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譯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教術語,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理想境地涅槃八種方法和途徑,故稱八船、八筏。
包括:見解 (見)、思惟、正語言(正語)、行(正業)、生活(正命)、、意念(正念)、禪定()。
梵語“”有“圓、全面”意思。
因此八個環節是影響、相輔相成。
梵文中,Ārya(雅利亞)是聖意思。
aṣṭa是數字八,āṅga是「支」、「分」、「肢體」意,而mārgaḥ道。
字面直譯八聖道分[1][2]或八支聖道。
漢譯本中,為求,譯八正道,或八聖道。
八正道“戒、定、慧”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智慧開始,要有正確見解和思想,這涉及到人們説“慧根”,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不得要領;然後屬於持戒範圍:語言、行為、謀生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防禍口出十分;大乘“六度”中,“”貫穿修道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層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階段,前面內容規範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可以進入禪定了。
禪定中獲取智慧,可使前面修行提高層次。
指淨善語言,合乎佛法言論。
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戒,、正念、定學,見、維為慧學。
作諦見。
於妄想而言,指是正確佛理知見,特指具有佛説“人悉檀”佛法四諦知見,佛教於世間諦理出世間第一義諦法義如理如實智慧見地。
四聖諦智慧見[3]。
八正道中,見是基礎內容[4][5]。
《巴利大藏經》中,舍利弗尊者開示了獲得十六種方法。
:道德、食、、十二緣起支、漏。
佛陀談到如何證得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可於獲得見。
延伸閱讀…
其中包括: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13]。
“法隨法行”,是指八正道修行[14]。
作正志、諦念,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15],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思惟[16]、漏正思惟[17]、無漏思惟[18]。
思惟指正確思惟,引導生如理如實智慧。
特指離開世俗錯悟,離開,而作佛教純智慧思索,即指聞、思、修、證第二階段。
作言、諦語。
指淨善語言,合乎佛法言論。
延伸閱讀…
不妄語(説謊,五戒之一)、語、不惡語、不謗語、綺語、不暴語,離一切戲論[21]。
正語特徵,適時、、、有益、慈愛而語[22]。
佛陀宣稱需要考慮三個要素決定其是否説:話語是否、是否聽眾有益、是否聽眾喜愛[23][24]。
此外,佛陀其他典裏列舉了佛教修行者應避免兩類話題和應談論十種話題。
其中應當避免兩類話題:無益徒勞之論[25]和諍論[26][27][28][29]。
而應當談論十種話題包括:、知足、離、離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30]。
作正行、諦行。
指正合乎佛教活動、行為、工作。
殺生(五戒之一)、盜(五戒之一)、(五戒之一),作一切惡行[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