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注音】【神秘漢字大揭密】殳注音怎麼唸?字典檢視「殳」的讀音與釋義

[大徐本注:杸,擊打用具。《禮記》記載:「殳是用竹子製成的八角柱形兵器,長十二尺,豎立在兵車上,由旅賁隊伍先行開路。」從「又」旁,發音同「幾」。所有與殳相關的字都從殳旁。(《廣韻》市朱切)][大徐本:,以杖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從又,凡〔幾〕聲。凡殳之屬皆從殳。(市朱切) 段注本:,以杖殊人也。《周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從又,幾聲。凡殳之屬皆從殳。(市朱切)(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本義:一種用竹或木製成的,起撞擊或前導作用的古代兵器)殳,以杖殊人也。——《説文》。段注:「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 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周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衞風·伯兮》兵器名。古代一種用竹、木做成的兵器,長一丈二尺,有稜無刃。《詩經·衞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淮南子·齊俗》:「昔武王執戈秉鉞以伐紂勝殷,搢 笏杖殳以臨朝。」〔古文〕杸【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𠀤音殊。【説文】以杸殊人也。又兵器。【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註】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釋名】殳,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正義曰:《考工記》殳長尋有四尺。八尺曰尋,是丈二也。冶氏為戈戟之屬,不言殳刃,是無刃也。【詩·衞風】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又戟柄之別名。【揚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匽戟。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或謂之殳。’]

殳注音 Play

殳,古代軍隊中使用的一種兵器,由竹子或木頭做成,沒有刀刃,長度達一丈二尺,形狀為八角柱形,常豎立在兵車上,由旅賁隊伍先行開路。

殳注音

殳的本義是「用於擊打或引導的器具」,其字型源自甲骨文,描繪了手持一種長柄勾頭器具的形象。

《淮南子·齊俗》記載,「昔武王執戈秉鉞以伐紂勝殷,搢笏杖殳以臨朝」,表示殳在古代戰爭和朝廷儀式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特點 説明
材質 竹子或木頭
形狀 八角柱形
長度 一丈二尺
刃口
用途 撞擊或前導
使用場合 兵車、戰爭、朝廷儀式

總而言之,殳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代兵器,其獨特的形狀和用途使其在戰爭和社會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舒筋止痛之「」字號中藥方劑

殳注音,讀作「ㄕㄨ」,是一個中醫常用的偏旁,代表與骨骼、筋脈相關。許多中藥方劑中都含有「」字藥材,具有舒筋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藥材 藥性 功效
川芎 辛温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虎杖 苦寒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威靈仙 辛温 舒筋活絡,止痛
秦艽 苦寒 祛風除濕,舒筋止痛
獨活 辛温 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牛膝 甘温 強筋壯骨,活血通絡
舒筋活血湯 辛温 舒筋活絡,止痛
通絡止痛散 辛温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殳注音類的中藥材多具有辛温性質,能温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以下介紹數個常見的方劑:

舒筋活血湯

  • 組成:當歸、川芎、威靈仙、羌活、防風、甘草
  • 功效:温經通絡,舒筋止痛,適用於風寒濕痹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

通絡止痛散

  • 組成:威靈仙、秦艽、乳香、沒藥、紅花、桃仁
  •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麻木。

温經散寒湯

  • 組成:獨活、秦艽、川芎、桂枝、芍藥、乾薑
  • 功效:温經散寒,活血化瘀,適用於寒凝血瘀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冷痛。

注意事項

延伸閲讀…

漢語多功能字庫- 字頭「殳」

殳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殳注音類中藥材多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有出血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藥物者應慎用。
  • 服用中藥時,應遵從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加減藥物。
  • 部分中藥材可能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服藥前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服用的藥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