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家燕:靈動而吉祥的訪客
每逢春暖花開,台灣各地總能見到成雙成對的家燕穿梭於街巷之中,牠們嬌小的身影在簷梁間築巢,為這片土地增添一抹靈動的色彩。
家燕通體披覆著黑灰相間的羽毛,胸前綴有一抹鮮紅,尾部叉開,猶如輕盈的剪刀。牠們善於翱翔空中,時而急轉方向,時而巧妙避開障礙物,令人歎為觀止。
家燕是善於應變的候鳥,每年春夏時節從南方遷徙至台灣繁殖,秋天再返回故鄉度冬。牠們對築巢地點十分挑剔,偏好人類的屋簷之下,既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又能保護雛鳥免受侵襲。
家燕的巢穴呈碗狀,主要由濕潤的泥土堆砌而成,內部鋪墊著柔軟的羽毛或花絮。雌雄家燕共同承擔育兒重任,共同築巢、孵蛋和餵養幼鳥,宛若一對恩愛的夫妻。
古諺有云:「燕子低飛,將有雨。」此言不虛,當空氣中的濕度升高時,昆蟲飛行受阻,家燕便只能低飛覓食。

在台灣,家燕不僅是益鳥,更是吉祥的象徵。傳説被家燕選中築巢的家庭,將會得到福氣和財富。牠們消滅害蟲,保護莊稼,為農民帶來豐收的希望。
五股濕地,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是台灣北部的家燕夜棲地之一。每到夏末秋初,數以萬計的家燕聚集在此,形成壯觀的場面。
家燕與人類關係密切,牠們的生活習性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夜間照明對家燕的睡眠構成了一定的威脅,而電線上的積糞也為居民帶來了一些困擾。
儘管如此,家燕依舊是城市中常見的鳥類,牠們與人類共生共存,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下次在街頭散步時,不妨抬頭仰望天空,或許你就能邂逅一隻靈動而吉祥的家燕。
巢穴建構與育兒
– 家燕築巢於人類屋簷下,以濕潤的泥土和雜草為原料。
– 巢穴呈碗狀,內部鋪墊柔軟的材料,如羽毛或花絮。
– 雌雄家燕共同承擔築巢、孵蛋和育兒的責任。
– 每窩蛋數量約為 4-5 枚,每年可產 2 窩。
覓食與遷徙
– 家燕以飛蟲為食,善於空中捕食,也能低空覓食。
– 家燕是候鳥,春夏時節遷徙至台灣繁殖,秋季返回南方度冬。
– 部分家燕為冬候鳥,在非繁殖期留在台灣過冬。
– 恆春半島是家燕遷徙過程中的重要中繼站,曾記錄到 80 萬隻家燕在此夜棲。
與人類的關係
– 家燕被視為益鳥,因其捕食害蟲的行為。
– 家燕築巢於人類屋簷下,帶來吉祥的寓意,但也會造成鳥糞困擾。
– 夜間照明和電線上的積糞對家燕有一定的影響。
– 家燕與人類共生共存,相伴相生,增添城市的生機和靈氣。
燕子:展翅飛翔的候鳥
燕子是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候鳥,牠們的到來與離去象徵著季節的更迭。
燕子的外觀
燕子體型嬌小,通常身穿黑色或深藍色羽毛,搭配白色腹部和分岔的尾巴。牠們具有尖鋭的嘴喙,有助於捕捉昆蟲。燕子通常成羣活動,並在屋簷、電線或橋樑下築巢。
燕子的遷徙
燕子是長距離候鳥,牠們每年會進行兩次遷徙。春季,牠們從温暖的南方返回繁殖地,秋季,牠們再次飛往南方過冬。燕子是優秀的飛行員,牠們可以飛越數千公里而不會停下來休息。
燕子的繁殖與育雛
春季,燕子返回繁殖地後會開始築巢。燕巢通常採用泥土、草和羽毛製成,雄鳥和雌鳥會共同參與築巢。雌鳥每次產下 2-8 枚卵,孵化期約 14 天。雛鳥出生後,親鳥會輪流餵食牠們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燕子的習性
燕子是敏捷而活躍的鳥類,牠們以捕捉昆蟲為食。牠們通常在低空飛行,並使用回聲定位來尋找獵物。燕子具有強烈的領域性,牠們會積極捍衞自己的巢穴和領土。
表格:燕子與其他候鳥的比較
| 特徵 | 燕子 | 其他候鳥 |
|---|---|---|
| 體型 | 嬌小 | 中型至大型 |
| 羽色 | 黑色或深藍色 | 各種顏色 |
| 遷徙距離 | 數千公里 | 數百至數千公里 |
| 巢穴位置 | 屋簷、電線 | 樹木、灌木、巖壁 |
| 繁殖次數 | 每年一次 | 每年一次或兩次 |
保護燕子
燕子面臨著棲息地破壞、農藥使用和氣候變遷等威脅。牠們是益鳥,有助於控制害蟲。我們可以透過提供安全的築巢地點、減少農藥使用和保護自然棲地等方式來保護燕子。
結論
延伸閲讀…
家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騎樓下的鄰居們|最熟悉的陌生鳥─家燕 – 我們的島
燕子是美麗而迷人的候鳥,牠們的遷徙行為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認識和保護燕子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並豐富我們的生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