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引言
自古流傳的「犀牛望月」,喻示著主觀心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猶如眼鏡濾鏡,渲染了我們所見。本文將深入探究此典故的淵源以及藴含的哲學意涵。


犀牛望月台語是一種特殊的台北腔閩南語,因其特有的腔調和用詞而聞名。其名稱由來已久,相傳清朝時期,台北城南門外有一座名為「犀牛望月」的樓閣,附近居民在此聚集交談,逐漸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故稱之為「犀牛望月台語」。
獨特的發音和用詞
犀牛望月台語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其發音和用詞,與標準閩南語有所區別。以下列出一些常見的特色:
發音 | 用詞 | 範例 |
---|---|---|
將「鼻音」讀成「喉音」 | 沒(mài,原為mí) | 今仔日的天氣真袂好。(台語) 今日的天氣真不好。(國語) |
將「後鼻音」讀成「前鼻音」 | 尾(oài,原為mī) | 厝內那個灶尾。(台語) 屋內的灶台。(國語) |
省略某些聲母 | 予(hōo,原為hō͘) | 予你一個紅包。(台語) 給你一個紅包。(國語) |
使用特殊入聲字 | 拍(phah,原為pha̍k) | 毋拍咧講。(台語) 別講了。(國語) |
保留部分古漢字 | 是(sī,原為sì) | 是真袂。(台語) 真的不行。(國語) |
文化意義
犀牛望月台語是台北市區重要的文化資產,反映了當地獨特的歷史和生活方式。隨著時代變遷,犀牛望月台語逐漸式微,但仍被許多老一輩台北人使用。為了保存這份文化遺產,近年來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包括舉辦講座、出版書籍等,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瞭解犀牛望月台語之美。
現代應用
雖然犀牛望月台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已不如以往,但仍可以在某些領域中見到它的蹤影。例如:
- 傳統戲曲:台北市內許多傳統戲曲團體仍使用犀牛望月台語演出,展現其獨特的語言魅力。
- 民間信仰:台北市不少寺廟的廟祝在誦經時也會使用犀牛望月台語,傳達傳統的宗教文化。
- 媒體節目:偶爾可以在台北市的廣播或電視節目中聽到犀牛望月台語的對話或報導,讓這份語言繼續流傳於現代社會。
結語
犀牛望月台語是台北市內最美麗的語言,反映了當地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藴。雖然其使用頻率已不如以往,但仍透過各種途徑持續傳承著,讓這份語言之美得以永續流傳。
延伸閲讀…
【94愛台語】山伯英台-犀牛望月 – YouTube
辭典檢視[犀牛望月: ㄒㄧㄋㄧㄡˊ ㄨㄤˋ ㄩㄝ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