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謝爾蓋·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是一位蘇聯著名的物理學家,曾於1945年當選蘇聯科學院院長。他誕生於莫斯科一個富裕的商人之家,自幼展現出非凡的科學天賦。
1909年,瓦維洛夫進入莫斯科帝國大學學習,並於1914年畢業。一戰爆發後,他奔赴戰場,投身於保衞祖國的戰鬥中。戰後,他回到學術界,先後任教於技術學院和莫斯科國立大學,專注於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1926年,瓦維洛夫前往德國柏林大學進行科研工作,結識了當時的科學大師愛因斯坦。1929年,他返回蘇聯,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翌年,他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院士,並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長。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瓦維洛夫被疏散至喀山,繼續致力於國防光學工具的研究和生產。1945年,他出任蘇聯科學院院長,同時兼任最高蘇維埃代表和全蘇政治與科學知識普及協會主席。
1949年,瓦維洛夫受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物理學會」會議,並被推舉為該會名譽會員。1951年1月25日,瓦維洛夫因病於莫斯科逝世,享年60歲。
生平大事 | 時間 |
---|---|
去世 | 1951年1月25日 |
當選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 | 1946年 |
受邀參加「中國物理學會」會議,並被推舉為該會名譽會員 | 1949年10月4日 |
當選全蘇政治與科學知識普及協會主席 | 1947年7月 |
當選蘇聯科學院院長 | 1945年7月 |
被疏散至喀山,致力於國防光學工具的研究和生產 |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 |
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光學研究所所長 | 1932年 |
開始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學教授 | 1929年 |
被派往德國柏林大學物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 | 1926年 |
入伍參軍,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 | 1914年 |
開始在莫斯科帝國大學物理與數學系學習 | 1909年 |
誕生於莫斯科一商人家庭 | 1891年3月34日 |
留蓋瓦:古建保護中的傳統技藝
留蓋瓦,又稱「留邊瓦」,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一種特殊瓦件,在屋頂施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留蓋瓦不僅具有遮風擋雨、隔熱保温的基本功能,更兼具建築美學和文化價值,是古建保護中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藝。
留蓋瓦的製形與應用
留蓋瓦的製作過程遵循傳統工藝,使用黏土捏製成型,經晾曬、窯燒後即可使用。與一般瓦片不同的是,留蓋瓦的一側留有長邊蓋口,安裝時將蓋口搭接在相鄰瓦片的邊緣上,形成密實的屋面防水層。
根據屋頂的坡度和建築風格,留蓋瓦可分為平口留蓋瓦、翹口留蓋瓦和滴水留蓋瓦等種類。平口留蓋瓦適用於坡度較小的屋頂,翹口留蓋瓦則用於坡度較大的屋面,而滴水留蓋瓦則常使用於傳統園林建築的亭台樓閣。
留蓋瓦的古建保護價值
留蓋瓦自古以來廣泛應用於宮殿、寺廟、民居等傳統建築中,是這些建築不可或缺的構件。作為古建保護中的一項重要技藝,留蓋瓦承載著以下價值:
保護因素 | 價值 |
---|---|
防水防漏 | 搭接的蓋口形成密實的防水層,防止雨水滲透。 |
隔熱保温 | 厚重的瓦身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冬暖夏涼。 |
建築美學 | 精緻的形狀和獨特的留邊造型,提升了建築的視覺美感。 |
歷史文化 | 留蓋瓦的使用體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
留蓋瓦的現代應用
隨著現代建築技術的發展,留蓋瓦的使用逐漸減少。然而,在古建修繕和歷史街區保護中,留蓋瓦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各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紛紛採取措施,扶持留蓋瓦的生產和研製。
留蓋瓦在現代建築中的應用示例:
- 故宮太和殿修繕:故宮太和殿在2005年的修繕中,採用了傳統的留蓋瓦技術,確保了屋頂的防水性能和美觀度。
- 北京四合院民宿:北京四合院民宿的屋頂常使用留蓋瓦,營造古樸雅緻的傳統氛圍。
- 歷史街區景觀:留蓋瓦用於歷史街區的改造和保護,營造出原汁原味的歷史風貌。
結語
留蓋瓦作為古建保護中的傳統技藝,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獨特的製形和應用方式充分體現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通過保護和傳承留蓋瓦技藝,我們不僅可以修繕古建,更能延續中華傳統文化的命脈。
延伸閲讀…
留蓋瓦
JAANUS / tomebutagawara 留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