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都是什麼屬性 |若按古代五行來劃分 |本朝又屬 |【本朝五行】

五德始説是中國戰國時期陽家鄒衍主張歷史觀念,與天下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五種德性。

“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循環運轉。

其後中國一切信仰和方技,多少受這種學説影響[1]:102。

五德始説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五行説[1]:101。

中國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2]:206。

五行是構成萬物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1]:101。

其要點某王朝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

而當其德,繼續統治時,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受命[2]:206。

正統論到漢代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勝説,繼而是生説佔上風[2]:206。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皇朝統治者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意味五德始説“德”運。

鄒衍説:“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人事應五行運轉相配合,因此為君主者,於一年中某個季節有應做不應做事,例如仲春應行慶施惠,不應出兵[1]:102。

鄒衍的説法,五行代表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説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1]:102。

另有一説,若是禪讓、逼禪和平傳位是生,戰爭、造反、自立而成是克[來源請求]。

鄒衍五行論加以推廣,認為自天地剖判以來,人類歷史五行勢力(即五德)所輪流支配[1]:102。

甲德輪值時,人事上有代表甲德甲興起,服色、制度以及政治精神和甲德相配,例如周火德,色尚赤[1]:102。

到甲德既衰,乙德繼之而盛;人事上有乙朝興起,取甲朝而代之[1]:102。

兩德相交之際,照例要有祥徵出現[1]:102。

戰國末年,五德始説已成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理論[1]:102。

同時談這種學説者,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儒服儒冠[1]:102。

戰國時秦始皇掃滅羣雄,統一天下,全面接受鄒衍説,自稱水德君臨天下[2]:206。

因為鄒衍説周火德,勝火水能取而代之[2]:206。

秦朝武力統一天下,但不能靠武力鎮壓,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賴服眾[2]:206。

鄒衍説秦始皇需要;五行運行法,王朝受天命具備其中一德方正統,否則統,不能受承認[2]:206。

“五德始説”闡釋了夏商周朝代更替規律後,鄒衍大膽地提出一個預測:“代火者,水,天且見水氣勝。

到漢朝,儒學中滲入大量陰陽學,造成一個儒學其名陰陽學學派,兩漢政治社會上,大大的發揮了威力[1]:102。

勝説認五行彼此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此相勝,復循環[2]:206。

勝説人印象主張武力推翻前王朝[2]:207。

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屬於正統朝代,應該漢朝接替周朝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

漢武帝時,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土德(土克水)。

王莽建立新朝之前,採用五行剋説。

交替順序:
生説認五行彼此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相生,復循環[2]:206。

生説認,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受天命[2]:207。

於生説禪讓理論要求,因此從王莽利用生説、受讓形式實際取代漢朝起,改朝換代生説[2]:207。

王莽建立新朝,採用劉劉歆父子生説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

不過王莽正式舉行過禪讓儀式[2]:207。

王莽證明其政權合法統,採用劉歆父子五行生説,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德性,交替順序:
五行學説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來代表和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屬性,五行之間相生、剋關係。

中國每個朝代有五行屬性,而朝代更替一種是堯舜禪讓路,下一個朝代屬五行相生;一種是武力征伐代替,下一個朝代是五行剋。

五行理論,秦朝五行屬水。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

今秦變周,水德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延伸閱讀…

五德終始説- 維基百科

若按古代五行來劃分,民國屬於什麼,本朝又屬

’於是秦命河曰“德水”,冬十月年首,色上,度六名,音上呂,事統上法。

”漢代公孫臣説:“始秦得水德,今漢受,推終始傳,漢土德,土德應黃龍見。

宜改正朔,服色,色上黃。

”中國有了五行學説,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五德,漢代學者劉歆朝代五行學説,後來人總結各朝代五行如下:夏代五行屬木,商湯代夏,金克木;商代五行屬金,周武滅紂,火克金;周代五行屬火,秦掃六國,水克火;秦朝五行屬水,漢代秦朝,土克水;漢代五行屬土,曹丕篡漢,木克土;魏朝五行屬木,三國歸晉,金克木;晉南北朝屬金,隋朝統一,火克金;隋朝五行屬火,唐朝代隋,水克火;唐朝五行屬水,五代,土克水;人類誕生之日起,人們變幻莫測未來,既充滿了憧憬,懷有深深懷疑和恐懼。

此思想觀念支配下,探尋、挖掘未卜先知、預測未來能力和方式,促使古代,乃至現代人類孜孜不倦、此投身其中。

,形形色色未卜先知、預測未來方式,如占卜、解夢、科學幻想……出現人類歷史進程中。

其中,戰國後古代中國政治影響遠者,或許非戰國時期陰陽學派代表人物鄒衍創立“五德始説”屬。

“五德”“五行”,是商周時期人們世界萬物本原探索結果: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鄒衍之所以將“五行”改名為“五德”,主要原因於:一,“五行”説世人熟知,具有神秘性;二,鄒衍“行”視為每一朝代“德運”,故名。

“終始”,結束和開始,循環復意。

“五德始説”是鄒衍提出來有關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終極真理。

“五德始説”理論基礎,實際上是於西周初(或)形成“五行”觀念,《尚書·洪範》篇所載微子周武王話,提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屬性、功能,謂“五行”。

現代哲學其歸類於樸素唯物主義範疇。

人們“五行”各種物質屬性認識深化,建立“五行”基礎上“五行相生”、“五行剋”理論,春秋戰國時期,形成。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

春秋時期,人們“五行”與五季、五方、五色、五味元素一一應起來:(此表!秦漢後許多政治制度設計,而制定)鄒衍上述理論,其附會到人世朝代更替規律探究問題上,進而宣稱自己掌握了朝代更替、歷史和社會演變基本規律。

即人間朝代更替,是前個朝代“德”後一個朝代“德”剋制消滅結果,“五行剋”循環,導致了人間朝代更替。

“五德始説”闡釋了夏商周朝代更替規律後,鄒衍大膽地提出一個預測:“代火者,水,天且見水氣勝。

延伸閱讀…

如果用五行屬性代表朝代,各個朝代都是什麼屬性?

五行相勝框架下的四個帝德譜

水氣勝,故其色,其事水祥徵應。

”但這個政權是當時“戰國七雄”中哪個大國,鄒衍並明説。

只是這種籠統話語,宣揚、兜售自己理論而已(符合騙子基本特徵!)。

鄒衍藉掌握這一具有主義色彩理論,引起了當時諸多諸侯國統治者重視,是畏懼。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鄒衍每到一個諸侯國,會得到該國王公貴族招待和優遇。

鄒衍這介布衣面前,很多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君主貴族,畢恭畢敬,有卑躬屈膝,討好巴結他。

司馬遷鄒衍受到各國君主貴族優待,與孔子周遊列國受到,陳國、蔡國斷糧了,師徒皆面有菜色,孟軻困於齊、魏國窘像進行了。

秦始皇統一後,秦代周尋找神道,神化皇權,拋棄了本民族原有崇拜白帝、赤帝、青帝、黃帝傳統,選用了“五德終始”説。

“水”為秦朝“德”,一切措施制度,遵循上表所載水德及其相配各種元素。

如秦朝制度中數字,六,或六倍數,或六約數(如秦統一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秦始皇泰山、琅琊地刻石字數六,或六倍數);秦朝黑色,故名其民曰“黔首”。

西漢初,劉邦宣稱漢朝水德。

這是劉邦漢朝視為周朝正統接替者一種手段和謀略。

漢文帝時,博士魯地人公孫臣上奏,建議漢朝改為土德。

丞相張蒼堅持水德,予以抵制,未果。

數年後,黃龍見於成紀(地名)。

漢文帝詔令採納公孫臣説,五行剋理論,漢朝土德。

瞭解上述後,知道下面這幅劇照中,劉邦服飾配色是錯誤。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變漢朝“土”德“火”德。

原因有四:第一,王莽自稱是舜後裔,舜土德,故王莽認為新朝應該是土德。

第二,漢朝新朝取代,與以往秦滅周,漢滅秦採用暴力手段迥然不同,是採取和平“禪讓”方式,故有暴力色彩“五行剋”理論適用,具有“禪讓”性質“五行相生”理論,適合現實需要。

第三,“五行相生”理論,新朝要土德,漢朝火德。

第四,漢朝皇帝“禪讓”皇位予王莽,歷史上堯、舜禪讓吻合。

那麼,漢朝劉氏皇室祖先,應為五帝之一“堯”。

上述,王莽還重造了“古史”體系,宣揚其學説。

鄒衍、王莽“古史”體系,可謂:顧頡剛認為,《史記》、《漢書》中漢高帝劉邦斬白蛇起義,有神曰劉邦“赤帝子”傳説,王莽人杜撰出來,竄入《史記》,班固察,加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附會火德神靈來神化自己,於是班固抄錄成文。

自此漢朝“德”變為“火德”,後人稱漢朝“炎漢”、“炎劉”。

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標題“曹丕廢帝篡炎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