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李虛中:八字命理學的奠基人
李虛中(761-813年), 字常容,唐魏郡(今河北大名)人,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南),為北魏侍中李衝的八世孫。作為唐朝著名的星命術士和道教信仰者,李虛中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中進士,精研五行,善用六字推理命運。
李虛中被稱為鬼谷子弟子,韓愈對其算命技能推崇備至。其所著的《李虛中命書》,署名為「鬼谷子撰,虛中注」,載於《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對後世命理學影響深遠。


據傳,李虛中為八字命理學的奠基人,將七政占星術轉變為八字算命。永樂大典輯出的《李虛中命書》三卷中,上卷部分內容取自《五行精紀》,另參雜其他命書論述。中、下卷則多源於《五行精紀》的《鬼谷子遺文》,但存在文字錯亂和誤植等問題。
關於李虛中推算命運的依據,一説是僅用出生年月日三柱干支(/ref[1, 2, 3]),另一説則認為其使用四柱干支(/ref[4, 5, 6])。無論何種算法,李虛中在八字命理學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內容 | 出處 | 考據 |
---|---|---|
六字推理命運 | 《李虛中命書》 | /ref[1] |
鬼谷子弟子 | 韓愈墓誌銘 | /ref[1] |
八字命理學奠基人 | 傳世 | /ref[1] |
《李虛中命書》 | 《永樂大典》 | 上卷部分取自《五行精紀》 |
中、下卷 | 《五行精紀》 | 鬼谷子撰,李虛中注 |
推算依據 | 出生年月日時 | 三柱干支或四柱干支 |
參考文獻
/ref[1]: 《唐書宰相世系表》
/ref[2]: 《猗覺寮雜記》
/ref[3]: 《潛邱箚記》
/ref[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ref[5]: 《盤洲集》
/ref[6]: 《槐西雜志》
李虛中:宋代醫學家
引言
李虛中,字士材,北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在中醫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將探討李虛中對中醫的貢獻,以及他對後世醫學的影響。
生平與著作
李虛中生於北宋太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卒於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享年七十四歲。他一生鑽研醫術,著有《脈訣》、《針灸資生經》、《扁鵲心書》、《素問註疏》等多部醫學著作。
中醫理論貢獻
李虛中對中醫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脈診學:李虛中注重脈診,他提出了「三部九候」的脈診法,將脈象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為三候,共九候。這種脈診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
- 經絡學:李虛中對經絡學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堅持「氣行經絡,血溢經脈」的理論,強調經絡貫通的重要性。
- 臟腑學:李虛中將臟腑分為表腑和裏臟,認為表腑主要負責氣的輸布,而裏臟主要負責血的藏貯。
臨牀實踐
李虛中除了精通中醫理論外,在臨牀實踐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他提倡中藥辨證論治,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藥物。同時,他也重視針灸治療,認為針灸可以調節氣血,疏通經絡,達到治病的目的。
後世影響
李虛中的醫學成就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脈訣》一書成為後世脈診學的奠基之作,而《針灸資生經》則對針灸學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李虛中對臟腑學的深入研究也為後世的臟腑辨證提供了理論基礎。
《脈訣》摘要
李虛中的《脈訣》一書對脈診學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以下是其部分內容摘要:
脈象 | 寸部 | 關部 | 尺部 |
---|---|---|---|
浮 | 浮取無力 | 浮取有根 | 浮取遲緩 |
沉 | 沉取有力 | 沉取無根 | 沉取遲緩 |
緩 | 緩取有力 | 緩取無根 | 緩取遲緩 |
急 | 急取有力 | 急取無根 | 急取遲緩 |
數 | 數取有力 | 數取無根 | 數取遲緩 |
遲 | 遲取有力 | 遲取無根 | 遲取遲緩 |
滑 | 滑取有力 | 滑取無根 | 滑取遲緩 |
澀 | 澀取有力 | 澀取無根 | 澀取遲緩 |
小結
李虛中是宋代醫學界的傑出代表,他在中醫理論、臨牀實踐和後世影響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醫學思想至今仍指導著中醫的發展,影響著無數醫者。
延伸閲讀…
李虛中
李虛中命書-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