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禁忌總整理 |元宵節5個傳統習俗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習俗 |【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

    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夜,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夜晚,人們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延續。

元宵節稱“上元節”。

    中國民間傳統,這天上皓月懸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稱燈節,元宵燃燈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要建立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詩人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月懸。

”    宋代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樣式。

明代要賞燈10天,這是中國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盛況空前,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一項活動,出現宋朝。

南宋時,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人眾多。

開始時是好事者謎語寫紙條上,貼五光十色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啓迪智慧饒有,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開門迎客要掃除垃圾,接着“送”,“送”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有特色歲時風俗,祭送鬼或窮神。

相傳鬼乃顓頊子,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飯。

即使衣服他,他扯破或用火燒出洞後穿。

正月初七乃為“人日”,是古老漢族傳統節日,女媧造人日,人類生日。

這一日,大家可以開始過生日了,人壽年,可熱鬧了。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一大早有家庭筵席,是聚餐吃喝,是放花炮煙花,來慶賀生日。

  “七人八谷”,初八穀日了,叫順星節。

傳説中這天是諸星下界日子,天空星星多,如果這一天天氣,那説今年稻穀收成。

如果是天話那失收了,所以盼望着是天兒吧。

初九是玉皇天誕,擺天壇,眾人上香,祈禱,人們會祭拜玉皇大帝,舉行祭典表慶賀。

祈禱一年要風調雨順,大吉。

各地鄉村,這一天是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百姓前往趕集買年貨。

“年初十,地生日。

祭石感恩,有天有地。

是爺孃多異,人畜房屋依地;米麥百穀生地。

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

人生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求腳地。

”來説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製作石制用品,很多地方會祭拜石頭。

這一天,石頭可是個寶。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説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這一天宴請子婿。

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因此破費了。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要點燈,想想是燈火通明啊。

元宵節,搭建燈棚時候到了。

灶下點燈,預放元宵,這一天起,巷陌橋道,編竹張燈。

.css-156jt4g{-webkit-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decoration-thickness:0.0625rem;text-decoration-color:inherit;text-underline-offset:0.25rem;color:inherit;-webkit-transition:background 0.4s ease-in-out,color 0.4s ease-in-out;transition:background 0.4s ease-in-out,color 0.4s ease-in-out;word-break:break-word;background:linear-gradient(to bottom,#F5F5F5 0,#F5F5F5 100%);-webkit-background-position:0 100%;background-position:0 100%;background-repeat:repeat-x;-webkit-background-size:0 0;background-size:0 0;}.css-156jt4g:hover{color:#000000;text-decoration-color:border-link-body-hover;-webkit-background-size:0.625rem 3.125rem;background-size:0.625rem 3.125rem;}過年放完,緊接著便是情人節和元宵節!元宵節(稱上元節)是農曆新年後第一個月圓夜,象徵著春天到來。

佛教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有點燈祭佛習俗,而道教中,元宵節是天官大帝誕辰日,天官大帝稱「三界公」,是於玉皇大帝神明,因此屬於普天同慶節日!此篇整理元宵節5個傳統習俗10個禁忌,以下民間習俗供參考,各位不要過於迷信喔!元宵節點燈、掛燈籠習俗,傳統上人們認為燈火能驅除害蟲、猛獸之外,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象徵意義,所以燃燈具有「避邪」意義。

元宵節當天掛起各種花燈、彩燈後,人們會一些腦筋急轉彎之類問題寫到紙上,然後細線每個問題掛房頂上,讓人們來「猜燈謎」,不僅,謎語象徵著啟發智慧且迎合節日氣氛,現在猜燈謎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娛樂節目。

元宵節這天是正月15日,因此稱為「上元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夜,因此有著「一元復始」意義。

元宵節這天吃湯圓象徵「團圓、」意,湯圓名稱「團圓」字音相近,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人們以此懷念離別親人,並寄託來生活願望。

走橋有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眾多名稱,有些地區會地橋名冠上稱號,如廣東佛山稱為「過通濟橋」、浙江稱為「走太平」(太平橋)。

走橋象徵著祈求、驅除百病意象。

於古代時婦女不能出門,元宵節是婦女們可以外出四處走動、出遊日子,因此婦女們會天盛裝打扮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幕降臨回家。

台灣新北市平溪放天燈習俗已有歷史,願望寫紙糊天燈並其冉冉升起,象徵每年能夠收穫和,因此每到農曆新年和元宵節總會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放天燈。

近年來大家避免傳統天燈環境汙染、災害,推出環保天燈,不過有碳排放量問題,因此大家想以天燈形式祈福,可以優先選擇環保天燈,或是直接購買天燈相關吊飾支持店家,願望放在心裡誠心許願,心誠,一起環保一份心力!元宵節當天是天官大帝生日,理當是一個慶祝日子,因此不要朋友、伴侶或家人之間不要有口角、吵架衝突,避免讓孩子哭鬧或是打罵孩子,大家當天和,才不會沾染上黴氣。

當天不要去墳地是或是地方,因為那些大多陰盛陽衰,是身體不太好人沾染到晦氣,影響運氣。

當天應避免剪頭髮,因為「髮」諧音「發」,因此剪頭髮象徵發財剪去、和財富一刀兩斷,使得今年不僅累積財富,留不住運。

有一説是元宵節當天不要借錢別人,因為別人會你運一起「借走」。

不論是和家人、朋友、情人聚餐,還是提醒方多帶一些錢、信用卡身上,免得小心自己一整年運氣借別人了!天官大帝誕辰日是一個喜慶節日,福星下凡殺生、見血,不然今年可能會引起破財以及血光災,不過若是職業本有關殺生話不受影響。

各位元宵節當天如果看到蚊蟲話忍耐一下吧!元宵節當天不要罵髒話、爆粗口,免得今年引來禍口出、意説錯話而帶來口角是非。

其實可以改掉話,説髒話,留點口德同時能增加氣質!民間有一説是盡量不要元宵節那天穿「黑白線條相間」衣服,因為這兩種顏色牢獄災、死亡有關聯,當天穿這款式衣服可能會使得今年諸事不順、事事如願。

此外不要將衣服弄破,因為衣服破掉象徵著錢財流失。

元宵節這天不要讓米缸見底,不然象徵著家庭炊虞,影響一整年財運。

因此元宵節前夕記得提前多買一些米存放家中,象徵整年衣食無憂! 元宵節當天適合搬家,因為家中敲敲打打以及搬運物品象徵著福運搬空、運敲掉。

馬上過年了,年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看到這些感覺年味了,年味和親情,一起看看吧。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亂作揖。

俗稱“年”,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日。

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户要烙些包芝麻糖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彙報工作。

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俗成掃除日。

迎新不可不做哦。

推磨做豆腐。

傳説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表。

明年會有事情降臨。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有除夕以前吃豆腐渣風俗,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奏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吃豆腐渣表示,瞞過玉皇懲罰。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界,查察人間,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要,爭取表現,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殺豬割年肉,人家只在一年一度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是辦年貨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説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肉食。

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説,民間流傳着“臘月二十六割年肉”説法,説,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

年初十,祭石感恩。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需物品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説法,什麼要二十七殺雞呢?這是取得諧音,“雞”“吉”,有吉利、吉祥如意意思。

殺雞,當天吃,要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時候不能吃完,要留一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要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

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提前準備好了。

打糕蒸饃貼花。

古人桃木為辟邪之木,後紅紙代替。

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説法,是説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麪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户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前奏。

“貼花花”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習俗源於古代“桃符”。

古人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故壓伏氣者。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有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紅紙代替桃木張貼春聯習俗。

上墳請祖上供。

於祖先崇拜,我國由來。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拜訪叫“歲”,且焚香於户外,叫“天香”,要三天。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分,所謂月是三十日,月只有二十九日。

所以遇到臘月月,二十九這一天這一年後一天。

那麼臘月二十九除夕了,即使不是月,次日除夕,所以過年各種準備活動要這天進行完。

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説是一天,籌備年節中各種衣食祭品,有一項活動“上墳請祖”。

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供”。

一夜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帶入春風。

傳説中,每到除夕年獸會出來為害,人們一夜守歲和子夜燃放鞭炮,嚇跑年獸。

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臘月三十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後一天,它春節(正月初一)首尾。

除夕夜人們要迎新,有歲而,來年另換歲意思。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年,這魏晉時期有記載。

守歲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是輩或者左鄰右裏,不出去拜年。

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道賀“新年好!吉祥…”。

晚輩輩拜年,輩壓歲錢,壓住。

大年初一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

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早餐餃子,有湯圓,它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

大年初一這天,湯圓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

其中新婚夫婦走孃家規矩多。

比如説帶禮物要是成雙成。

孃家不能收下,待回夫家時,要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

這一天,回孃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孃家小孩,並且孃家吃午飯。

北方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認為是老鼠嫁女兒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延伸閱讀…

元宵節

傳統春節年俗裏,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習俗?

老鼠有“誰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禍害這一家。

地裏收成,早早睡覺吧!農曆正月初三,稱為“豬日”。

秦漢以來,傳統看法是正月初一日雞日,初二日狗日,初三日豬日,初四日羊日,初五日牛日,初六日馬日,初七日人日。

傳説這是女媧創造萬物生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

年初四,三羊開泰。

灶王爺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年初四是諸天界重臨人間時。

有“送神,接神遲”説,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過去,闆想某人“炒魷魚”,這天請他來拜神,方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在家裏,因此遠出,準備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年初五,艮牛耕春。

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稱為“破五”,這一天於商家來説是個日子,祈求一年財源,迎財神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是送走“窮”日子,故有“送出門”一説。

同時,這一天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諸多禁忌結束了。

年初六,馬到。

瀝酒拜街中。

萬户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初五財神迎進門,初六送走窮神。

送神這一天,要在家裏面進行掃,掃出來垃圾,有沒用破衣服要全部扔掉。

此外,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菠菜、青菜七種蔬菜做成。

正月初六“送”,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有特色歲時風俗,是祭送鬼、窮神。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文》。

唐代詩人姚合寫有詩《晦日送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

萬户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年初七,人壽年。

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傳説女媧初創世,造出了雞狗豬牛馬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晉朝開始有剪綵花、剪綵人,或鏤金箔人來貼屏風,戴頭髮上。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生人。

”漢代東方朔《佔書》説:“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占人,八日佔谷。

”中國傳統習俗中,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農業社會,大家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年初八,放生祈福。

眾星下界日,制燈燃而祭,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正月初八眾星下界日,制燈燃而祭,稱為順星,稱“祭星”、“接星”。

傳説初八是穀子生日。

這天天氣,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

道教和星象家的説法,每人每年有一位值年星宿,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

人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裏,而每年正月初八日諸星君聚會之期,傳為“諸星下界”日,故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有可能獲得星君垂佑。

因此,人們有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

但不論是否去廟裏進,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後,各家要舉行一個順星祭祀儀式。

年初九,玉皇天誕。

是主宰宇宙神,人們會舉行祭典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説此日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生日,人們會舉行祭典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大樹下(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寵愛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年初十,祭石感恩。

延伸閱讀…

元宵節5個傳統習俗、10大禁忌總整理!正月十五不宜剪髮

漲知識|從小年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講究

有天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生於地。

這一天磨、碾石制工具不能動,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

稱“石不動”“十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石頭焚香致敬。

午餐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會財運亨通。

山東鄆城地有抬石頭神之舉。

初九夜,人們一瓦罐凍結一塊大石頭上,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着瓦罐走。

石頭落地預示當年豐收。

馬上過年了,年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呢?看到這些感覺年味了,年味和親情一起我們撲面而來,一起看看吧!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亂作揖。

俗稱“年”,傳説這日是“灶王爺上天”日。

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户要烙些包芝麻糖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彙報工作。

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俗成掃除日,迎新不可不做哦!推磨做豆腐。

傳説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表。

明年會有事情降臨。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有除夕以前吃豆腐渣風俗,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奏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吃豆腐渣表示,瞞過玉皇懲罰。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界,查察人間,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要,爭取表現,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殺豬割年肉,人家只在一年一度年節中才能吃到肉。

是辦年貨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説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肉食。

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説,民間流傳着“臘月二十六割年肉”説法,説,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

各地鄉村,這一天是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百姓前往趕集買年貨。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需物品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説法,什麼要二十七殺雞呢?這是取得諧音,“雞”“吉”,有吉利、吉祥如意意思。

殺雞,當天吃,要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時候不能吃完,要留一點。

因為,雞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要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

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提前準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

古人桃木為辟邪之木,後紅紙代替。

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説法,是説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麪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户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前奏。

古人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故壓伏氣者。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為有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後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紅紙代替桃木張貼春聯習俗。

上墳請祖上供。

於祖先崇拜,我國由來。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拜訪叫“歲”,且焚香於户外,叫“天香”,要三天。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分,所謂月是三十日,月只有二十九日。

所以遇到臘月月,二十九這一天這一年後一天。

那麼臘月二十九除夕了,即使不是月,次日除夕,所以過年各種準備活動要這天進行完。

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説是一天,籌備年節中各種衣食祭品,有一項活動“上墳請祖”。

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供”。

一夜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帶入春風。

傳説中,每到除夕年獸會出來為害,人們一夜守歲和子夜燃放鞭炮,嚇跑年獸。

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臘月三十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後一天,它春節(正月初一)首尾。

除夕夜人們要迎新,有歲而,來年另換歲意思。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年,這魏晉時期有記載。

守歲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是輩或者左鄰右裏,不出去拜年。

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道賀“新年好!吉祥…”。

晚輩輩拜年,輩壓歲錢,壓住。

大年初一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

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早餐餃子,有湯圓,它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

大年初一這天,湯圓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

其中新婚夫婦走孃家規矩多。

比如説帶禮物要是成雙成。

孃家不能收下,待回夫家時,要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

這一天,回孃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孃家小孩,並且孃家吃午飯。

北方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認為是老鼠嫁女兒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有“誰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禍害這一家。

地裏收成,早早睡覺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