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改寫後的文章
歸藏易源自伏羲《連山》易,為黃帝所演繹。其以自然數理合於自然音聲,再以自然音聲合於自然之象,首坤乾,終比剝,循伏羲之卦序而排列。孔子曾言:“吾得坤乾焉”,所指即是歸藏易。自古以來,論者多有稱《歸藏》源自黃帝,用於商代。考《世譜》等文獻所載,黃帝曾以“歸藏氏”為號。《帝王世系》亦載,商代君主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名號命名。姓名者,帝王之重寶,聖人取之,正是因為歸藏易揭示了天地之心,反映了萬物的本質,故而大與世運相融通,小與時日相契合。無論修身明性、制定禮樂、確立度量、校正權石、安民祭祀、審察軍情、發佈曆法、觀測氣候,無一不是以此為根基。誠乃造化之至神,易道之至精,不可或缺者也。後世愚昧之人,不明歸藏之旨,割裂卦象與干支,有失伏羲《連山》易之本意。是以撰述此文,闡明歸藏之道,以補缺漏。
文王易有先天、後天之分,《太玄》有中天之名。邵子在《觀物外篇》中將伏羲易定為先天,文王易定為後天。迨及伯温在《皇極經世系述》一書中稱:“唐虞之盛,源自中天;堯舜之運,興於中天。”則又將唐虞時代視為中天。然考《周禮》所載三易之序為:“連山、歸藏、周易。”伏羲《連山》易以先天之理維之,文王《周易》以後天之理紀之,則黃帝《歸藏》易勢必屬於中天之理。此乃本於《周禮》所述三易之序,並非有意與伯温之説相異。至於《文言》所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太玄》中“九天”之名一曰中天,此先天、後天、中天之義又各有所指,非本文所討論之範疇。賈公彥釋歸藏之旨曰:歸藏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事萬物莫不歸而藏於其中,故名曰歸藏。歸藏雖然始自黃帝,其實遵循了伏羲之卦序。《漢律曆志》記載:伏羲繪製八卦始於數字,到了黃帝時代才臻於完善。故知伏羲易與黃帝易,一脈相承。


昔者黃帝命大撓創撰甲子,命伶倫定正律呂,探尋五行之精髓,以甲、乙命日月謂之幹,以子、醜命月謂之支。幹者,幹之義也,屬陽。支者,枝之義也,屬陰。幹十而支十二,即陽數之中含有陰數,陰數之中含有陽數。干支相配而成六旬,是謂六甲。循六甲以配六十四卦,始於坤乾,終於比剝,歸藏易由此而生。及至商代使用歸藏易,雖未留下典籍,然其後人將其視為珍寶,世代以六甲之名作為名號,也可考證周文王通曉其變通之道,演繹其內涵,選取六十四卦而縮略為三十六卦,是為《周易》。但《周禮》一書中,太僕掌管三易之法,簭人掌管三易,以識別九簭之名。從始至終都沒有以《周易》取代歸藏易。《周禮》記載:魯襄公九年,穆姜占卜遇艮之八,杜預釋之曰:“此乃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之法。”由此可見,春秋時期,歸藏易仍完好無損。所以孔子才説:“我欲考察商之典籍,因此前往宋國,但無法證實,只得坤乾之卦。”解經者稱其為孔子得到殷商陰陽之書,其中存有《歸藏》易。
歸藏易雖然年代久遠,但其藴含的大道卻貫穿千年而始終如一,這都要歸功於夫子之語。此後,史書鮮有記載。《隋經籍志》稱:歸藏易在漢初即已失傳,雖然晉朝《中經》錄有,但只記載占卜之法,不像聖人所作。因為其本卦尚存,所以將其冠於《周易》之前,以補充殷商之缺。如今兩者皆已失傳。雖然歸藏易的典籍失佚,但先天連山易之卦序尚可推尋。若能洞悉歸藏易之精髓,則《周易》的道理便不難明晰了。《説卦》中提到:“雷動之,風散之,雨潤之,日照之,艮止之,兑樂之,乾君之,坤藏之。”此《歸藏坤乾圖》就是考究《説卦》中這段話而作。八卦之位皆依據《説卦》這段話的順序。《説卦》中三段論述聖人作易時對卦位安排的文字稍有不同,這其中必有深意。研究易道者卻不深究這三段文字措辭上的差異,遂將其解釋為夫子泛論易理罷了。若要強加辯解,只會顯得累贅瑣碎。否則便會説這是當時不同的講學師各自根據所聽聞的講述而記錄,所以才有所不同,而非夫子在創作《易經》時對卦位安排的不同。聖人創作《易經》的用心,深奧莫測,豈能一言以蔽之。
這三段文字中對卦位安排的表述之所以不同,正是為了解釋伏羲根據河圖洛書繪製《連山》易,黃帝依伏羲之法繪製《歸藏》易,並非隨意為之。其中所言:“坤以藏之”,其詞簡明而意藴深刻。水數為一六,因土而發聲,取土數五;火數為二七,因水而發聲,取水數一六;木數為三八,自能發聲,取其本數;金數為四九,自能發聲,取其本數;土數為五,因火而發聲,取火數二七。河圖洛書藴含着五行相生的道理。洛書中東方為木,南方為火,中央為土,西方為金,北方為水,表明了相生的順序。河圖中三八木居東方,四九金居南方,二七火居西方,一六水居北方,五土居中央,其順序並不相生,為何?因為河圖是為納音而作。相生的順序實際上藴含在納音之中。水本無聲,因土激之而有聲,故水居五土之數。火本無聲,因水湊之而有聲,故火居一六水之數。土本無聲,因火陶之而有聲,故土居二七火之數。只有木金自能發聲,故不改變其數。因此,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卦位次第相連,生生不息。五行納音數與五行生成數看似相反,實則相因。五行生成數源於洛書,五行納音數源於河圖。河圖洛書當是互為表裏的關係。
四象、十干、十二支,第一位其策九,第二位其策八,第三位其策七,第四位其策六,第五位其策五,第六位其策四,這是為什麼?因為這符合河圖中的數序,一九相涵,二八相涵,四六相涵,各為十。十乃太極之全數。揚子雲在《述玄數》中提到:子午之數九,醜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己亥四。又説:甲巳之數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晉史》載,戴洋為庾亮占卜時言:寅數七,子數九。由此可見,這些數字自伏羲氏作《易》便已存在於四象八卦之中,自黃帝氏創甲子便已存在於十干十二支之中。子云將之視為玄理,戴洋將之用於占卜。這些數字本是自然衍生,隨着用途而變化,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邵子説:“策不用十,是陰陽之極,以喻自然之數。”如今六甲納音,遇策數之十者皆去掉不用,而使用的是策數減去的部分。去掉的為一與六而得火,去掉的為二與七而得土,去掉的為三與八而得木,去掉的為四與九而得金,去掉的為五與十而得水。策不用十,其道理就在於此。但十為數之全,為何要去掉不用?歸藏取法河圖,河圖中十不俱全,所以歸藏去掉十不用。去掉十之後,納音之數才能彰顯。此用此不用,正是為了顯用。五行之理即為陰陽之理,陰陽之理即為太極之理。五行處於天地之間,孤陽不生,孤陰不成,從來沒有獨自存在過。但是金木土之卦分陰分陽,以為配偶。而水火之卦為何沒有配偶?坎為水,陰中涵陽。離為火,陽中涵陰。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所以如此。乾偏陽,坤偏陰。震艮一陽,巽兑一陰,都處在卦體的偏處。偏於陽者必以陰偶之,偏於陰者必以陽偶之,這是金木土之卦有配偶的原因。
八卦八而五行五,本來難以齊全,但造化自然的妙處在於,將金木土之卦化為六,將水火之卦化為二,以五入八,以八藏五,所以才能在八個卦相中齊全五行。乾兑屬金,離屬火,震巽屬木,坎屬水,艮坤屬土。先天八卦宮圖中,每個宮圖對應八個卦,就是根據其卦象所屬的外象來確定其卦的歸屬,比如金火木水土。所以五行八次出現在八個宮圖中,如果綜合八個宮圖來看,歸屬金的卦有十六個,歸屬火的卦有八個,歸屬木的卦有十六個,歸屬水的卦有八個,歸屬土的卦有十六個,這就是六十四卦所屬五行的規律。伏羲將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無法將水火之卦增加到更多,也無法將金木土之卦減少到更少,只是順應卦象的自然而為罷了。黃帝創造六甲納音,無法將每個宮圖中的音全部包含,也不能將每個宮圖中的音全部去除。也就是説,也是順應音律的自然本性而為。由此可見,象與音相配合,音與象相呼應,都順應了天理的運行,表現了造化的神妙之處。易道的精妙可見一斑了。己亥是陰陽的終點,子午是陰陽的起點,六甲納音逢亥子己午之間,也就是陰陽終始之際,數字必然交錯,音律必然隱藏。交錯則生生不息,隱藏則化化之跡不顯。所以癸亥與甲子數交二十七,音藏於土卦之中,與剝坤歸類。己巳與庚午數交三十,音藏於水卦之中,與需歸類。
以上就是歸藏易的簡要介紹,望各位讀者有所裨益。
表格
歷史背景
歸藏易相傳為黃帝所作,成書於夏商時期。相較於周易的廣泛流傳,歸藏易的傳承較為坎坷,曾一度失傳。後於漢代,由於汲冢書的發現,歸藏易的部分內容重現於世。
內容概況
歸藏易與周易、連山易相同,皆以卦象為基礎,共有64卦。但歸藏易的卦序與周易不同,採用「納甲法」排列。此外,歸藏易的易經部分,即卦辭、爻辭,具有以下特色:
- 辭句較為簡潔質樸,少有象徵隱喻。
- 重視具體事物,以實用為主。
- 強調自然規律,與五行思想息息相關。
宇宙觀與倫理思想
歸藏易展現了獨特的宇宙觀。其將宇宙分為「三才」,即天、地、人,並認為這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影響萬物的運行。歸藏易也提出「五行」的概念,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構成世界,並與八卦相配,構成萬物。
在倫理思想方面,歸藏易強調「德業配位」的原則,認為德行高尚之人方能得到吉祥,而德行有虧之人則會招致災禍。同時,歸藏易也倡導「尊賢愛民」的思想,認為領導者應重用賢才,愛護百姓。
卜筮應用
作為一部易經典籍,歸藏易自然也具有卜筮功能。其卜筮法與周易略有不同,採用「八宮法」來確定卦象。八宮法以八個方位的八卦排列,卜者根據佔問的時間、方向等因素來決定筮法。
失傳與傳承
西漢末年,隨著汲冢書竹簡的出土,歸藏易的部分內容重現於世。然而,後世仍有不少章節失傳,且傳承中也出現了不同版本。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歸藏易版本有「上海博物館本」和「馬王堆本」,前者較為完整,後者則保存了部分較早的內容。
影響與評價
歸藏易對後世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獨特的卦序、宇宙觀和倫理思想,為後世易學發展提供了重要參照。此外,歸藏易的卜筮方法也對中國傳統占卜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總之,歸藏易作為失落的中國古代經典,不僅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也為研究易經文化、宇宙觀和倫理思想提供了 valuable 的材料。其流傳至今的章節,仍不斷激發學者們的探索與思考。
延伸閲讀…
歸藏易
歸藏》易:中國失落的開端【POD】
章節對照表
周易 | 歸藏易 |
---|---|
乾 | 巽 |
坤 | 乾 |
離 | 坤 |
震 | 震 |
巽 | 離 |
兑 | 兑 |
坎 | 坎 |
艮 | 艮 |
既濟 | 既濟 |
未濟 | 未濟 |
繫辭 | 無 |
説卦 | 無 |
序卦 | 無 |
雜卦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