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這句詩總讓我想起那些在異鄉打拚的日子。每當清晨看著海平面升起的第一道曙光,就會特別想念家鄉的味道。台灣的遊子們啊,你們是不是也常常在捷運通勤時,突然被某個熟悉的味道勾起回憶?
說到思鄉,最讓人揪心的就是那些寄不出去的家書。現在雖然有LINE跟視訊,但老一輩的長輩還是習慣手寫信。我阿嬤就常說:「打字冷冰冰,寫字才有溫度。」記得去年過年幫她整理抽屜,發現一疊泛黃的信紙,都是寫給在美國工作的舅舅,但地址寫錯一直沒寄出去…
思鄉時刻 | 常見反應 | 台灣人解決方式 |
---|---|---|
聞到巷口蚵仔煎香味 | 突然鼻酸 | 立刻衝去夜市解饞 |
聽到《望春風》老歌 | 眼眶泛紅 | 打電話回家撒嬌 |
看到中秋月餅廣告 | 食慾大開 | 揪團團購家鄉味 |
最近認識一位在柏林工作的台灣女生,她說每次經過Brandenburger Tor(布蘭登堡門)都會特別想家。那邊的亞超賣的台灣泡麵貴得要命,但她還是會固定囤貨。「吃到統一肉燥麵的時候,整個柏林突然就變得不那麼冷了啦!」她笑著說,眼角卻有淚光。
其實不管在哪個城市打拚,台灣人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家鄉味。台北街頭的永和豆漿、高雄夜市的黑輪米血,這些味道就像「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裡寫的那樣,在每個想家的時刻悄悄浮現。我有個朋友更絕,直接在德國公寓陽台種九層塔,說是要重現三杯雞的味道。
現在科技發達了,思鄉的情緒反而更複雜。以前等家書要等好幾個月,現在手機一點就能視訊,但那種「近鄉情怯」的感覺卻更強烈。特別是過年過節前,看著便利商店開始賣年菜預購,就會忍不住算起還要多久才能回家吃團圓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這句詩到底在説什麼?」每次讀到這句唐詩,總覺得意境超美但又好像有點難懂。其實這是王灣《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描寫的是詩人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那種新舊交替的時空感特別打動人心。
先來拆解一下字面意思:「海日生殘夜」講的是黎明時分,太陽從海平面升起,照亮了將盡的夜色;「江春入舊年」則是說江邊已經有了春天的氣息,但農曆新年還沒到,還在舊年裡。這兩句把時間的流動感寫得超生動,就像我們現在常說的「跨年時刻」,既有對過去的留戀,又有對未來的期待。
詩句片段 | 具體意象 | 隱含情感 |
---|---|---|
海日生殘夜 | 海上日出穿透殘餘夜色 | 新舊交替的希望感 |
江春入舊年 | 春意悄悄浸入年末時光 | 時光流逝的微妙感傷 |
鄉書何處達 | 寄不到的家書 | 遊子思鄉的孤獨 |
最戳中現代人的可能是最後那句「鄉書何處達」。想想看,詩人那時候沒有LINE也沒有郵局,家書能不能送到全靠緣分,這種不確定感跟我們現在等快遞卻一直顯示「配送中」的焦躁有點像耶!只是古人更慘,連追蹤編號都沒有,只能望著江水乾著急。
整首詩最厲害的就是把物理現象(日出、季節)跟心理感受(鄉愁、時間感)完美結合。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有共鳴,特別是逢年過節搶不到高鐵票的時候,完全懂那種「舊年將盡卻回不了家」的鬱悶啊!詩人用「入」這個字超精準,春天不是突然來的,是慢慢滲透進來的,就像我們常說「年味越來越濃」那種漸進感。
誰在海邊看日出?解析詩人王灣的創作背景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詩人站在海邊看日出時,心裡都在想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唐代詩人王灣的創作故事。這位詩人最著名的作品《次北固山下》裡,那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可是被後世傳頌千年呢!王灣生活在盛唐時期,那時候的文人特別喜歡到處旅行,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寫詩作賦。
說到王灣的創作背景,其實跟他的仕途經歷有很大關係。他曾經在江南一帶做官,那裡的山水風光給了他很多靈感。特別是鎮江北固山附近的長江入海口,每天看著潮起潮落、日出日落,讓他的詩作充滿了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我們可以從他的詩裡感受到,他總是在觀察自然變化的同時,思考著人生的意義。
王灣生平重要事件 | 對創作的影響 |
---|---|
開元年間進士及第 | 奠定文人身份,開始遊歷各地 |
任洛陽尉時期 | 接觸北方文化,詩風轉變 |
江南任職期間 | 創作高峰,寫下許多山水名篇 |
晚年隱居生活 | 詩作趨向恬淡,返璞歸真 |
王灣的詩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總能把眼前的景色和心裡的感受完美結合。比如《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面上看是在描寫長江口的晨景,但仔細讀就會發現,他其實是在感嘆時光飛逝、新舊交替。這種寫法在當時很新穎,也影響了後來很多詩人。我們現在讀他的詩,還是能感受到那種站在海邊,看著太陽從水平線升起時的震撼與感動。
有趣的是,王灣的詩在當時就很有名,連大詩人杜甫都稱讚過他。不過現在留存下來的作品不多,只有十幾首,這讓我們更珍惜這些傳世的佳作。下次你去海邊看日出時,不妨想想王灣當年的心情,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會喔!
什麼時候讀這首詩最有感覺?季節與時辰的意境,其實跟我們的生活節奏息息相關。台灣的四季分明,每個時段都有它獨特的氛圍,讀詩的感動往往就藏在這些細微的變化裡。像是春天清晨讀徐志摩,那種萬物復甦的活力特別能觸動人心;或是夏夜翻開鄭愁予,悶熱中帶著詩意的涼意就這樣悄悄滲入心底。
季節 | 推薦時辰 | 詩人代表作 | 適合心情 |
---|---|---|---|
春 | 清晨 | 徐志摩《再別康橋》 | 充滿希望、輕快 |
夏 | 午夜 | 鄭愁予《錯誤》 | 悶熱中的靜謐與沉思 |
秋 | 黃昏 | 余光中《鄉愁》 | 淡淡的憂傷與懷舊 |
冬 | 午后 |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 溫暖中帶點孤寂 |
秋天讀詩最有味道,特別是傍晚時分。余光中的《鄉愁》在這個時候讀起來特別有感覺,夕陽西下的光影變化,配上詩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的句子,總會讓人想起老家巷口的雜貨店,還有阿嬤煮的那鍋熱騰騰的香菇雞湯。這種時節的詩,不需要刻意營造氛圍,光是自然的光影變化就足夠讓人沉浸其中。
冬天的午后,陽光斜斜地照進窗台,這時候讀席慕蓉再適合不過。《一棵開花的樹》裡那種等待與期盼,跟冬日裡渴望溫暖的心情莫名契合。你可能會想起某個曾經很重要的人,或是某段沒有結果的感情,但詩句中的溫柔會讓這些回憶都變得沒那麼苦澀。這種時候讀詩,與其說是在欣賞文學,不如說是在治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