朝皇帝,他在位於618年626年,年號武德。

他葬於唐獻陵。

李嗣源家族是北周貴族,七歲時封唐國公。

隋文帝時,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後召殿內少監,升衞尉卿。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王朝,其統治時間618年到907年,共計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朝結束后,中國陷入了分裂局面,各地勢力紛爭。

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了晉陽兵變,隨後於次年長安登基稱帝,建立了唐朝。

唐朝皇室姓氏是李,因此稱為李唐。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時期,持續了289年,618年到907年。

它視為中國歷史上朝代之一,有時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王朝之一,漢朝並列。

唐朝國力,政治,經濟,文化蓬勃發展,後世影響。

唐王朝前期,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處於發展階段,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方面空前。

大唐帝國疆域範圍,現在讓我們一一介紹其中22位帝王。

1、唐高祖李淵是大唐帝國奠基人,他字是叔德,出生隴西成紀。

他是唐朝開國皇帝,他領導使得大唐帝國成為了一個國家。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統治時期,大唐帝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上)》,接下來我們一起細數大唐接下來皇帝。

唐朝皇帝一覽,中國時代之一,大唐皇帝你有何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統一時期,持續了二百八十九年,共有二十一代皇帝。

它譽為中國歷史上兩個王朝之一,漢朝並列。

唐王朝前期,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處於發展階段,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方面空前。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它統一了整個國家,並展現出國力。

唐朝歷經了二十一代皇帝,共計二百八十九年,視為中國歷史上兩大王朝之一,漢朝並列。

古代中国,无论是同父异母兄弟还是同母异父兄弟,认为是亲兄弟。

今天我要介绍是同父异母兄弟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同父异母皇帝,他们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

作为唐朝第十代皇帝,他们拥有着无比权力,成为国家统治者。

但是,如果你要認為古代一切都是皇帝説了算,那可錯了。

事實上,魏晉到唐朝末年這幾百年時間中,一些世家大族國計民生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所有大型政權程度受到世家大族操控和影響。

世家大族即世代官名門望族。

這些家族往往擁有幾百年歷史淵源,家族中英才輩出,無論是是在野,擁有名望社會地位。

即便國家改換代,這些世家大族社會地位會發生改變。

唐朝出名世家大族稱為“五姓七望”,他們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之所以能夠排在“五姓七望”最前面,主要得益於唐朝皇室源自這一家族。

唐高祖李淵稱其祖上出自西北隴西李氏,但史料顯示,李氏家族可能是出自一個支派:趙郡李氏。

不過,如果考慮政治地位話,無論是隴西李氏是趙郡李氏,其影響力比不上另外四個姓氏家族。

“四姓”家族大都出自東北部,每個家族延續了數百年時間,所以到了唐朝時期,他們取得了社會地位。

這幾個世家大族地方政治和經濟上擁有影響力,並享有特權和勢力,可以與中央政府爭奪權力。

他們透過內部通婚方式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特權地位。

他們家族優越感發展到讓李氏皇族感到忌妒。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幾個大臣編纂一部全國世家大族族譜。

編纂工作太宗皇帝親信一些資深官員擔任,使族譜排名儘量客觀公正,參與編纂官員沒有一人出身於世家大族。

當主編纂官高士廉完成概要呈送給皇帝時,皇帝生氣。

編纂官員博陵崔氏排名第一,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這幾個家族排名第二,李氏皇族排名第三。

李世民下令編輯家譜,並明確要求家族成員朝廷中擔任官職加強聯繫。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多個王朝,其中帝制王朝統治了整整2132年。

這段時間裡,共有559位皇帝登基,包括五代十國時期一些世草莽皇帝。

然而,多皇帝來四個主要姓氏:劉、李、趙和朱。

劉姓是四大姓氏中一個,歷史上有許多劉姓皇帝。

歷史上共有七十多位劉姓皇帝(其中包括一些像劉知遠這樣來自五代十國草莽皇帝)。

同時,劉氏是統治中國時間姓氏之一,劉氏建立了統一兩漢王朝,統治中國長達四百零七年。

説起劉姓很多人會認為劉姓始祖是漢高祖劉邦,實際不然,劉姓最初祖先可以追溯到夏朝孔甲時期劉累,這位劉累並姓劉而是姬姓(其姬姓才是牛逼姓氏,萬姓祖,很多姓氏源自姬姓),他是黃帝子孫,帝堯嫡系後裔。

夏王孔甲获得了一对雌雄二龙,因此他命令劉累养龙,并赐予他龙氏尊号。

然而,劉累养龙期间,一只龙死了。

劉累害怕夏王孔甲会怪罪于他,于是带着全家逃到了今天河南鲁山一带。

劉累后人劉为姓氏,劉累尊为劉氏始祖。

現今國內外劉姓族人尊祖堂御龍堂,尊劉累公為劉氏御龍堂始祖。

而劉氏這個姓氏發揚光大是漢高祖劉邦,秦朝滅亡楚漢爭霸,劉邦奪得天下,建立漢室江山,這劉氏江山一坐四百零七年,劉氏祖孫繁衍,劉氏宗族從此。

劉氏歷史上建立了兩漢王朝、蜀漢政權,並十六國時期出現了前趙、南北朝劉宋王朝、五代十國中前漢和後漢多個政權。

因此,劉氏成為了一個歷史上孕育出多位皇帝姓氏。

劉姓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少數民族改姓劉情況。

例如,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創建者劉淵漢化後,將匈奴改為劉姓。

有一些皇后出身於獨孤家族,後來改姓劉。

另外,遼國皇室姓氏耶律氏採用漢姓劉之前,《遼史》記載中提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改漢名劉億。

契丹族是一個古老民族,他們歷史遼國滅亡後消失了。

然而,現代達斡爾族人聲稱是契丹族後裔,並且他們社群中有許多人姓劉。

說,這是因為契丹人祖先耶律阿保機決定改姓漢姓劉,所以劉氏成為了達斡爾族人中常見姓氏之一。

李姓是中國人口普查後確認第一個姓氏,占全國人口7.9%。

然而,如果包括耶律劉氏內,劉姓出現皇帝人數要李姓多。

因此,劉姓中國歷史發展中姓氏有著影響。

儘管如今劉姓居第四位,但它中國歷史中扮演了角色。

關於李姓始祖起源存在爭議,許多學者相信李姓始祖是老子李耳。

李姓是劉姓之後人數第二多大姓氏,李氏家族歷史上輩出六十餘位皇帝,其中李唐王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八十九年,超越了劉氏兩漢王朝統治時間。

李姓建立大唐王朝方面貢獻,超越了李淵和李世民父子。

大唐時期中國國力,武功蓬勃發展,後代中國人推崇。

雖然關於李淵父子漢人血統考證,但他們是尊老子李耳李姓始祖。

於大唐,李唐王室繁衍和賜姓,造就了現今中國李氏為人口第一大姓。

李姓不止中國影響,包括影響到了中國周邊地區和國家,比如朝鮮半島建立李氏王朝,是尊老子李耳祖先。

如果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李姓族人所建立政權算起來,那麼李氏當皇帝人數可能會多於劉氏。

所以李姓才是中國姓氏裏中國及周國家和地區影響姓氏。

《百家姓》著成於北宋時期,所以當時統治者趙姓列百家姓第一姓。

但是趙姓是當今大姓之一。

趙姓始祖為周穆王時期御馬官造父,相傳造父擅長御馬,周穆王駕駛馬車,帶周穆王遊山玩水。

有一次造父駕駛馬車帶周穆王崑崙山遊玩,這時徐國徐偃王造反,周穆王,造父駕馬車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時趕回鎬京發兵打敗了徐偃王。

周穆王感謝造父大功,趙城(今山西洪洞一帶)賜封給造父,從此後造父後人趙城趙姓氏,造父成為了趙姓始祖。

趙匡胤建立了宋王朝,他致力於讓趙姓發扬光大。

雖然兩宋王朝统治时间达三百一十九年,但自宋太祖趙匡胤起,宋朝实现了中国完全统一。

然而,南宋时期,南北对立局面出现,因此宋朝统一程度上远不及唐朝和两汉王朝。

趙姓歷史上共出過二十多位皇帝,人數和影響是不及李姓和劉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