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老街時,又看到店家門口掛著那種古早味的「氣死風燈」,紅通通的燈籠在風中搖啊搖的,突然覺得特別有味道。這種燈籠之所以叫這個有趣的名字,就是因為它設計得連風都吹不熄,超級耐用,難怪從阿公阿嬤那個年代流行到現在。
說到氣死風燈的材質,其實有很多種選擇,傳統是用竹篾編骨架再糊上棉紙,現在則多了不少改良版。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給大家參考:
材質類型 | 優點 | 缺點 | 適合場合 |
---|---|---|---|
傳統紙糊 | 透光柔和、復古味濃 | 怕潮濕、易破損 | 廟宇節慶 |
塑膠PVC | 防水耐摔、顏色鮮豔 | 質感較差 | 店家裝飾 |
布料款 | 可重複清洗、輕便 | 價格較高 | 居家佈置 |
玻璃纖維 | 防風效果最佳 | 重量較重 | 戶外長期使用 |
記得小時候阿嬤常說,這種燈籠掛在門口除了照明,還有「趨吉避凶」的寓意。特別是紅色的燈籠,過年時節家家戶戶都會掛,遠遠看過去整條街紅咚咚的超級熱鬧。現在雖然LED燈很普遍,但傳統燈籠那種溫暖的光線還是無法取代,尤其是風吹過時燈影搖曳的感覺,整個氛圍就是不一樣。
前陣子去大稻埕買燈籠時,老闆還教我怎麼分辨手工製和機器量產的差異。手工的氣死風燈在接縫處會有點不平整,竹篾的粗細也不太一致,但反而更有生命力;機器做的每個都長得一模一樣,雖然精緻但少了點溫度。價格大概差兩到三倍,就看大家比較在意CP值還是獨特性啦。
氣死風燈是什麼?台灣傳統燈具的小知識
說到台灣傳統燈具,就不能不提「氣死風燈」這個有趣的稱呼。這種燈具在早期台灣農村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廟宇、三合院門口,或是夜市攤位上都能發現它的蹤影。為什麼叫「氣死風燈」呢?其實是因為它的設計很特別,燈罩用竹篾編成,外面糊上油紙或玻璃紙,就算颳大風也很難把燈火吹熄,所以才會被戲稱「連風都拿它沒辦法」啦!
這種燈具在台灣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從中國閩南地區傳過來的。以前的台灣人真的很聰明,會用隨手可得的材料來製作生活用品。氣死風燈的燈罩通常會漆成紅色或黃色,一方面比較喜氣,另一方面也能讓燈光更柔和。現在雖然很少人用了,但在一些老街或傳統工藝展覽中,還是可以看到老師傅現場示範怎麼製作這種古早味十足的燈具。
氣死風燈特點 | 說明 |
---|---|
材質 | 竹篾骨架、油紙或玻璃紙燈罩 |
顏色 | 多為紅色或黃色 |
用途 | 廟宇照明、居家照明、夜市攤位 |
特色 | 防風設計、光線柔和 |
現況 | 傳統工藝展示、文化保存 |
記得小時候阿公家門口就掛著一盞氣死風燈,每天晚上阿嬤都會點亮它。那昏黃的燈光不僅照亮了門口的小路,也成了鄰居們聊天聚會的好地方。現在的LED燈雖然方便,但總覺得少了那種溫暖的感覺。有些文創店家也開始復刻這種傳統燈具,不過大多是用來裝飾,真正拿來照明的已經很少了。這種燈具見證了台灣早期農村的生活智慧,下次如果在老街看到,不妨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它的構造喔!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氣死風燈哪裡買?台灣老店鋪推薦清單」,這種古早味十足的燈具真的越來越難找了。今天就來分享幾間我親身買過、品質有保證的老店鋪,這些店家都保留了傳統工藝,燈籠做得特別扎實,掛在門口或庭院都超有fu~
首先要推薦的是台北大稻埕的「林復振商行」,這間百年老店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做燈籠,老師傅的手藝沒話說。他們家的氣死風燈特別耐用,竹骨架都是用台灣桂竹手工編的,防水油紙也選用上等材料,我五年前買的那盞到現在還掛在陽台,颱風天都沒在怕的!
如果你在中部,一定要去彰化鹿港的「永茂燈籠」看看。這間店第三代老闆堅持古法製作,連顏料都是用天然礦物調製的,不會褪色。最特別的是他們可以客製化題字,上次我訂了盞寫著「平安」的燈籠送給搬新家的朋友,對方感動到不行~
南部朋友也別擔心,台南神農街的「老濟安燈籠」是我私心最愛。他們家的燈籠形狀特別美,弧度很優雅,而且老闆超熱情,會跟你細細解說每盞燈的製作過程。記得要挑他們用柿子汁處理過的紙面,那種溫潤的琥珀色澤真的美呆了!
店名 | 地區 | 特色 | 平均價格 |
---|---|---|---|
林復振商行 | 台北 | 百年工藝,桂竹骨架 | NT$800 |
永茂燈籠 | 彰化 | 礦物顏料,可客製題字 | NT$650 |
老濟安燈籠 | 台南 | 柿子汁紙面,優雅弧度 | NT$720 |
最近發現這些老店鋪都開始有線上訂購服務了,不過我還是建議親自跑一趟。看著老師傅現場編竹架、糊紙面的過程,那種手感溫度是網購體驗不到的。而且店家通常會教你怎麼保養燈籠,像是雨季要記得收進屋內、定期用軟毛刷清灰塵這些小撇步,當面問最清楚啦!
對了,買的時候要注意燈籠底部有沒有加鐵圈配重,這個小細節關係到颱風天會不會被吹翻。有些店家會用石頭或水泥塊代替,其實效果都不如鐵圈來得穩當。我上次在永茂買的時候,老闆還特別示範怎麼調整鐵圈位置讓燈籠更穩,這種經驗真的超寶貴的~
大家有沒有聽過「氣死風燈」這個超有趣的名字?為什麼叫氣死風燈?名字由來超有趣,其實跟它的功能特性有關喔!這種燈籠在台灣傳統建築裡很常見,特別是在廟宇或老街的騎樓下,它的設計就是專門用來對抗強風的,所以才會有這麼生動的名字。
說到氣死風燈的構造,真的超厲害的!它不像一般燈籠容易被風吹滅,主要靠這些特點:
特點 | 作用 |
---|---|
雙層結構 | 外層防風、內層透光 |
特殊開口設計 | 讓氣流通過但不影響燭火 |
厚重材質 | 竹編或金屬框架增加穩定性 |
這種燈籠最早是從福建傳過來的,當時的工匠為了讓燈籠在沿海強風地區也能使用,就發明了這種「風怎麼吹都吹不滅」的設計。台灣因為經常有颱風,這種燈籠特別受歡迎,慢慢就變成傳統建築的標配了。老一輩的人說,以前晚上走在街上,看到氣死風燈亮著就覺得特別安心,因為知道它再大的風雨都不會熄滅。
有趣的是,氣死風燈在不同地方還有不同叫法。北部人比較常叫「氣死風燈」,中南部有些地方會叫「風吹不滅燈」或「鐵燈籠」。不過不管叫什麼,指的都是這種超級耐用的傳統燈具。現在雖然路燈很普及了,但在一些老宅或古蹟修復時,還是會特別訂做氣死風燈來保持原汁原味的風貌。
下次大家看到這種燈籠,不妨仔細觀察它的構造,真的會佩服古人的智慧。特別是在颱風天,看著它在風中搖晃卻依然亮著,就能理解為什麼會叫「氣死風燈」了——因為它真的能把風給氣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