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姓名人堂 |居姓起源 |居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 |【清代姓居的名人】

居姓或古代南越、閩越族羣有關,漢時南越、閩有居氏,如西漢人居翁,為南越桂林監,武帝元鼎六年封湘成侯;西漢時閩越國國王居股,武帝元封元年封東城侯。

此外,居姓可能源自地名姓,如春秋楚邑居巢、江蘇徐州沛縣居大莊。

明代吳州(治今江蘇蘇州)有書畫家居節。

清代晚期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屬廣州)有書畫家居巢、居廉一族,原籍江蘇揚州寶應縣。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居姓户籍貫地域主要分佈江蘇省 (佔 49.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佔 14.5%) 、浙江省 (佔 10.9%) 地。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居姓用户民族主要有漢族 (佔 96%) 、哈薩克族 (佔 2%) 。

歷史發展過程中,改姓情況並見,所以現在居姓有可能是其他名人家族後代。

居姓23魔方家族庫中目前有 9 個家族,家族數23魔方所有姓氏中排名第 292。

分佈區域覆蓋 3 個省份。

居(Jū)姓源流,源出有一:出自杜姓,祖名氏。

相傳周大夫杜伯兒子晉國作官,封先邑,他子孫於是有邑姓,稱為先姓。

晉文公提拔他後人軫中軍元帥,職掌國政。

軫率領晉軍崤山一帶打敗秦軍,他兒子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

居於是變得,他子孫於是有他名字中“居”字作為姓氏,稱為居氏,世代相傳。

居。

居氏源出於先氏。

唐保住之子瞻布襲職時改為一等男,後因事革退,由其親叔恆徳襲職,官至察哈爾總管。

崤山和彭衙打敗了奏軍。

晉國赫赫戰功。

居子孫祖上業績而感榮耀,他名字為姓氏,稱為居氏。

故居氏得姓始祖居。

姓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據《元和姓纂》記載:“晉大夫居後,王父字氏”,“今錢塘多此姓”。

居父親軫晉國中軍元帥,執掌國政,軫率晉軍崤山一帶打敗秦軍。

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

居後人有父名中“居”姓,稱居氏。

出自河北境內居氏家族,後來成長於長江流域江蘇高郵、江陰、句容一帶,另外湖北省有姓居人,這種情形,從古代開始。

《姓氏考略》記載:“望出渤海、信,今江蘇郵、江陰、句容及湖北多此姓。

”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

湘侯堂:漢代居翁,時任南越桂林監,他聽到漢兵攻破了番禺,於是他趁機策動歐駝氏40多萬人投降漢,因為這件事情封為湘成侯。

鑲旗額世居長白山,早年其父母被害,十三歲時報仇,此後避居嘉木湖村[3]。

數年後,清太祖努爾哈赤路過該地,交談,認為常人,跟隨努爾哈赤,成為其部屬之一[6]。

努爾哈赤起兵後,奉命攻取巴爾達城,額勇渡渾河發動夜襲,負傷五十餘處其攻克,賜巴圖魯號[3]。

此後屢立戰功,於古勒山參與擊退葉赫九部聯軍。

清太祖努爾哈赤之故,娶和碩公主穆庫什,額駙,授左翼總兵官、位列清初和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清太祖去世後,皇太追贈額弘毅公,配享太廟,費英東位列清太祖神位左右,皇親國戚之中地位崇高[3]。

額生子十六人,長子班錫、次子達奇、三子車爾格、四子含岱、五子阿達海、六子達隆阿、七子茂海、八子圖爾格、九子圖爾錫、十子宜爾登、十一子鄂德、十二子額森、十三子綽哈爾、十四子恪爾特、十五子索渾、十六子遏必隆[7]。

其中班錫、阿達海、恪爾特任佐領,額森任副都統兼佐領,阿達海之子達達海歷任鑾儀衞掌衞事內大臣[7]。

車爾格隨努爾哈赤徵戰,屢立戰功,授三等子,任統,從徵朝鮮、錦州,任兵部承政,後因事革職,委任副統、工部侍郎、户部尚書職,考績合格授騎都尉,入關時加一雲騎尉,其子法古達襲職遇恩詔晉三等輕車都尉,其親弟拉哈達襲職後兩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因事降為三等輕車都尉,歷任工部尚書、統、議政大臣,後授鎮東將軍、寧海將軍從徵福建,後未能救海澄縣功罪,其子博雅襲職時改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7]。

車爾格子陳泰任護軍參領,從徵錦州、北京、朝鮮、山海關、湖廣、福建屢立戰功,升降,授一等子兼一雲騎尉,歷任統、吏部尚書、國史院大學士兼佐領。

無嗣,其親侄啓、侄孫善岱後襲職[7]。

車爾格子巴喀原任副都統兼佐領[8]。

圖爾格[注 1]從徵山東授騎都尉,清軍第一次圍錦州時擊敗松山、杏山來援明軍,負傷二十三處殿後力戰,優授三等子[8]。

後明軍突襲御營,圖爾格射殺兩人,擊退明軍,晉封三公,歷任十六大臣、統、吏部尚書、內大臣。

順治帝追贈忠義公之號,配享太廟[8]。

圖爾格次子科普索承襲三等公,遇恩詔晉封二公,罪奪爵,改以圖爾格幼弟遏承襲[8]。

圖爾格長子武爾格從徵皮島陣亡,贈騎都尉世職,由其親弟孫寶色襲職[8]。

宜爾登從徵北京,於錦州之圍中深入洪承疇援軍之中奮戰,三處負傷,授為三等男,定鼎北京後晉一等男,三遇恩詔優晉二等伯,歷任領侍衞內大臣、議政大臣[8]。

其孫噶承襲二等伯,歷任領侍衞內大臣、議政大臣兼佐領。

噶都子唐保住襲,官任奉天將軍。

  《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魯迅北京風土》相關資料記載,和居是魯迅去一家餐廳,它靠紹興會館近,很。

此後,其親侄伊星阿襲爵[8]。

鄂德任佐領,徵朝鮮、錦州、山海關地,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官户部侍郎。

由四子謨絡襲職,官御前頭侍衞、侍衞班領兼佐領,謨絡孫德齡襲職時改回騎都尉,為康熙壬辰科進士[8]。

此外,鄂德三子瓦岱任議政大臣、都統兼佐領[8]。

綽哈爾任佐領,授騎都尉,從徵北京、山東有勞績,歷任議政大臣、兵部侍郎兼護軍統領,攻錦州時陣亡,優贈二等輕車都尉[10]。

由其子格赫理襲職,定鼎北京時授一等輕車都尉,其親弟額赫理襲職時三遇恩詔加至二等男,從徵湖廣、福建地,授一等男,因事降為三等男,官工部尚書兼佐領[10]。

其子英素襲職後從徵厄魯特噶爾丹,授二等男,官護軍參領,其孫郎保襲職時改為三等男,從徵準噶爾陣亡,其養子阿克敦襲職時改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10]。

無嗣格赫理孫升襲職,雲騎尉由其養子訥蘇肯承襲[10]。

索渾任佐領,從徵察哈爾、松山、錦州、北京、山東地,授為騎都尉,任前鋒參領,其子拉哈、孫蘇爾瑚、曾孫佛旒、元孫綬常後襲職[10]。

康熙第二任孝昭仁皇后父遏隆為和碩公主穆庫什生,額第十六子遏必隆,皇太,代替父親功勞,襲替其父額留下一等子爵,但後因事遭革退。

皇太,授騎都尉。

順治時期,襲其兄圖爾格二等公,合併本身世職晉為一等公爵,歷任議政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官職。

順治帝顧命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康熙帝親政後,加太師另賜一等公,後依附權臣鰲拜革除公爵和太師,後恢復一等公爵位[10]。

遏長子法喀承襲一等公,歷任御前大臣、內大臣、護軍統領兼佐領;四子尹德任三等侍衞,隨康熙帝親徵噶爾丹後襲一等子,歷任擢散秩大臣、旗統兼掌滿洲蒙古漢軍三旗都統印務,後承襲公爵,官授領侍衞內大臣兼旗統[11]。

其襲之一子令親伯車爾格孫豐阿達承襲[11]。

尹德五弟阿靈阿襲一等公,歷任議政大臣、領侍衞內大臣、理藩院尚書兼佐領官職,次子阿爾松阿承襲[11],後罪處死。

尹德長子策楞任御前侍衞、廣州將軍;次子訥親外戚身份封二公,任散秩大臣,加封果毅公封號,晉一等公[11],後指揮金川戰不力處死。

訥親五弟阿里袞襲封一公,官大學士,其子尚書豐昇額後承襲。

豐昇額戰功另外加封一等子,以其弟布彥達賚承襲。

布彥達賚因其女孝穆成皇后追封三等承恩公。

額額騰堂兄弟,額亦騰孫凌柱任四品典儀官,因其女孝聖憲皇后為乾隆帝生母,封一承恩公,凌柱父吳祿和祖父額亦騰,乾隆帝登基後,追封一等公爵。

而凌柱諸子賜舅舅號,長子伊通阿,任散秩大臣兼佐領、次子伊松阿、三子伊三泰、四子伊紳泰任侍衞[11]。

賴盧渾都督額叔祖額素勒勒巴克什第三子,世居英額,其孫鑲紅旗庫爾禪任佐領,任弘文院大學士[12]。

庫爾禪弟庫拜從徵額赫庫倫、撫順地授騎都尉,任吏部侍郎,考績稱職授三等輕車都尉,徵黑龍江授二等輕車都尉[12]。

其子商堅襲職後從徵屯衞、山海關,加為一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晉二等男,官副統,降為二等輕車都尉,其弟蘇拜、侄孫統汪古理、曾孫副統福昌後襲職[12]。

賴盧渾都督曾孫哈爾薩任護軍參領,從徵北京、山東、錦州、寧遠、黑龍江、山海關地,優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12]。

賚達巴顏賴盧渾都督親兄,其孫鑲黃旗孟委署護軍校,從徵江西、兩廣、雲南地有勞績,授雲騎尉,後徵厄魯特噶爾丹晉騎都尉世職[13]。

賚達巴顏元孫法特哈官盛京户部侍郎[13]。

噶哈察鸞額伯祖、賴盧渾都督親伯,其孫正紅旗倭琛任前鋒,從徵山西蒲城縣登城,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

從徵舟山加一雲騎尉,官杭州副統,後因事革職停襲[14]。

噶哈察鸞玄孫尼雅哈納從徵北京、山東,梯攻河間府登城,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其子鄂錫理襲職遇恩詔加為二等輕車都尉,其弟蒙鄂綽、侄武勒、長生、侄孫阿哈碩色後襲職,阿哈碩色從徵準噶爾陣亡,由其叔伊蘭泰襲職,改回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4]。

此後,尼雅哈納四世孫常保承襲,追敍阿哈碩色陣亡軍功贈一雲騎尉,常保子善寶承襲[14]。

善寶後來改名和珅[15][16],為乾隆末期權臣,官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一忠襄公,後罪自裁[17]。

延伸閱讀…

居姓名人堂

居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

其子豐紳殷德娶乾隆帝女固倫和孝公主,封額駙,授三等伯,無嗣,堂兄豐紳宜綿之子福恩養子,由其承襲祖上軍功所得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8]。

和珅弟和琳任將軍,平苗戰功封一伯,後卒於軍中,贈一等公,其子豐紳宜襲,後奪爵,改襲三等輕車都尉世職[19]。

噶哈察鸞元孫訥勒任護軍校,磨盤山陣亡,贈雲騎尉世職;外青從徵雲南、噶爾丹優授騎都尉世職[14];五世孫董吉納任委署護軍參領,從徵雲南立功,授騎都尉,後定藏加一雲騎尉,官江寧軍,因事革職停襲[14]。

達古山巴顏噶哈察鸞長子,其元孫鑲紅旗布舒庫任防禦,從徵厄魯特噶爾丹,授雲騎尉世職[14]。

額赫理薩滿為噶哈察鸞親弟,四世孫正白旗覺和託任護軍校,從徵湖廣、江西,優授騎都尉世職[14]。

鑲黃旗那爾察世居安圖瓜爾佳,賴盧渾都督同族,授騎都尉,徵明朝,授為三等輕車都尉,後於沙嶺城陣亡[20]。

其子佛索裏襲騎都尉,事革退,其親伯遜查秦襲職,年老退休,佛索裏承襲,終因勝任罷職,由其弟瑚沙承襲[20]。

瑚沙從徵、察哈爾、山海關、太原、四川,晉二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優加二等男,因事降為三等男,官統兼佐領[20]。

其次子碩伯海分襲騎都尉世職;五子瑚碧圖歷任散秩大臣、副統,分襲一等輕車都尉世職[20]。

那爾察子吳沙任護軍參領,從徵河南、江南,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於廈門陣亡,優贈一等輕車都尉,其孫福海襲職時改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20]。

鑲黃旗包衣羅岱那爾察親兄,其子薩穆哈任內務府總管[21]。

索和託墨爾根額伯高祖德爾素方殷次子,世居瓦爾喀,其七世孫鑲紅旗四格任護軍校部委章京,清軍定藏時著有勞績,授雲騎尉世職[21]。

鄂米那喀啓德爾素方殷孫,世居倭赫法三,其孫正黃旗胡通額任南苑總管[21]。

鄂濟氏滿族姓氏,早期主要世居葉赫、松花江、黑龍江、烏喇、哈達地,於後金崛起之際歸附[1]。

清朝時期人物有尚書鄂彌達、侍郎嶽起。

民國後,鄂濟氏主要鄂、敖、陳、黃為漢姓[2]。

旗通阿圖世居葉赫,早年同其兄岱音歸附清太祖努爾哈赤,通阿圖從徵科爾沁,隨清軍入塞,攻徳勝堡第二登城,賜巴圖魯號,授騎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二等輕車都尉。

其孫黑色、曾孫達色、巴格、常格後襲職。

通阿圖元孫商阿圖任三等護衞[4]。

岱音子巴顏喀喇官內務府總管[4]。

正紅旗珠爾庫世居松花江,其孫雅爾布任佐領、勞色軍校;元孫遂和託任三等護衞;四世孫遂蓀任護軍校,從徵四川於秦州陣亡,優贈騎都尉世職。

其子岱袞、親侄保住、旒格後承襲[4]。

珠爾庫孫孟魁改隸鑲紅旗,任副統,其子希清、孫希常阿授雲騎尉[4]。

白旗尚嘉圖世居黑龍江,其孫雅巴爾岱任委署參領,從徵兩廣、雲南立戰功,功優授騎都尉世職,其子安泰、孫石柱承襲[4]。

旗台朔庫世居烏喇,其元孫薩穆哈圖任驍騎校,從徵貴州凱旋後正逢鄭兵臨南京,作戰奪船一隻,敍功授雲騎尉。

無嗣,其親弟穆臣襲職,從徵陝西立功贈一雲騎尉,其孫悟哲、曾孫穆克登後襲職[4]。

白旗吳岱世居哈達,孫哲爾懇官至兵部尚書、額赫禮任盛京刑部侍郎[4]。

  魯迅喜歡“下館子”,《魯迅日記》中有很多或獨自一人、或三五朋友“下館子”記錄。

1912年5月5日晚七時,魯迅坐火車抵達北京,晚上到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山會邑館(即紹興會館)拜訪許銘伯(許壽裳兄),是商談進駐會館事宜。

  第二天上午魯迅搬進山會邑館,由此開始了他北京生活。

到北京第三天5月7日,魯迅“夜飲和居”。

  《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魯迅北京風土》相關資料記載,和居是魯迅去一家餐廳,它靠紹興會館近,很。

延伸閱讀…

居姓起源- 根在中原湛河區站

百家姓〉 居氏

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去和居。

魯迅一人獨居時,去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紹興會館“食堂”。

  廣和居當時是地地道道老字號。

餐館建年代,不過《道鹹來朝野雜記》載:“廣和居北半截衚衕路東,歷史,蓋自道光中即有此館,宣(武門)南士大夫設。

”道光在位三十年,1821年1850年,“道光中”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如此算來,到了民國初,有八九十年歷史。

清代,和居是高官名人雲集處,人得一去。

據《清代官場圖記》記載,廣和居主顧主要是名流士大夫,“市儈熱客,惟文人,耽風雅者,時蒞止”。

  廣和道名菜,是清代此進餐京官開創。

如“潘氏清蒸魚”叫“潘魚”,是同治年間進士、後入翰林院潘炳年(一説清代書法家潘祖蔭)發明,“曾魚”則得名於曾國藩。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要購買書籍、古玩、文具,因此廣和居“潘魚”這樣菜餚,而是炒幾個菜。

如果那些名菜,廣和居花費並,三人吃一桌酒席,花費3元。

《魯迅日記》1912年8月22日記載,魯迅教育部任命僉事,晚上錢稻孫、許壽裳來祝賀,魯迅和兩位好友去和居,本來魯迅要做東,兩位朋友允許,説:“我們你祝賀,怎麼能讓你破費?”魯迅説:“我任命僉事,是喜事,應該我請二位。

”後,僵持不下,採取了AA制,大家出資,每人花費1元錢,地喝了一頓酒,吃了一頓佳餚。

酒到半酣,他們喝得淋漓,不覺時間,他們攙扶着走出廣和居,街頭要了三匹騾子,騎騾子上逛街。

  後來,魯迅飯和居擴大其他飯店,因為客人口味,宴請目的,會選擇飯店。

《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北京宴請飯店有六十多家,有前門外肉市坊、前門外陝西巷醉瓊林、五道廟京華春、西四牌樓和居、西河沿勸業場有天、東四牌樓隆福寺街福全館、東安門大街東興樓、西長安街龍海軒、東長安街東安飯店、中山公園四宜軒。

  1912年7月28日是個休息日,早上錢稻孫到紹興會館拜訪魯迅,交談了一上午,午飯魯迅錢稻孫、許壽裳解決,去了廣和居。

剛招待完朋友,魯迅有個飯局,匆匆趕去吳興館,參加第二場。

晚上朋友坊吃飯,一天中三次“下館子”。

  與朋友飯店吃飯,魯迅參加同事聚餐。

1914年正月初二,晚上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同仁勸業場有天聚餐,這是單位公幹,出席者十人,魯迅、錢稻孫到場了,許壽裳和鬍子方因為有事沒來。

1914年12月31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同仁晚上西珠市口金谷春聚餐,是因為公事。

《魯迅日記》中記錄因公事吃喝並多,早年魯迅教育部任職,有機會參加,後來兼職高校教授,少了。

後來魯迅遷居上海,自己放棄了公職,撰稿人身份賺稿酬維持生活,離了“公款吃喝”。

  魯迅素食並感冒。

魯迅下飯店,不選素菜館。

他去館子是葷菜餚。

魯迅多次去吃西餐。

吃西餐基本去位於西大街益錩。

1913年11月4日午飯,魯迅錢稻孫是益錩吃,點了牛肉、麪包,還喝了少許酒。

西餐味道,此後,魯迅多次去益錩吃西餐。

  魯迅口味浙江菜、山東菜、河南菜主,廣和居屬於山東菜館;南味齋是淮揚菜,名菜有糖醋黃魚、蝦子蹄筋;德福做河南菜,燒魚著稱,獨門絕技蘿蔔魚、糖醋瓦塊。

魯迅居住北京,品嚐各地菜餚,獨紹興菜餚吃得,因為紹興菜館。

《魯迅日記》中有幾次品嚐紹興菜記錄。

1912年12月31日許銘伯招待魯迅,選了紹興菜,“餚質而旨,有鄉味”,紹興菜中燒肉、豬肉是。

許銘伯紹興菜來招待魯迅,讓他口福,感受到家鄉味。

  魯迅去粵菜館、閩菜館,於廣東菜倒是可以接受,福建菜不習慣。

1912年9月29日日記記載:“晚飲於勸業場小西天,董恂士(教育部次長)、錢稻孫、許季茀(許壽裳)在座,餚閩式,甚,有所謂糟者。

”小西天經營福建菜,當年是一家名菜館,食客,只是魯迅個人口味喜歡閩菜而已。

  民國時期文人喜歡下館子,泡茶館。

那時候十人規模飯店,不過一二十塊錢;酒家,三五塊錢可以吃上一桌像樣菜餚。

所以不管是知名教授,還是當時不算出名文人,大大小小餐廳裏,留下了流連身影。

  金受申《北京生活》記載:王府井大街安福樓,前身是承華園。

其鼎盛時,許多文人常去那裏,其中有胡適。

他這裏發瞭一道菜,鯉魚肉切成丁,加一些三鮮細丁,稀汁清魚成羹,後來“胡適魚”成為安福樓一道名菜。

  很多關於老北京美食記載中,會提到一道湯:馬先生湯。

何謂馬先生湯,現代知名學者馬敍倫先生命名湯。

這湯怎麼呢?它是馬敍倫中山公園長美軒茶館烹製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