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企業安全管理系統時,發現「東北向西南」這個概念在製程安全領域特別有意思。這不只是單純的方位描述,更像是一種從基礎到進階的專業發展路徑,就像台灣人常說的「從菜鳥變老師傅」的過程。
說到安全管理系統,這邊整理幾個跟APSM相關的重點給大家參考:
系統功能 | 適用場景 | 台灣常見應用產業 |
---|---|---|
風險評估模組 | 新廠規劃階段 | 石化、半導體、傳產 |
合規性管理 | 日常巡檢與稽核 | 製造業、營造業 |
緊急應變系統 | 工安事故發生時 | 化學工廠、電力設施 |
人員培訓追蹤 | 新進員工安全教育 | 科技業、傳統產業 |
在台灣,很多企業導入這類系統時最常遇到的狀況是「東北向西南」的轉換期——也就是從東北角的基礎建設,逐步朝西南方向的精細化管理邁進。特別是傳產轉型中的老闆們,常常會問:「阿這個系統真的能幫我們符合OSHA標準嗎?」其實關鍵在於怎麼把國際規範「台味化」,像是把英文檢核表轉成台語口訣,老師傅們反而記得更牢。
有間高雄的石化廠就分享過他們的經驗:剛開始用系統做設備檢查時,老師傅們寧願用手寫紀錄本,覺得「電腦卡卡ㄟ」。後來工程師把平板介面改成跟傳統檢點表一樣的排版,還加入語音輸入功能,現在連最資深的班長都說「這欸方便啦!」這種從東北向西南的過渡,就是要抓住在地使用習慣,不能硬套國外那套。
另外在人員培訓方面,APSM認證課程在台灣越來越熱門。特別是年輕工程師,除了原本的CPSM證照,現在多會加考APSM來強化製程安全專業。台中某科技廠的人資主管就說:「現在面試新人,有APSM的起薪直接多3K,因為事故處理的反應真的差很多。」這種專業認證的趨勢,也讓台灣的工安水準慢慢跟國際接軌。
東北季風何時開始影響台灣西南部?氣象專家告訴你
最近好多南部鄉親都在問:「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吹東北風啊?」其實台灣的東北季風影響時間每年都不太一樣,但大概從10月中下旬開始就會慢慢感覺到變化。氣象局專家表示,雖然東北季風主要影響北部跟東部,但西南部其實也會間接受到影響,特別是在11月到隔年2月這段期間,高雄、台南一帶的早晚溫差會變得比較明顯。
說到東北季風對西南部的影響,最主要就是會讓空氣變得比較乾燥,這時候皮膚容易覺得乾癢,建議大家要開始加強保濕。另外就是早晚溫差可能會大到10度左右,早上出門穿短袖,晚上回家可能就要加件外套了。特別是家裡有長輩或小朋友的,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保暖。
根據氣象資料統計,近五年東北季風影響西南部的時間大概如下:
年度 | 開始影響時間 | 顯著降溫時間 |
---|---|---|
2020 | 10月25日 | 11月15日 |
2021 | 10月18日 | 11月5日 |
2022 | 10月30日 | 11月20日 |
2023 | 10月22日 | 11月10日 |
2024 | 10月27日 | 11月18日 |
專家特別提醒,雖然表格看起來每年時間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天氣變化還是要看當年的氣候狀況。像去年就有出現「秋老虎」現象,一直到11月初都還很熱,但突然就降溫了。所以建議大家從10月中開始就要每天注意氣象預報,特別是家裡有在種水果的農友,更要提前做好防寒準備。
另外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東北季風期間西南部雖然比較少下雨,但空氣品質常常會變差。這是因為風向改變,把北部的污染物往南吹,加上本地排放的廢氣累積,很容易達到橘色甚至紅色警戒。所以這段時間有氣喘或過敏體質的人,出門最好戴口罩,早上運動也盡量等太陽出來、空氣流通後再進行。
最近好多人在問「為什麼東北風會讓西南部空氣變差?空污成因解析」,其實這跟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季風走向有超大關係。東北季風來的時候,整個西半部就像被蓋上一個大鍋蓋,污染物都被困在裡面散不掉,特別是高雄、屏東一帶最容易變成「紫爆」重災區。
先來看看台灣地形怎麼影響空氣流通:
地形特徵 | 對空污影響 |
---|---|
中央山脈屏障 | 東北風被山擋住,西部變成背風面,風速減弱 |
嘉南平原開口 | 污染物隨風往南堆積,在西南部形成「空氣滯留區」 |
高屏盆地地形 | 三面環山的地形就像碗公,髒空氣進來就出不去 |
更麻煩的是冬天常出現的「逆溫層」現象,地面冷空氣上面蓋著暖空氣,就像幫污染源加了個屋頂。這時候如果碰上境外污染(比如中國來的PM2.5)加上本地工廠、汽機車排放,整個西南部就會變成超大型的「毒氣室」。特別是清晨跟傍晚,常常看到整個高雄天空灰濛濛的,能見度差到連85大樓都看不清楚。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東北風越強反而讓西南部空污更嚴重。因為強風把中北部污染物一路往南推,到了高屏地區風速突然減弱,所有髒東西就堆在那裡。環保署數據顯示,冬季高雄PM2.5濃度常常比台北高出2-3倍,這種「南漂效應」真的讓南部人很無奈啊!
最近颱風季又來啦!每次看到颱風路徑預報圖上那些彎來彎去的線條,是不是覺得很困惑呢?特別是「東北向西南的颱風路徑怎麼預測?氣象達人教學」這個問題,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小技巧,讓你也能看懂颱風的走向。
首先要知道,颱風路徑主要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太平洋高壓、季風環流和科氏力。當颱風從東北往西南走的時候,通常表示太平洋高壓正在減弱,這時候颱風就容易受到低壓帶牽引而改變方向。我們可以觀察下面這個簡單的對照表:
影響因素 | 東北向西南路徑特徵 | 觀察重點 |
---|---|---|
太平洋高壓 | 高壓邊緣減弱 | 衛星雲圖高壓脊線位置 |
季風槽 | 西南氣流增強 | 850百帕風場圖 |
科氏力 | 北半球向右偏轉 | 颱風中心緯度變化 |
颱風要轉向西南走的話,最明顯的徵兆就是高壓脊開始斷裂。這時候你會發現日本附近的等壓線變得比較稀疏,颱風北側的導引氣流變弱,就像開車時突然沒人幫你扶方向盤一樣,颱風就會開始往低壓區飄過去。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同時遇到西南季風增強,兩股力量加在一起會讓颱風走得更快更偏西南方。
平常看天氣預報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氣象局發布的72小時路徑概率圖。那些像扇子一樣散開的線條,就是在告訴你颱風可能轉向的範圍。當東側的預測線開始往西南偏的時候,大概6-12小時後就會看到颱風真的開始轉彎了。記得要同時比較不同氣象單位的預報,像是日本氣象廳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資料,這樣判斷會更準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