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封的麼 |【百家姓有沒有姓封的】

源自姜姓,是炎帝後裔,地名氏。

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黃帝師。

夏朝時,封鉅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諸侯國,後人稱他封父,實際上是地名人名。

周代時,一個國家叫做封父國滅亡了。

國人分為兩個姓氏,一個是封父姓,另一個是封姓。

封氏世代相傳,是明清朝代文字記載。

宋朝初期,一位儒家學者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編輯並裝訂了一本叫做《百家姓》書。

趙家王朝,錢吳越,孫妃姓氏李南唐。

後排序上並沒有嚴格姓氏人口數量或者地位來排列,主要是講究句句壓韻、琅琅上口、學易記而已。

既然《百家姓》排名沒有任何科學意義,那封姓《百家姓》排到208奇。

余姓由來:夏禹小兒子姒罕,封姓餘氏。

據《姓考》所載,相傳夏禹後有餘氏。

大禹生有三子,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餘,其後代相傳為餘氏。

禹妻是紹興塗山女,禹封小兒子姓餘,有紀念妻子意。

《百家姓》中排名第90位姓氏是《百家姓》一本中华姓氏书,成书宋朝。

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封氏,為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完全統計佔全國人口0.044%。

源流一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鉅後代封地,屬於封邑名稱氏。

封氏,為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完全統計佔全國人口0.044%。

中國歷史上,於儒家倫理影響,許多大家族累世同居,朝廷奉為社會楷模,賜“義門”。

有義門陳、鄭義門、蒲城義門王氏。

江西德安縣車橋鎮陳氏家族,唐宋年間十五代,和諧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達3900餘人,史稱“江州義門陳,天下第一家”。

鄭宅村位於浙江浦江縣鄭宅鎮,鄭氏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和明代,已有超過330年歷史。

他們家族歷代稱讚和表揚,明太祖朱元璋賜稱他們”江南第一家”,因此人們稱為”鄭義門”。

地,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鄉,有一個姓王家族,他們善於經營,助人,世代相聚,培養了眾多人才。

王瑛任命中軍司馬,擁有虎符權力;王瑋成為奉議大夫;而王璧兄弟擔任吐蕃宣慰使。

他們表現受到了朝廷肯定,稱為蒲城孝義之家,並納入國史。

同時,他們獲得了縣令表彰,表彰他們孝悌和興民方面貢獻。

記錄王氏家族變遷行孝歷史《義門王氏先塋碑》,“一代宗師”歐陽玄撰文,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全國石碑。

元代御立《蒲城王氏祠堂碑銘》系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現存蒲城博物館。

翰林學士、國子祭酒虞集賦詩讚譽,其中提到葦村,即現在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王氏子孫聚居前頭、莊後、新莊三個自然村。

位於安徽省涇縣城西45公里桃花潭岸萬村建築物,是唐代貞觀五年(631年)興建,並清朝乾隆年間進行了重修工作。

唐萬氏義門位於震山鄉,是冊府元龜。

唐太和六年,觀摩使沈傳師奏上了這個報告。

涇縣萬晏和高祖萬仲芳同居五代,他們事蹟記錄旌表上。

”義門,兩層,底層通道,上層馬樓;門樓呈字形,大門正面上方有“義門”兩字大理石門額,大門兩邊是圍牆,下部大石塊砌成,上部磚砌後磨光花磚貼面。

整個建築做工,而別特色,現其主體建築尚存。

現公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典籍百家姓裡排名是40。

2006年1月10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研究員主持,歷時兩年完成我國“百家姓”順序排名是50封姓,中華姓氏之一。

封姓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當代封姓人口有40萬,為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完全統計佔全國人口0.044%。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鉅後代封地,屬於封邑名稱氏。

商末周初,封父國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兩姓,一封父氏,一封氏,後封父氏省文簡化單姓封氏,世代相傳。

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源於姜姓,出自黃帝臣封子,屬於先祖名字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英雄,姜姓。

於他居於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稱寧封子。

封子是製陶發者。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後裔子孫,後因故有改姓封氏者,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於先祖名號氏。

源於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是賁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氏。

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是賁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是賁氏改為漢姓封氏,隋朝時期成為大族,其後代子孫皆稱封氏。

該支封氏望族居於洛陽郡,是洛陽封氏一支族群。

他們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位制度,屬於一個官職稱謂有關家族。

封人這個職位出現西周初期,負責管理國境,並負責修築土堤和城牆,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隨著時間推移,封人職責專注於管理封地疆界。

封人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稱封人氏,後省文簡化單姓封氏。

封彌史,是兩宋時期設置一種官位,隸屬於封彌院,遼、西夏、金、蒙古、高麗、大理、安南國中有仿設。

封彌史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即稱封氏。

另外,其時諸國官有漢化稱封彌氏者,後省文簡化單姓封氏,如今朝鮮、韓國封氏一族即是。

封父。

封姓源出於姜姓,是地名姓姓氏。

夏朝时,有一位名为封父贵族封为诸侯,他领地位于今天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

他后代他地名作为姓氏,称为封氏。

封氏后人,主要分布宋朝时期四川和浙江两地。

明朝時期,封姓有4萬6幹人,當時山東封姓第一大省,佔封姓總人口35%。

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蘇、河南、四川地。

當代封姓人口有40萬,第二百五十七位大姓姓氏,佔全國人口0.044%。

宋朝1000年期间,封姓人口呈现了一个上升趋势。

陕西是封姓人口省份,占据了全国封姓人口18%。

全國封姓主要分佈陝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這八省區市佔封姓總人口80%;其次分佈州、四川地。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中國某些地區,封姓人口比例。

這些地區包括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南部、青海省東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西部、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江西省西南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東部、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東南部和遼寧省南端。

這些地區,封姓人口比例超過了當地總人口0.08%,中心地帶,這一比例可以達到0.4%以上。

這些地區總面積佔了中國34%,並且有72%封姓人口居住這些地區。

三國時代,有一位來魏國道士。

記載,他山中修行了150多年,但外貌看起來只有20多歲。

他著有幾本書籍,包括《氣功術》、《隱藏術》和《保養》。

他字叫處道,是渤海蓚人。

他祖父是振威將軍,而父親是慕容世吏部尚書。

時候起,他士人們稱為一個有才華年輕人。

寶僭位,累遷吏部尚書。

及蘭汗篡,南奔闢閭渾,渾表渤海太守。

德至莒城,孚出降,德曰:“朕平青州,不以慶,喜於得卿。

”常外總機事,內參密謀,雖位任,博納,甚有大臣體。

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章,軌憲日頹,殘虐滋,孚盡匡救,超不能納。

後臨軒謂孚曰:“朕於百王可方誰?”孚曰:“桀紂之主。

”超大。

孚而出,不為改容。

司空鞠仲失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其,宜應謝。

他说:“我七十岁了,墓地准备好了,我只想找个地方死去。

”需要感谢。

三年后,他家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他文笔后世传扬。

后来,他成为了魏朝尚书。

他有着卓越文思,涉猎经史学。

他创作了《院賦》,其中辞章美丽动人。

后来,他担任了魏朝吏部尚书。

他而,通曉國家大政方針,五個帝王朝廷中出任侍中,並且擔任過吏部尚書職位,因此世人尊稱「長者」。

他字是仲璉,出生於渤海郡,後來為了避免政治迫害而遷居東海郡。

他學問淵博,品行端正,具有超越凡俗高尚氣質。

他擔任梁郡太守職務,後來調任廣陵畔,他這裡積極開墾荒地,追逐著和。

他人們譽為一個傳奇人物。

據唐代人段成氏《酉陽雜俎》記載,一個名叫崔之徽人,在家夜坐,見來了幾個美女,其中一個叫封家姨。

不一會走開了,只留下一紅衣少女,求崔之徽一杆紅色大旗。

立旗那天,東風刮地,只有花園中鮮花不動。

他明白封姨便是風神。

名倫,渤海郡人。

最初朝任內史舍人,重臣楊素器重,他議論天下事。

一日,楊素摸着他牀説:“封郎坐。

”女(兄弟女兒)嫁給了他。

唐太宗(629-649年在位)時官尚書右僕射。

武成帝時官尚書。

冀州人,祖父、父親世代為冀州刺史,很得人心,派他乘驛馬到了信。

封子繪到信後,巡視城池,城中吏民曉諭避禍趨福道理。

官吏和民眾跑出來投降。

城裏有什麼動靜,有人報告,大事小事全都知道。

歸彥登城時呼喊:“孝昭皇帝過世,六軍百萬,全都我掌握之中,我決定前往鄴城,接見您陛下。

當時我反叛,今天我反叛!我憤恨高元海、畢義雲、高乾這些人,他們欺騙陛下,嫉妒我,我只想殺死他們三個,然後城墻上自刎。

”城池攻破,而歸彥獨自騎馬向北逃跑,到達交津時被俘,鎖起來並送回鄴城。

改寫後內容如下:

乙未年,有一位名叫劉桃枝人,他載著一輛露天車,上面綁著木材,手持刀劍站車上,並且擊鼓。

他子孫共有十五人,被判處死刑。

命令封子繪接管冀州事務。

封常清(?—756),出生於蒲州猗氏人(現在是山西省猗氏縣南二十里),是唐朝時期名將,他戰功聞名。

他家中受到祖父影響,培養了讀書喜愛。

他兩次進入官府服務。

安史時,出師處斬。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

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為:“賊兵羸,餌我,請備左右,搜其山林。

”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索,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

大勃律此戰失利後,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天寶年間,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他範陽起兵反抗唐朝。

帶領著15萬大軍,號稱有20萬人,向南進軍,進攻唐朝兩個都城洛陽和長安。

於中原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

地方官吏聞叛軍,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

安軍驅南下,沒有遭到什麼抵抗,佔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

安祿山叛亂消息初到長安,唐玄宗是謠言。

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確知安祿山向南進軍時,失色。

此時中不但無兵可派,無良可遣,只有回朝封常清是唯一人選。

唐玄宗封常清當成了救命稻草,問他該如何退敵。

封常清見中,安慰玄宗,説:“祿山領兇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

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前往東京,開府庫,招募士兵,選擇馬匹,渡過河流,計劃日期俘獲逆胡首領,並其懸掛於皇宮大殿下,以示我們和勝利。

”玄宗聽後大喜,於次日即任命封常清範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

封常清一番話雖有誇大其辭成份,但是中情緒起了關鍵作用,唐廷因此得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開始了達八年平叛戰爭(參見唐史戰爭)。

封至模 (1893~1974),名廷楷,字模。

祖籍長安縣炮裏鄉柏坊村,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二月二十六日出生於東關景龍池,後移居南柳巷。

戲劇家、教育家、劇作家。

1920年西安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學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21年熊佛西、陳大悲、李健吾事話劇活動,並組建了北平實驗話劇社 ;參加了齊如山、梅蘭芳組織“國劇學會”。

並拜清廷供奉老伶工李寶琴師,習花衫、青衣。

1923年回西安。

1928年會鄭竹逸人西安創辦兩日刊報紙《言》。

1931年加入易俗社。

1932年周鳳蘭、周伯勳父子及武少文創辦了西安第一家電影院一阿房宮戲院。

1936年10月11日籌建西安實驗話劇團。

1937年七七事变即将来临之际,封模率易俗社前往北平演出自编自导抗金爱国剧《山河破碎》和《我河山》,呼吁抗战,激励民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各界迎接和赞许。

1938年成立了夏聲劇校,隨後開辦了省立戲劇修班、上林劇校和曉鍾劇校,這些學校京劇和秦腔培養了許多人才。

建國後,他擔任了西北文化部戲曲改進處副處長和西北戲曲研究院訓練班主任職位。

1974年8月8日,他南京去世,享年81歲。

封永順(1911―1996)是來中國河北省大興縣人。

他1927年加入了東北軍,並於1930年東北陸軍講武學校畢業。

他擔任過647團和691團軍械職務。

1936年,他所屬647團參與了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行動,並擔任組織部部長職位。

1937年參加冀中人民衞軍。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衞軍軍械處處,八路軍冀中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冀晉軍區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供給部部長,華北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軍械部部長,總後勤部軍械學校副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副部長,總軍械部第一副部長,1951年到朝鮮檢查軍械勤務工作。

後任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總後部副部長,1980年任總後勤部顧問。

褚少孫是一位漢朝修補《史記》人。

他榮獲了二級獨立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中央軍委授予他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6年5月30日,他因病北京去世,享年85歲。

封明,1929年12月7日出生,浙江紹興人。

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開始革命工作。

1949年畢業於中法大學經濟系。

改寫後內容如下:
1949年2月開始,他擔任中共北京市西四區委宣傳部幹事和副部長,以及區委常委和組織部部長。

後來,他轉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和區委常委,同時擔任組織部部長一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受到了迫害。

1972年8月恢復工作後,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體委黨委書記。

1977年2月後任北京市清查辦公室主任、北京市國防工業第一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革委會主任、區長,北京市市長助理、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兼朝陽區委書記。

1984年7月起任北京市副市長,政協北京市第七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政協北京市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

是中共北京市第五、六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市委委員,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5年5月20日9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地區靺鞨(女真族)粟末部建立過一個名振國(震國)地方,後來稱為渤海國。

這個國家統治範圍包括今天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封了大祚榮渤海郡王,並任命他汗州都督,於是這個地方改名為渤海國。

渤海郡位於烏蘇裏江兩岸,涵蓋今天遼寧、河北和山東三個省份,毗鄰著渤海灣沿岸地區。

唐朝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契丹族耶律·德光滅亡,但之後建立。

洛陽是另一個名洛陽郡地方。

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置洛陽縣,該縣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

西漢時期河南郡治。

東漢時期建為都城。

三國曹魏及後西晉、北魏、五代後唐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

周王朝洛陽都城存在了十四年。

平盧堂中,敖歷擔任唐朝平盧興元節度使,了叛亂。

皇帝要求他寫下一份《告慰邊疆將士》聖旨。

其中有兩句話評價”傷雖然你們身上,但我感到疼痛”。

江西臨川封氏家族十五卷,首一卷,活字印刷,清道光年。

江蘇泰州延令封氏十四修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存第十七卷。

現收藏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山東德州封氏支譜三卷,(清)封光碩編輯,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現收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封氏族譜,(清)封導源輯,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世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現收藏上海市圖書館。

封氏八修族譜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收藏浙江省常山縣湖東鄉葉家村。

全國容州封氏家譜,十六卷,其中首卷封祝祁和萬總纂修,此版本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

現時該家譜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文物管理局。

江蘇沛縣封氏字輩有一句格言:“字家緒宗,居心欽成 學思 正大光明”。

字輩是:才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尚,以朝忠世紀,德政立大昌,富貴勝,文章啓運,榮華聯科第,君廷士相達,金玉福祿集,興隆長久遠,吉祥萬載錫.!上聯典指北魏渤海人封隆,字祖裔,善於奇謀妙算。

改寫後內容:
字輩中有四位人才,他們是:才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尚,以朝忠世紀。

他們出色政策和行為國家帶來了和。

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就,文學創作和教育方面發揮了作用。

他們華和智慧使他們成為了受人尊敬人物。

他們使得國家昌盛,帶來了無盡福祉和運。

他們名字人傳頌和紀念。

他朝廷中五位皇帝统治,先后担任过四次侍中,两次吏部尚书,一次僕射,以及四次冀州刺史。

他声誉保持着,当时人们称他“长者”。

下联人物是指南燕渤海人封孚,字处道,他在后燕慕容宝朝廷中担任官职。

南燕帝後人,內外事無不謀划周詳。

他職位上表現出色,但他人處令人稱道。

他於聽取各方意見,並以此作為自己參考。

到了晚年,他擁有一位有風度大臣。

這位南燕帝風采令人讚嘆。

哲宗崩逝後,遼國使者前來吊唁,南燕帝和他們穿著哀服。

宗炎禮折,讓聚會人們相見。

下聯是指隋朝封德彝開始出仕,楊素器重他,撫摸著他床說:“封郎這個位置上。

”他妻子是他配偶。

上聯典指一位叫封隆人,他是後魏吏部尚書官職,有著一個字叫祖裔。

他於算術,歷史上服務過五個帝王,並且擔任過四次侍中職位,後回到吏部尚書位置上。

因為他卓越成就,他世人尊稱長者。

下聯典指一位叫鉅人,說他是炎帝後代,並且是黃帝老師。

這個聯句出自唐代尚書右僕射封敖詩作《春色滿皇州》。

封敖字叫碩夫,他是一位修行者,並且有著一本名《翰稿》八卷書。

上聯典指南齊梁郡太守封延伯,字仲璉,東海人。

他擁有卓越學術和品行,並展現出高尚的士風。

他北州地位。

下聯典指南燕名官封孚,字處道,渤海人。

他最初慕容寶底下工作,後來加入南燕,負責統籌外務和參與機密謀劃,他才智和謀略卓越。

他晚年表現,追封文穆。

上聯典指後魏尚書左中兵郎中封肅,字元邕,有文思,博涉經史。

嘗為《園賦》,其辭甚美。

下聯典指國時魏國道士,字君達,隴西人。

有《衞生》。

風神肯留情,美人誰護;封郎終居此座,女可婚。

上聯典指傳説中風神封姨。

唐代天寶年間,崔玄微一個月風夜晚遇到了美人楊氏、李氏、陶氏,以及一位穿著緋紅衣裳少女石醋醋。

他們一起喝酒作樂。

然而,醋醋得罪了封姨,封姨生氣地離開了。

第二天晚上,幾個女子來,説她們家居苑中,遭惡風凌虐,求崔玄微苑東立一杆紅色大旗,採躲避風災。

立旗那天,起了大風,折樹飛沙,而苑中鮮花沒受一點損害。

崔玄微這明白:那幾個女子是花精,封姨是風神。

封德彝,唐初大臣,籍貫觀州。

隋朝末年,他楊素軍記室工作。

楊素他才智讚賞有加,封德彝坦言:“我這個位置上居住。

”他侄女嫁給了他。

他隨後宇文化及投降唐朝,最初擔任內史舍人和內史侍郎職位,並李世民一起征服了王世充,封為平原縣公。

武德年間,他封密國公,並擔任官中書令職位。

太宗時期,他擔任尚書右僕射(宰相)職位。

宋遼兩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訂立澶淵盟約後,雙方使節交聘活動,而其所負外交任務很多,例如有賀國信使、賀生辰國信使、告哀使、遺留禮信使、皇帝登寶位國信使、祭奠國信使、弔慰國信使、賀登位國信使、賀冊禮國信使、回謝禮信使、泛使、答謝國信使。

改寫後內容:天祚帝登基後,派遣宋朝使者張來表示臣服。

天祚帝張說:“以前文成皇帝弟兄表示臣服,現在何況是伯父呢?”於是天祚帝帶著自己肖像去見張。

這段故事描述了宋遼兩國兄弟間使者往返歷史。

改寫後內容:這個主題《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禮折遼使;婚配封郎》聯上聯“禮折遼使”句,並不是取自封姓名事典。

封莊村位於安徽定遠縣,是封氏後裔(渤海郡,紫泥堂)一支系。

這個支系始祖是封公,他起源於江西瓦礫壩,後來遷居廬州(現在合肥市)。

然而,廬州起義軍張獻忠部隊攻破了廬州,封公受傷後逃避世,隱居於合肥東北鄉下。

建立了封家土叚(即今封土叚)村起公從此投筆務耕,其子即二世祖~祖源~祖遠~祖暹~祖德隨之而來。

於起公善理農功,家計饒。

我們買了一片農田,位於建封溝埂村,專供我們祖先和他們後代居住和經營。

同時,我們建了一個叫做封莊村家族村莊,供祖暹公和他後代居住和事商業活動。

而我們祖先源頭和德行公的家族留在封土叚及其周邊地區繁衍生息。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祖先源頭和德行公的家族遷移到了今天封大郢。

封大郢是本支系保持百分之百封姓族人居住唯一村落。

二世祖兄弟四人封土叚,封大郢,封溝埂,封家莊(今封莊村)處繁衍生息,同治五年即公元一八七零年前後,達七十餘户,數百人口,百年後今天,(包括未入本次三修譜外地人丁)加到今千户,三千多人口。

數代繁衍,從祖先開始算起,我們家族延續到了第十九代。

我們是安徽省繁昌縣封氏家族後裔。

我們先祖是宋代興國年間安徽徽州祁門縣遷居到了繁昌西鄉。

封氏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一個家族,人口超過180人。

他們始祖是唐朝一位封爵,名叫尚仁,擔任廣東省潮州刺史。

他原籍是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

封氏家族延續到第十九代,現任爵祿是嵩漢知,世襲直師安如。

這個家族重視和志向,世代相傳,薪火相傳。

永友文俊傑,時明用道存。

學繼善,大立舉朝昌。

詞章千載秀,忠義作心田。

鼎超隆盛運,團聚賀餘康。

相進邦宏振,綿延英豪繁。

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

始遷祖是封公世潭 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其封氏字輩 :“義祖有泰和,汝國承家開. 昌盛明德啓,枝英華.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湘衡茅洞橋長沙塘封家是封姓一個支脈。

始遷祖封公財馨,元末明初,從江西、金溪、滸灣播遷衡南茅市。

創煙竹堂封家一脈,財馨公後裔有很多播遷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本省黔陽、道州、寧遠、田地。

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

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 衡陽縣台元鎮封老屋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兩支嘉慶壬戌年——公元1802年,兩支聯合修譜統一了輩份。

河南省南陽地區封姓2013年有千户以上,主要分佈內鄉、西峽兩縣。

始祖封肇,原籍山東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內鄉縣任教諭職,卸任後定居於內鄉,傳世八代,繁衍三百餘户。

明末匪。

康熙年间,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位流寇进入陕西经商洛武关,他们焚烧、屠杀和抢劫业,内乡带来了灾难。

无论是姓氏还是家族,没有一个幸存者。

然而,到了康熙年间,十世祖封遇昌做了统计,发现封家人只剩下了十三户。

宗祠毀,祖產侵,湖南省、常寧市、羅橋鎮、茶坪村400多封氏後人,”,”十五代禪, 子封景擔從衡南縣茅洞橋長沙塘封家遷入。

其封氏字輩:”財汝仁添彥,永仲丹良希,定臣國祖大,景運應昌期,嘉謨傳孝友,郅治慶昇平,祿位熙朝錫,恩光萬代榮,桂芳蘭,奎聚璧聯,繼述彰前烈,經綸裕後賢”.志學希聖大,汝啓世國昌,宗傳鴻祖德,孫謨應,本支發達,丕振自強,體先崇基業,乘光.新化白溪封氏??始祖仁祿公,江西泰和圳上人,宋熙寧年間徙遷安化麻溪口陳梁衝。

其子景宣公為避元末而徙居新化白溪,衍孟元、仲元、季元、利元四大房。

孟元徙藍山,仲元返安化,利元遷邵陽東路宣家衝。

1929年纂有族譜。

新化舊班次:季先福壽貴,文高永萬朝,庭顯應有立,尚達紹於前。

新化、安化、邵陽合訂班次:祿位崇明哲,經綸裕後傳,孝友家政,家邦舉賢,詞章千古秀,禮義作心田,太和德澤遠,南楚樂堯天。

藍山慈鄉山下坊封氏 始遷祖復盛公,江西遷藍山另支始遷祖嗣賢公,宋時江西遷藍山藍山慈鄉封家封氏 始遷祖爵公,江西吉安泰和來,居大封家藍山慈鄉三美堂封氏 始遷祖明震公,元時封家移居此藍山慈鄉岐石腳封氏 始遷祖仁偵公,封家移居藍山慈鄉牌樓腳封氏 始遷祖永順公,封家移居山大慈鄉楊美洞封氏 始遷祖漢升公,唐時江西來藍山藍山慈鄉塘腹封氏 始遷祖月公,封家來此藍山鳳感鄉永順墟封氏 始遷祖義公,清光緒間衡州遷居藍山南平鄉土市封氏 始遷祖運孝公,衡陽遷來漵浦爐灣封氏 始遷祖尚遠公,原籍江西,清康熙時徙此浦七里衝封氏 始遷祖季公,原籍新化,清乾隆時徙此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封氏人多(西柏坡老區),小覺鎮封氏人多每週我們會大家聊一聊關於姓氏趣聞,古代,姓屬於母系,氏屬於父系,姓表示所生族,氏表示所居地。

以下內容是改寫後文章:

百家姓收錄了中國人姓氏,隨著人口變化,這些姓氏發生變化,因此姓氏排名變動。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十個姓氏,其中有些並未在百家姓中找到。

如果你身邊有這些姓氏朋友,請告訴他們;如果你本身這些姓氏之一,請留言讓我們一起致敬。

鬱姓音樂界和娛樂界有著顯著存在。

有兩位藝人,他們是歌手鬱可唯和歌唱家鬱鈞劍明星。

他們華和表演能力使他們成為了大家熟悉名字。

鬱姓百家姓中排第181位,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43位。

儘管如今鬱姓人數確實多,但這個姓氏中國的分佈廣泛。

北京、天津、河北、威縣、清河、尚義、景縣地,有鬱姓人口。

地,山東、平邑、莒南、河東,以及內蒙古烏海、江西崇仁、廣東吳川、雲南隴川、江蘇無錫、安徽天長和瀘水地區,能找到鬱姓的分佈。

漢族、壯族有此姓。

花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主要分佈遼寧、江蘇、山東地。

它主要郡望有東平郡,堂號有東平堂、開封堂。

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57位。

姓花歷史名人很多,花木蘭是,歷史上確有其人。

胥姓是一个古老汉族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帝王”华胥氏”。

据说他们人民饱腹游玩,含嬉嬉笑,无人知晓他们是善是。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赫胥氏”。

胥姓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列第297位,主要分布四川、山西、北京、安徽地。

胥姓人口,2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0.1%。

閉姓起源於唐玄宗時期,山東曲阜白馬街出遷廣西,當時先祖當地有影響力,威望。

因此,遭到妒忌。

後來,其先祖流往各地,其中有一個人來到了廣西貴港市三里鎮水仙村落户,繁衍後代,從此日益興旺。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馬山鄉、貴港市蒙公鄉、崇左市、馬山縣、靖西市、天縣上映鄉、防城市地,居住著閉氏族人,他們成為廣西壯族地區姓氏。

相反地,粟姓歷史上並見,以至於宋代《百家姓》中沒有收錄。

粟姓源自华夏古老姓氏之一,粟陆氏,据说是伏羲后裔。

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粟融人,字客卿。

还有一位名叫粟应宏嘉庆举人。

中国姓氏集中,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粟耀人,他来自渾源,字仲然,是道光时期进士,担任湖北按察使官职。

此外,还有一些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姓粟姓。

满族中有一部分人姓粟。

百姓望族為河南南陽,現在主要分佈北京、浙江、湖南、四川和重慶地。

目前收錄百家姓中,所以身邊如果有這個姓朋友,應該是得。

來,筆者説句順口溜,咱老百姓有姓百姓嗎?每個中國人有一個姓和一個名,“姓所,名所”,姓氏是傳統和家族傳承,中國人文化中有着很地位。

2022年沒有發佈百家姓排名,發佈了2021年全年百家姓分佈,新生兒名字排名,男孩排名第一名字是“沐宸”,女孩排名第一名字是“若汐”,讓人大跌眼鏡是全國使用10個雙字名中,有1000個男性名字是“婷婷”。

我們現在熟悉百家姓歌謠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一位儒生編撰,姓氏篇成四字一句韻文,像一首四言詩或是順口溜,誦讀、背誦和記憶。

宋代《百家姓》開頭並非因為趙姓是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該書完成於宋朝時期。

宋代,皇帝姓氏是趙,因此趙成當時天下第一姓,但並不排首位,這視為一種“欺君之罪”。

而錢排在第二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國王姓錢。

孫排第三原因是因為吳越國國王正妃姓孫。

李排第四原因是因為南唐國王姓氏是李。

戰國到清朝,歷代政權編寫了多種版本《百家姓》。

這些版本不僅有名家編撰,有皇帝命令編纂。

然而,只有宋朝初年《百家姓》產生了影響。

《百家姓》傳承千年,植民間,餘音繞樑。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朝代編制了“百家姓”或“千家姓”,但不是人口多少排序。

而是當時家族地位,或姓讀音有關。

例如明朝千家姓皇帝“朱”姓開始, “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學弘周孔、統紹禹湯……”清朝百家姓“孔”姓開始,以示尊孔, “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政、遊夏文章……”公安部於2021年2月8日發佈《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統計2020年户籍數據,於是2021年百家姓排名出爐。

2020年户籍人口数量排名,相比2019年数据,以下是“百家姓”变化情况。

尽管排名有所调整,但有五大姓氏前五中占据位置。

统计数据显示,“王”、“李”、“张”、“刘”和“陈”这五个姓氏人口总数仍占据全国户籍总人口30.8%。

和2019年百家姓排名相比,“羅”和“”排名互換,“羅”姓上升到19,“”姓下降到20,“鄧”和“韓”排名互換了,“韓”姓上升到27,“鄧”姓下降到28,以及排名近100幾個姓氏有變化。

2020年百家姓複姓數據,目前,“歐陽”是第一複姓,有111.2萬人。

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姓「趙」、「錢」、「孫」姓氏外,有其他複姓人數可觀。

其中,姓「上官」人數有8.8萬人,姓「皇甫」人數有6.4萬人,姓「令狐」人數有5.5萬人,姓「諸葛」人數有4.8萬人,姓「司徒」人數有4.7萬人,姓「司馬」人數有2.3萬人,姓「申屠」人數有1.9萬人,姓「夏侯」人數有1.1萬人,姓「賀蘭」人數有1.0萬人,姓「完顏」人數有0.6萬人,姓「慕容」人數有0.5萬人,姓「尉遲」人數有0.4萬人,姓「孫」人數有0.3萬人。

目前,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外,大部分人名字多二字(單姓)、三字(單姓雙名或複姓名)或四字(複姓雙名),超出四字見。

從年代看,三字姓名佔主流。

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宗族、家族姓名文化深入人心,取名字往往帶上標識輩分字,因此二字姓名。

改革開放後,現代文化思潮影響着取名字方式,輩分觀念淡化,人們取名追求記,二字姓名人數佔上世紀六十年代7.6%增長到九十年代27.6%。

自21世紀開始,我們目睹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增加。

這種現象導致了人口密度下降,同時使得三個字姓名見。

事實上,現在有超過90%人採用了三個字姓名,而使用兩個字姓名比例則下降到了6.3%。

四字及其他名字使用人數增加。

上世紀五十年代0.3%和0.4%提高到目前1.6%和1.7%。

2019年數據,排名前五位姓氏是“王”、“李”、“張”、“劉”和“陳”。

“萬”姓275萬人、“歐”姓261萬人雙雙躋身2019年“百家姓”。

“”“湯”兩姓排至第101、102位。

“百家姓”總人數佔全國户籍人口85.9%。

全國31個省(區、市)姓氏人口分佈盡。

“王”姓是全國第一姓氏,同時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

2019年,全國户籍人口中出现频率十个姓名是:张伟、王伟、李娜、王芳、李伟、王静、李静、张敏、刘伟、张静。

这些姓名男性和女性使用。

截至2019年,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外,大部分人户籍人口姓名長度多出24個字。

有些人只有兩個字姓名,有些人有三個字姓名,其中包括單姓雙名或複姓,有一些人有四個字姓名,其中包括複姓雙名。

超過四個字姓名見。

全國户籍人口中,三字姓名佔84.3%,二字姓名佔14.0%,四字姓名佔0.7%,其他字數姓名佔1.0%。

全國户籍人口中,名字使用頻率50個字“英”“華”“文”“玉”“秀”“”“麗”“蘭”“紅”“金”。

記載,姓氏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時期,中國早起出現姓氏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

當時姓是作為區分氏族標誌符號,如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名字。

傳説帝住姬水濱,姬姓,炎帝居姜水旁,姜為姓。

皇天大禹治水,賜姓姒。

此外,部落首領子亦可得姓。

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子孫取得了姓氏。

他們是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以及其他兩個姓氏。

祝融後代有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八個姓氏,這稱為祝融八姓來源。

社會生產力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命氏治理國家方法、手段產生了。

氏出現是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兩個階段,是文明產物。

夏、商時期,貴族有姓氏。

姓分支氏,意思於家或族。

夏王室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温、董、豢龍氏。

商王室殷姓,另有霸主彭、豕韋彭姓。

商代有條氏、徐氏、蕭氏十三個姓。

周代是中國姓氏發展一個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多。

我國姓氏起源有很多説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虞、夏、商朝有個汪芒國,汪芒後代乃姓汪。

商朝涇渭之間有個阮國,其後代姓阮。

春秋時,許國是楚國附庸國,後楚滅。

許國亡國後,子孫國氏,稱許氏。

有我們熟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秦、楚、衞、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成為今天見姓。

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封地,其後代或生活這些采邑中人有繼之為氏。

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岔生後代姓蘇。

周昭王庶子封於翁地,因而姓翁。

周公旦兒子封到邢國邢侯,他後代姓邢。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後代這些官職姓。

一些官職姓姓氏,字義上看,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

歷代功臣、寵臣賜“國姓”—即當朝皇帝姓氏榮,賜姓者獲賜後列入皇室屬籍,如三國吳人孫韶本姓俞,孫策愛,賜姓孫,後稱孫韶;唐初,邴高祖李淵交,賜李姓;張元悊太宗李世民有故,賜姓李。

賜“國姓”者之外,有賜其他姓氏者情況,比如:後梁時期,成汭犯後梁祖諱,梁太祖賜其姓周;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時期大名鼎鼎“薛懷義”賜姓薛。

,並不是所有帝王賜姓是,有賜姓是貶損意。

武則天即位後,將高宗原皇后王氏和寵妃蕭良娣賜“蟒”和“梟”;武則天起兵反武氏專權李唐宗室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及其子孫、公主通通賜姓“虺”,是毒蛇意思。

改姓氏原因有多種,如為避禍改姓,如司馬遷受宮刑後,有一子改司馬姓馮,有一子改司馬姓同。

有因為某個姓氏能讓人得益,所以後人改姓。

孔姓由來和儒家思想有關。

漢代後期,儒家思想盛行,其他學派視為,這種現象稱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因為孔子是儒家思想創立者和代表人物,所以紀念他,一些人自己姓氏從其他姓氏改為孔姓。

這樣做處是,孔姓後裔可以免除兵役和徭役負擔。

另外,有些人了避免名字中包含尊敬帝王或先賢名字,會改姓。

例如,唐朝,有一個姓氏叫姬家族,但他們姓氏中包含了當時皇帝李隆基名字。

避免這種,這個家族將姓氏姬改為周,這樣有了“姬周一家”説法。

改姓是一個現象,它反映了人們於某些事件或人物和敬意。

清朝時,雍正皇帝下詔避儒家聖先師孔子名諱丘,丘姓改為邱。

職業姓氏,如巫、卜、師、屠、兵、政、法、律、僧、樵等。

氏族“圖騰”姓,這類姓氏是某一種動物或植物,如虎、熊、蜂、鼠、羊、蕎、麻、竹。

次第氏是一個家族稱呼,於表示兄弟排行順序。

這個稱呼,排行第一兄弟稱為伯或孟,排行第二兄弟稱為仲,排行第三兄弟稱為叔,排行第四兄弟稱為季。

王氏清初《百家姓》进行了注释,称之为《百家姓考略》。

他书中大多数姓氏来源、所属地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考证和介绍。

他补充了一些原书中没有提及姓氏,并为什么有”趙、錢、孫、李”开头姓氏进行了考证。

王相,字晉升,號訒庵,生活康熙年間。

王相生於臨川(今天歸屬江西省),祖籍山東琅琊,因此他作品往往署名琅琊王。

清朝學者,蒙學家。

王相《百家姓》加以箋註,稱為《百家姓考略》。

《百家姓》出《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作。

時錢俶浙,故首趙次錢,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

次則國大族。

隨口葉韻,掛漏,識者訾。

然傳播,童蒙誦習,奉為典冊。

乃就其所載,箋註;方諸古今《姓苑》、《氏族》諸書。

其猶射者嗃矢夫!琅琊王題。

〔趙〕角音。

天水郡。

伯益裔孫。

造父事周穆王,功封於趙城,子孫因氏焉。

其後叔帶仕晉,趙夙世晉卿;傳趙籍,始滅晉諸侯。

漢有趙廣漢,為京兆尹,宋太祖祖。

〔錢〕徵音。

彭城郡。

系山籛氏。

彭祖姓籛名鏗。

支子去竹而錢氏。

○籛,音尖。

鏗,音坑。

〔孫〕宮音。

樂安郡。

系出姬姓。

衞武公子惠孫之孫,祖字氏,世衞卿。

楚有孫氏。

蒍姓後。

孫叔敖楚相。

有孫氏,陳姓之後,陳無宇子子佔,賜姓孫氏。

李牧之後成為了趙國官員,而李廣進入了漢朝官府。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李廣後代。

晉朝有一位叫裏克人,衞國有一位叫禮人,他們後代理氏家族,而李同源是他們後代。

〔周〕這個字讀音是角。

李同源家族出自汝南郡,他們姓氏是姬。

周平王幼子後來國名作為姓氏。

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周霄人。

〔吳〕這個字讀音是羽。

李同源家族來自延陵郡。

系出姬姓,武王封太伯弟仲雍曾孫於吳,其後子孫以國氏。

戰國有吳起;漢有吳芮,世長沙王。

〔鄭〕徵音。

滎陽郡。

系出姬姓。

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

支子國氏。

孔子弟子有鄭國,秦有鄭安平。

鄭子一位漢朝人物,後代有鄭露。

他離開晉朝,遷往閩莆地區,並那裡建立了學校,傳授知識七閩地區人們。

後宋朝,出現了鄭樵和鄭俠兩位學者。

他們家族來於商音地區,屬於太原郡姬姓。

周朝靈王太子晉是他們祖先。

周朝有王詡和王蠋兩位人物。

秦朝領王翦兒子賁生離,離兒子是元,居住在琅琊郡;元弟弟威,則居住太原郡。

田齊之後,避難改為王氏。

魏信陵君子孫改姓王氏。

王子比干後曰王氏。

二十一望。

惟太原、琅琊二郡著。

〔馮〕宮音。

始平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畢公高支子,食採於馮阝,子孫去邑馮氏。

戰國有馮亭。

漢有馮異。

馮阝,音馮。

〔陳〕徵音。

潁川郡。

虞舜後胡公滿封於陳,子孫國氏。

孔子弟子陳亢。

漢有陳寔,太丘長,裔孫陳霸,代齊有天下,國號陳。

〔褚〕羽音。

河南郡。

系出子姓。

宋共公子段食採於褚,號曰褚師,子孫因以氏。

渤海郡。

他來河東郡,出身於姬姓家族。

他祖先是文王兒子康叔,封衞國,並以此姓氏為家族名字。

漢朝有一位名叫衞綰丞相,他音譯是「衞」,來樂安郡蔣家族。

蔣家族祖先是周公兒子伯齡,封蔣國,並以此姓氏為家族名字。

漢朝,有蔣詡這個人,吳國有蔣子文和蔣欽。

〔沈〕宮音。

吳興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聃季食採於沈,其後邑氏。

楚有沈尹戍子沈諸梁,今尹,封於葉,號葉公。

〔韓〕商音。

南陽郡。

系出姬姓。

武王少子封於韓,晉滅,封桓叔子萬於韓原,世韓氏。

韓虔分晉國諸侯。

漢有韓信。

〔楊〕商音。

弘農郡。

系出姬姓。

周宣王子尚父,封於楊,晉滅。

晉武公子伯僑,食採於羊舌,後羊舌氏。

叔封於楊,子孫楊氏。

戰國有楊朱。

楊喜是一位漢代貴族,封赤泉侯,他孫子楊敞成為了丞相。

後,楊氏家族後代楊寶生出生了,他兒子楊震接替了家族事業,而楊震兒子楊秉則得到了一份恩賜。

楊秉兒子楊賜有才華,他成為了三公之一。

,楊賜曾孫楊彪成為了隋文帝楊堅祖先。

楊氏家族外,有一個姓揚家族,他們木匠技藝聞名。

周朝時期有一位揚侯,但後來他國家滅亡,揚氏家族隨消失。

另外,漢代有一位名叫揚雄文學家,他沛郡出生,說他是傳說中顓頊後代。

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其後子孫去邑朱氏。

戰國有朱亥。

漢有朱買臣、朱雲。

〔秦〕徵音。

天水郡。

系出嬴姓。

伯益之後,有嬴非子仕周孝王,牧馬於汧、渭,,封附庸之國於秦;孫秦仲,始列諸侯,支子國氏。

孔子門徒中有秦祖和秦非。

周朝有一位名叫秦緩醫師,字人。

他來吳興郡,出自沈氏家族。

五代時,王審知稱自己閩王,當地沈姓人士避免審音,改姓沈但用水字。

宋朝時,有一位名叫尤袤尚書,他來高陽郡,出自姜姓家族,說是神農後裔。

周武王許地封了一位名叫文叔人,他主持岳祀。

此後,他家族以國姓氏命名。

〔何〕讀音是角。

他們家族來廬江郡,是韓姓後裔。

韓王秦國滅亡後,他們子孫改姓為何,音讀轉變何氏。

漢朝時期有一位名叫何休和何進人。

〔呂〕讀音是羽。

他們家族來河東郡,是姜姓後裔。

神農時代,伯夷堯治理禮制,協助禹治理水患,並封呂地,世代主持太岳祀。

周有呂尚,封齊國公爵。

秦國有一個叫呂韋人,他妾室懷孕了,後來生下了莊襄王,始皇帝。

呂尚祖先來吳興郡,他們是姬姓後代。

他們家族起源於魯國惠公子孫施父。

施父五代孫施伯,有字叫做氏。

孔子弟子中有一個叫施子常人,他來自清河郡。

黃帝第五個兒子青陽生揮,觀察著天空中弧星,開始創造弓箭。

他專注於弓的製造,並主持祭祀弧星儀式。

張氏家族中,周朝有張仲,漢朝有張良。

〔孔〕角音。

他們家族源自魯郡,並以子姓姓氏。

商朝微子武王封宋國,閔公捷生了一個名叫弗父何兒子,而何玄孫嘉字號孔父人所知。

孔父孫子睪夷父祖字號孔氏名,他兒子防叔魯國官職任職。

改寫後內容如下:
孔子文字圉是衞國大夫。

曹姓是大禹賜予,起源於顓頊五世孫安。

後來分為邾國、黎、郳支族。

曹劌是魯國人。

曹氏族人居住譙郡。

漢有曹參,後裔曹騰中常侍,養甥夏侯氏子嵩子,生操,漢相;子丕,代漢魏文帝。

○顓,音專。

頊,音旭。

劌,音貴。

〔嚴〕宮音。

天水郡。

楚莊王庶孫,王父諡氏。

後避漢明帝諱,改莊。

《漢書》嚴青翟、嚴助、嚴遵、嚴光,生時姓莊,死後史官改其姓。

〔華〕角音。

武陵郡。

系出子姓。

宋戴公孫督食採於華,邑氏。

世宋卿。

齊有華周,漢有華佗、華歆。

〔金〕角音。

彭城郡。

昊金天氏後。

改寫後內容:
漢朝滅了休屠國,王子日磾進入宮廷侍奉,後來功績而封為侯爵,並賜予金氏姓氏。

休屠發音類似朽,而日磾發音類似。

這段故事發生鉅鹿郡,日磾家族出自畢公高後裔。

畢萬是畢公曾孫,他晉朝擔任大夫職位,後來遷徙到魏國,世代擔任晉朝卿官。

魏國,晉朝領土分割成許多諸曌,而畢家國姓魏氏而聞名。

秦朝時期,有一位名叫魏冉人;而漢朝時期,出現過魏無知和魏相等人物。

〔陶〕徵音。

濟陽郡。

系出陶唐氏。

唐堯始封於陶,支子氏。

周有陶答子,漢有陶青。

〔姜〕商音。

天水郡。

系出神農氏。

神農生於姜水,因姓姜氏。

黃帝時,神農氏子孫,世主嶽祀。

周武王封呂望於齊,以主太嶽,復賜姓姜氏。

漢有姜詩、姜維。

〔戚〕商音。

東海郡。

衞大夫孫林父食採於戚,支子邑氏。

漢有戚鰓,高祖戚夫人父,封臨轅侯。

〔謝〕商音。

陳留郡。

周宣王封舅申伯於謝,支子地氏。

晉有謝安。

〔鄒〕商音。

範陽郡。

周曹挾封於邾,戰國時改國號鄒,支子國氏。

周有鄒衍,有鄒忌,漢有鄒陽。

〔喻〕羽音。

江夏郡。

鄭之公族。

漢蒼梧守諭,改姓喻氏。

〔柏〕商音。

魏郡。

系出柏皇氏。

上古有柏招。

炎帝師傅是柏同,嚳帝師傅是柏。

柏同被封柏國。

漢朝時有一位名叫鴻臚柏英人。

他來吳興郡。

他姓氏是姒姓。

鄞縣有一個姓水族群,他們祖先是禹王後裔,定居會稽地區。

水氏人才。

有水丘氏,是一個複姓。

〔竇〕徵音,來扶風郡,是姒姓後裔。

夏帝相後有氏,遭寒浞,逃出竇。

而生。

次子龍留。

居有。

竇為氏。

晉有竇鳴犢,漢有竇嬰。

〔章〕商音。

河間郡。

系出姜氏。

齊太公支子,封於鄣,子孫去邑章氏。

有章子,秦有章邯。

〔蘇〕羽音。

武功郡。

顓頊裔孫陸終子樊,封於昆吾,世夏伯,支子封於蘇。

蘇公忿生,周司寇。

戰國有蘇秦,漢有蘇武。

〔潘〕羽音。

滎陽郡。

周畢公支子食採於潘,邑氏。

楚有潘崇,吳有潘璋。

〔葛〕商音。

頓丘郡。

系出嬴姓。

顓頊後,封於葛。

國為氏後,出現了秦國葛嬰和晉國葛洪仙翁。

他們譙郡和黃帝子禺陽封於任地方出生。

禺陽裔孫仲成夏車負責人,他們食物來奚地,所以稱為奚仲。

支子邑氏是一個姓氏。

奚容箴是孔子弟子,奚涓是漢朝功臣。

箴的發音類,而範發音類似宮。

他們來自高平郡。

改寫後內容如下:

堯後,劉累後代杜隰,成為了晉朝的士師,他兒子蒍官姓士氏。

後來他範地上獲得了一份工作,世代擔任晉朝卿官,並邑氏定居。

秦朝有一位叫范雎人,而楚國有一位叫范增人。

籛宮音樂隴西郡。

籛鏗是顓頊後代,是氏第三個兒子,他封彭地,成為了彭祖。

唐代、虞代、夏代、商代,壽命長達八百歲,他們子孫成為了各個諸侯國統治者,其中包括彭氏和豕韋氏,他們成為了商朝兩位伯爵。

接著出現了孟子弟子彭更。

漢代有一位叫彭越人,封梁王。

中山郡有一位叫郎人。

魯國懿公孫費伯,住城郎邑,他子孫以此姓氏名。

漢代有一位叫郎士元人。

扶風郡。

系出姬姓。

周公元子魯公伯禽封於魯,支子國氏。

戰國有魯仲連,漢有魯恭。

〔韋〕羽音。

京兆郡。

系出豕韋氏。

世夏、商侯伯,子孫國氏。

漢有韋賢、韋玄成,父子丞相。

〔昌〕商音。

汝南郡。

系出有熊氏。

黃帝子昌意,昌意子帝顓頊高陽氏,高陽支子王父字氏。

漢有昌豨。

〔馬〕羽音。

扶風郡。

系出趙姓。

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以為氏。

漢有馬援。

〔苗〕羽音。

東陽郡。

楚令尹鬥椒子賁皇仕晉,食採於苗,氏焉。

漢有苗;唐有苗晉卿,相肅宗。

〔鳳〕宮音。

邰陽郡。

系出蒙氏。

南召主閣羅鳳之裔。

唐南召國君姓蒙氏。

尋羅閣生閣羅鳳,閣羅鳳生鳳迦異,鳳迦異生異牟尋。

其長子名重父下一字,其支子即以父名下一字姓。

故閣羅鳳庶子即姓鳳氏。

滇、黔人多有此姓。

〔花〕宮音。

東平郡。

系出華氏。

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花草花,故華姓有改為花者。

唐有花,蜀;明有花雲。

〔方〕商音。

河南郡。

系出方雷氏。

周有方叔,宣王卿士。

〔俞〕角音。

河間郡。

黃帝臣俞伯名跗,注《素問》。

周有俞伯牙。

〔任〕宮音。

東安郡。

系出有熊氏。

黃帝子禺陽封於有任,國氏。

文王妃太任,任國女。

魏有任座,秦有任囂。

〔袁〕羽音。

汝南郡。

系出媯姓。

陳大夫莊伯轅孫濤塗,祖字氏,後世去車袁,或作爰,實同出一源。

漢有袁盎。

○媯,音圭。

〔柳〕商音。

河東郡。

系出展氏。

魯公子夷伯孫無駭子展獲,字禽,食邑柳下,後世以為氏。

戰國有柳莊;漢有柳隗,齊王相。

鮑宮音來上黨郡,他姓氏是姒。

禹王後,有一位敬叔,他鮑地得到了一塊領地。

後來出現了一位名叫鮑叔牙人。

史徵音來自京兆郡,他姓氏是史皇氏。

倉頡後,史佚成為了周朝太史。

漢朝有一個史姓。

唐徵音來晉昌郡,他姓氏是陶唐氏。

舜封堯兒子丹朱於唐,他後代以國名作為姓氏。

漢有東園公唐宣明,四皓之一。

〔費〕羽音。

江夏郡。

系出嬴姓。

伯益治水封於大費,裔孫昌仕商,國氏。

紂臣有費仲,魯有費伯。

○費,音秘。

〔廉〕角音。

河東郡。

顓頊孫,廉後。

祖字氏。

趙有廉。

〔岑〕宮音。

南陽郡。

系出姬姓。

周武王封叔耀子渠於岑,子孫國氏。

後漢有岑彭,封武陽侯。

〔薛〕徵音。

河東郡。

系出任姓。

黃帝裔孫奚仲封於薛,歷夏、商、周,世諸侯。

後世子孫以國氏。

宋有薛居州,趙有薛公。

〔雷〕商音。

馮翊郡。

系出黃帝子雷公後。

漢有雷義,晉有雷煥。

〔賀〕商音。

廣平郡。

系出慶氏。

齊公子慶父後。

漢侍中慶,避安帝父清河王諱,改賀氏。

晉有賀循,唐有賀知章。

〔倪〕宮音。

千乘郡。

周有黎、郳,附庸小國,後號邾,子孫去邑皃氏。

漢有皃,後加人倪。

〔滕〕宮音。

南陽郡。

系出姬姓。

武王封弟叔繡於滕,其後國為氏。

戰國有滕,漢有滕嬰。

〔殷〕宮音。

汝南郡。

系出子姓。

商自盤庚遷國,改名殷,後來成為一個氏族。

晉朝有一位叫做殷浩人,唐朝有一位叫做殷開山人。

〔羅〕發音是“luo”。

他們來自豫章郡,是祝融氏後裔。

春秋時期有一個羅國,他們子孫以此為姓氏。

晉朝有羅結,唐朝有羅藝。

〔畢〕發音是“bi”。

他們來自河南郡,是姬姓後裔。

周文王兒子畢公高後來以此國姓。

晉國有畢萬,晉朝有畢卓。

〔郝〕徵音。

太原郡。

系出太昊氏。

太昊弟郝省封於郝。

漢有郝賢,晉有郝隆。

〔安〕商音。

武陵郡。

系出有熊氏。

昌意子安。

居於西戎,是安息國。

後魏時,世子入侍,賜姓名。

唐有安金藏。

〔〕商音。

平原郡。

黃帝後。

漢有常惠,晉有常璩,明有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樂〕角音。

南陽郡。

系出子姓。

宋戴公子衍字樂父,其後王父字氏。

燕有。

有、樂羊,複姓。

藥姓出河內郡。

漢有藥崧。

〔於〕羽音。

河內郡。

改寫後內容如下:姬姓家族出自武王子封於邘,後世改姓氏。

漢朝有一位名叫於定國人,他擔任宣帝相國。

隴西郡,有一位名叫公子來宋朝大夫,他那個時代食採於時。

那個時代,有一位名叫時苗漢族人。

清河郡,有一位名叫傅說商朝人,他擔任武丁相國;而漢朝,有一位名叫傅介子人。

天水郡,有一個地方叫做皮羽。

周卿士樊仲皮後,字氏。

北齊有皮景和,唐有皮日休。

〔卞〕羽音。

濟陽郡。

曹叔振鐸後,仕魯卞邑大夫。

有卞莊子。

楚有卞和,東晉有卞壺。

〔康〕商音。

京兆郡。

衞康叔後,諡氏。

漢有康衡、康穆。

〔餘〕商音。

延伸閱讀…

封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封姓

下邳郡。

秦穆公伐西戎,獲其臣由余以為上卿。

其後王父字氏。

宋有餘靖、餘玠。

〔元〕商音。

河南郡。

衞大夫元咺後。

出北魏拓拔氏。

孝文帝改姓元氏。

唐有元稹。

○咺,音喧,上聲。

〔卜〕羽音。

西河郡。

周有太卜官,其後官為氏。

晉有卜偃,孔子弟子卜商,漢有卜式。

〔顧〕羽音。

武陵郡。

夏有顧國。

後以為氏。

吳有顧雍,晉有顧愷。

〔孟〕羽音。

平陸郡。

系出姬姓。

魯桓公子慶父,世為卿,號孟孫氏,孟子其裔。

漢有孟敏、孟嘗。

〔平〕商音。

河內郡。

韓哀侯少子婼,食採於平,後邑氏。

漢有丞相。

○婼,音綽。

〔黃〕商音。

江夏郡。

顓帝孫後,封於黃,子孫國氏。

楚有春申君黃歇,漢有丞相黃霸,孝子黃香。

〔和〕商音。

汝南郡。

堯臣和仲後,官為氏。

北齐时期有一位名叫士开人,五代时期有一位名叫凝人。

他们来自河南郡,并且属于子姓。

宋穆公曾孙子諡氏是如此。

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穆生人。

他来自蘭陵郡,并且属于子姓。

微子后代封蕭地。

他们是宋附庸国,后代这个地方名字作为他们姓。

蕭何是漢朝丞相,他後裔道成成南齊高帝,世襲七代。

道成族孫衍接受了齊國禪讓,成為梁朝武帝,世襲四代。

他們姓氏「蕭」音讀是「尹」,來自天水郡。

他們家族源於少昊後代尹壽,是堯帝師父。

周朝有一位尹吉甫,他是老子弟子尹喜,而漢朝有一位尹賞。

他們姓氏「尹」音讀是「姚」,來吳興郡,源自有虞氏。

瞽瞍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

帝堯降二女於舜,賜姓媯氏;禹封商均與虞城;武王封虞舜後胡公滿陳國:國為氏。

胡公支子姓胡氏;陳敬仲奔齊,子孫姓田氏;田齊失國,居元城,姓王氏:七姓,舜後。

〔邵〕商音。

博陵郡。

系出姬姓。

召康公封於燕,其次子世為畿內諸侯,作王卿士,號曰召公,因為召氏。

後世子孫,增邑邵氏。

秦有邵平,漢有召信臣,同出一祖。

〔湛〕商音。

豫章郡。

系出姒姓。

湛氏是夏朝諸侯斟灌氏後裔。

後來子孫改姓湛氏,去掉了鬥和雚兩個字。

漢朝,明朝有一位姓湛名若水人。

他家鄉平陽郡。

湛若水家族是汪茫氏後代。

魯國,桓公庶子食採於汪,並且居住邑氏。

魯國有一位湛姓人,叫做湛錡。

唐朝時期,有一位湛姓人,叫做湛華。

他封為越公,世代居住歙地。

湛氏家族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河郡,他們是姬姓後裔。

文王子毛伯之後,世周卿士,國氏。

趙有毛公,漢有毛萇。

〔禹〕羽音。

隴西郡。

系出妘姓。

雲、夢之間有鄅國,楚附庸,後去邑氏。

○妘,音雲。

鄅,音禹。

〔狄〕徵音,天水郡。

系出姬姓。

周康王封弟孝伯狄城,后来成为地氏。

唐朝有狄仁杰,宋朝有狄青。

京兆郡地方。

他们家族起源于西域米国。

汉朝有米楷,宋朝有米芾。

芾发音是费。

贝宫廷音。

清河郡地方。

召康公后代鉅野浿水地方定居,后来迁徙到郥国,子孙使用邑贝氏称号。

改寫後內容如下:貝瑗是漢朝一位宮廷音樂家,來吳興郡,他家族是譙明氏。

他後來成為了燧人相,國家出任職位。

南齊時期有一位名叫紹明僧,唐朝有一位名叫崇儼的明臣,元朝有一位名叫玉珍明臣。

臧是東海郡姓氏,起源於魯國孝公子彄,後代有僖伯、哀伯、文仲、武仲、世魯卿人。

漢朝有一位名叫臧宮人,有一位名叫臧洪人。

彄,口平聲。

〔計〕商音。

京兆郡。

系出姒姓。

大夫計倪、計然,公族。

〔伏〕商音。

太原郡。

系出風姓。

伏羲子孫,號氏。

漢有伏勝、伏湛。

〔成〕商音。

上谷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郕叔武後,去邑成氏。

有成覸。

改寫後內容:

彄是一個姓氏,發音是口平聲。

他們來自京兆郡,姓氏是姒。

這個家族中,有著人物,如計倪和計然。

另外,伏是一個姓氏,發音是商音,他們來自太原郡,姓氏是風。

他們是伏羲後代,因此得到了這個姓氏。

漢朝時期有一些人物,如伏勝和伏湛。

後,成是一個姓氏,發音是商音,他們來自上谷郡,姓氏是姬。

他們是文王後代,後改姓成氏。

這個家族中,有一位人物叫成覸。

郕,音成。

〔戴〕改音。

譙郡。

屬於戴姓分支。

宋朝戴公有支孫,諡號氏。

宋朝有戴盈、戴不勝,漢朝有戴德、戴聖。

〔談〕改音。

廣平郡。

屬於籍姓分支。

周朝大夫籍談後,為避免使用項籍名諱,改姓談氏。

〔宋〕宮音。

京兆郡。

屬於子姓分支。

周武王封紂庶兄子啓於宋,後世子孫,國氏。

楚有宋玉、宋義。

漢有宋昌。

〔茅〕商音。

東海郡。

系出姬姓。

周公支子封於茅,其後國為氏。

秦有茅焦。

〔熊〕宮音。

江陵郡。

系出高陽氏。

顓頊孫第六子季連芊姓,子附敍封於熊。

後有鬻熊,為文王師。

武王封其曾孫熊繹於楚。

熊渠僣稱王,姓熊氏。

漢有熊喬、熊尚。

〔紀〕徵音。

平陽郡。

姜姓。

四嶽後,封國於紀,後國為氏。

楚有紀昌,漢有紀信。

〔舒〕徵音。

京兆郡。

顓頊後,封於舒,後國為氏。

唐有舒元輿。

〔屈〕宮音。

臨淮郡。

系出芊姓。

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

楚有屈原。

有屈突,複姓。

〔項〕商音。

遼西郡。

系出芊姓。

楚公子燕,封項城,姓項氏。

姬姓。

齐桓公灭项,其后裔建立了氏族。

楚国有项羽。

太原郡出产熊氏。

周武王封黄帝后代祝,后来国家氏族为名。

卫国有祝鮀,郑国有祝聃。

〔聃,发音耽。

〕董角发音。

陇西郡出产熊氏。

黄帝孙子飂叔安子董父后代。

晉有董狐,漢有董仲舒。

○飂,音留。

〔梁〕商音。

安定郡。

顓頊後,封於梁,後國為氏。

漢有梁松。

梁丘複姓。

〔杜〕商音。

京兆郡。

帝堯之後,封於唐,周滅,處其族於唐、杜之間,居杜者姓杜氏。

周有杜伯,晉有杜原款,漢有杜延年。

〔阮〕角音。

陳留郡。

商有阮國,後國為氏。

魏有阮籍。

〔藍〕徵音。

汝南郡。

系出芊姓。

楚公子亹封於,謂藍尹,後邑氏。

○亹,音尾。

〔閔〕宮音。

隴西郡。

系出姬姓。

系出姜姓。

齊大夫公孫疆後。

疆相近,後以為氏。

鄭有大夫鉏。

○鉏,音徂。

〔賈〕商音。

武威郡。

系出姬姓。

唐叔虞少子封於賈,後以為氏。

晉有賈華,漢有賈誼、賈復。

〔路〕商音。

內黃郡。

系出高辛氏。

封於路,後來國家改姓氏。

漢朝有一位叫路博德人。

譙郡有一個姓姒家族。

杞東樓公後代棄了姓氏婁。

漢朝有一位叫婁敬人,唐朝有一個叫婁師德人。

汝南郡有一個姓危家族。

唐朝有一個叫危仔昌人,後來改姓元氏。

濟陽郡有一個姓嬴家族。

國於江、漢之間,支子國氏,漢有江革。

〔童〕宮音。

雁門郡。

系出胥氏。

晉大夫胥童後,王父字氏。

漢有童恢。

〔顏〕商音。

魯郡。

系出姬姓。

魯公柏禽少子顏之後,字氏。

有顏路、顏淵。

〔郭〕商音。

太原郡。

系出姬姓。

武王封王季次子虢仲於東虢,虢叔西虢,召曰二虢。

後虢叔國改號郭,支子國氏。

漢有郭解、郭泰;唐有郭子儀;五代有郭威,周太祖。

〔梅〕羽音。

汝南郡。

系出子姓。

殷王太丁封弟於梅,是梅伯,後國為氏。

漢有梅鋗、梅福。

〔盛〕羽音。

汝南郡。

系出姬姓。

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燕附庸,姓奭氏。

後避漢元帝諱,國盛氏。

〔林〕宮音。

西河郡。

系出子姓。

王子乾子堅,避亂居長林山,姓林氏。

魯有林放,孔子弟子。

〔刁〕徵音。

弘農郡。

系出姬姓。

文王同姓有雕國,後刁氏。

有豎刁,晉有協。

〔鍾〕角音。

穎川郡。

系出芊氏。

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鍾吾氏,或為鍾氏。

楚有鍾儀、鍾期,魏有鍾〔徐〕商音。

東海郡。

系出嬴姓。

伯益子若木生調,封于徐,歷夏、商、周諸侯,後國為氏。

漢有徐遲,吳有徐盛。

〔丘〕宮音。

河南郡。

系出姜姓。

太公封於營丘,支子地丘氏。

有閭丘、梁丘,俱複姓。

〔駱〕商音。

內黃郡。

系出嬴姓。

非子父駱,駱長子成世居太丘,國號駱;厲王時滅於西戎,餘子國氏。

唐有駱賓王。

〔〕角音。

渤海郡。

系出姜姓。

齊文公子子高後,字氏。

徯世齊卿,孔子弟子柴,漢有高鳳。

〔夏〕羽音。

會稽郡。

夏后氏祖先是姒姓,他們子孫建立了氏族。

夏徵舒是陳公子,他秦國有地位,而夏氏沒有。

蔡氏起源可以追溯到姬姓,文王兒子叔度封蔡國,後來這個國家成為了蔡氏姓氏。

晉國有著蔡墨,秦國有蔡澤,漢朝有丞相蔡義。

陳氏是陳國衍生而來。

陳桓公子完,仕齊為卿,姓陳氏。

陳恆姓田氏,孫田和代有齊國。

漢有田延年。

〔樊〕商音。

上黨郡。

系出仲氏。

仲山甫封樊侯,國氏。

孔子弟子樊遲,漢有樊噲。

〔胡〕羽音。

安定郡。

系出媯姓。

陳胡公滿支子,諡氏。

姬姓。

太伯弟虞仲雍後。

魏有虞丘子。

漢胡虞詡。

〔支〕徵音。

邰陽郡。

漢宣帝時郅支單於世子入侍,其裔留於京師,姓支氏。

漢有支雄,晉有支遁。

〔昝〕徵音。

太原郡。

系出咎氏。

商相咎後。

咎,古音,又音災咎之咎。

增加一個字 “昝” 氏。

[管] 徵音。

晉昌郡。

來自姬姓。

文王第三個兒子管叔之後。

有管仲,漢朝有管寧。

[盧] 商音。

範陽郡。

來姜姓。

齊文公子子孫子,盧地區生活,以此姓。

漢朝有盧綰。

[] 商音。

鉅鹿郡。

來高陽氏。

封於鄚,子孫去邑氏。

漢有莫藏。

○鄚,音。

〔經〕徵音。

滎陽郡。

系出京氏。

鄭公子京、叔段後,有京氏。

漢京房子孫,避仇改經氏。

〔房〕商音。

清河郡。

系出陶唐氏。

舜封丹朱於房陵,國號唐;支子於房竹,其後國為氏。

漢有房植,唐有房玄齡。

〔裘〕角音。

渤海郡。

延伸閱讀…

百家姓有姓封的麼

封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幾?

衞大夫食採於裘,後邑氏。

漢有裘仲友。

〔繆〕羽音。

蘭陵郡。

系出嬴氏。

秦繆公後,諡氏。

漢有繆彤。

〔幹〕徵音。

潁川郡。

系出子姓。

宋大夫幹犨後。

晉有幹寶。

段幹氏支子,幹氏。

○犨,音抽。

〔解〕商音。

平陽郡。

唐叔虞子良食採於解,氏焉。

後有解揚。

〔應〕宮音。

汝南郡。

系出姬姓。

武王第四子封於應,其後國為氏。

漢有應劭。

○應。

平聲。

〔宗〕宮音。

京兆郡。

周大夫宗伯之後,官為氏。

漢有宗資。

〔丁〕徵音。

濟陽郡。

系出姜姓。

齊太公子丁公之後,諡氏。

漢有丁公、丁固。

〔宣〕徵音。

始平郡。

系出姬姓。

魯大夫宣伯之後,諡氏。

漢有宣秉。

〔鄧〕徵音。

南陽郡。

商武丁鄧地封叔曼季,後成為了鄧國氏族。

漢朝有著鄧彭祖和鄧禹人。

徵音南安郡。

他們家族起源於姬姓。

周成王封他們少子臻於單地,作為畿內諸侯,世代侍奉王室並封單伯。

杭地餘杭郡有他們同姓家族。

禹王治水,所餘舟航,支子統之,封國餘航,其後去舟加木杭氏。

〔洪〕角音。

豫章郡。

傳共工後避仇改為洪。

又云:衞大夫弘演之後,唐始避高宗子弘諱洪氏。

三國有洪矩,宋有洪皓。

〔包〕羽音。

上黨郡。

楚大夫申包胥後,祖字氏。

漢有包鹹。

〔諸〕徵音。

琅琊郡。

系出姒姓。

越國裔閩粵王無諸後,祖字氏。

〔左〕商音。

濟陽郡。

系出熊氏。

鬻熊之後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後左氏。

魯有左丘明,漢有左雄,晉有左思。

〔石〕徵音。

武威郡。

系出姬姓。

衞公族大夫石碏後。

漢有石建。

○碏,音鵲。

〔崔〕角音。

博陵郡。

系出姜姓。

齊丁公子居崔,氏焉。

後有崔杼,漢有崔寔,魏有崔皓。

〔吉〕徵音。

馮翊郡。

周尹吉甫後,王父字氏。

吉平是一位出生武陵郡人,他家族是共工氏后裔。

共工是黃帝臣子,負責管理水土,而吉平祖先叫句龍,繼承了這個職位。

後來,他們家族改姓龔氏。

另外,龔遂是一位出生安定郡人,他家族是高陽氏后裔。

顓頊孫子重黎是堯南正司火官,而程氏世代封程伯。

周朝,有程伯休父親,晉朝有程嬰。

譙郡。

夏封子於會稽,稽氏;漢初徙譙,改為嵇氏。

晉有嵇康。

〔裴〕商音。

河東郡。

系出嬴姓。

伯益之裔蜚廉後,封於{非邑}邑。

後嗣裴陵,去邑衣裴氏。

漢有裴潛,宋有裴松之。

○{非邑},音裴。

〔陸〕角音。

河南郡。

齊宣王封少子季逵於平陸,氏墟,其後陸為氏。

漢有陸賈,晉有陸機、陸雲。

〔榮〕商音。

上谷郡。

周文王臣榮公之後。

孔子弟子有榮旂,魯有榮啓期。

〔翁〕商音。

錢塘郡。

周昭王庶子食翁山,氏焉。

漢有翁君、翁伯。

〔荀〕徵音。

河內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郇伯之後,去邑加草荀氏。

晉荀寅世卿,周有荀卿,漢有荀淑。

○郇,音荀。

〔羊〕商音。

京兆郡。

系出祁氏。

晉大夫祁盈之後,封於羊舌,其嗣去舌羊氏。

漢有羊仲,晉有羊祜。

〔於〕羽音。

京兆郡。

系出有熊氏。

黃帝孫封於商於,其後於氏。

〔惠〕商音。

扶風郡。

系出姬姓。

周惠王後,有周大夫惠施。

〔甄〕徵音。

中山郡。

系出庭堅氏。

皋陶少子仲甄,仕夏,封於鄄,後王父字氏。

漢有甄邯。

○鄄,音堅。

〔麴〕宮音。

汝南郡。

系出周官麴氏,官為氏。

漢有麴義。

〔家〕角音。

京兆郡。

系出姬姓。

周孝王子家父後,世周卿,姓家氏。

宋有家鉉翁。

〔封〕宮音。

渤海郡。

系出姜姓。

炎帝裔孫封,黃帝師,後封氏。

漢有封芨,唐有封倫。

〔芮〕徵音。

平原郡。

周司徒芮伯之後,有芮良夫。

〔汲〕羽音。

清河郡。

系出姬姓。

衞宣公太子汲之後,姓汲氏。

漢有汲黯。

〔邴〕商音。

平陽郡。

晉大夫食採於邴,氏焉。

漢有邴原。

〔井〕徵音。

扶風郡。

虞大夫井伯之後,字氏。

晉滅虞,井奚入秦,秦穆公以為大夫,封邑於百里,號百里奚,支子井氏。

〔段〕徵音。

京兆郡。

系出李氏。

老子孫李宗仕晉,食邑於段幹,世段幹氏。

魏有段幹木,子孫段氏。

幹氏。

晉有段匹磾,唐有段文昌。

〔富〕羽音。

齊郡。

系出姬姓。

周同姓大夫富父後有富辰,世周卿。

宋有富弼。

〔巫〕宮音。

平陽郡。

系出高辛氏。

高辛支子巫人封於巫,姓巫氏。

商巫咸、巫賢,父子相。

〔烏〕商音。

潁川郡。

系出金天氏。

昊鳥名官,有烏鳥氏,主山陵,其後烏氏。

周有烏獲,唐有烏承玼。

〔〕角音。

中山郡。

系出神農氏。

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後國為氏。

漢有焦先。

〔巴〕徵音。

高平郡。

系出姬姓。

楚附庸國,後巴氏。

〔弓〕羽音。

太原郡。

魯大夫叔弓後,王父字氏。

漢有光祿勳弓阯。

〔牧〕商音。

弘農郡。

黃帝相力牧後,字氏。

周有牧仲、牧皮。

〔隗〕宮音。

餘杭郡。

系出夏侯氏,商封桀後於隗國,其後白翟、赤狄皆隗姓。

漢有隗囂。

〔山〕商音。

河南郡。

系出列山氏。

周山師掌山林官,官為氏。

晉有山濤。

〔谷〕羽音。

上谷郡。

系山夾谷氏。

齊公子尾孫,封於夾谷,後姓谷氏。

漢有谷永。

有谷那,複姓。

〔車〕角音。

京兆郡。

系出子車氏。

秦公族子車仲行後車氏。

漢丞相田千秋,乘車入,人號車丞相,氏焉。

〔侯〕角音。

上谷郡。

系出史皇氏。

倉帝史皇,姓侯,名岡,字頡,後侯氏。

魏有侯嬴,漢有侯霸。

〔宓〕角音。

平昌郡。

系出太昊氏。

伏羲字古作宓犧,宓伏,同音。

孔子弟子宓子。

〔蓬〕宮音。

長樂郡。

周封支子於蓬州,因以氏。

漢有蓬球。

〔〕商音。

京兆郡。

系出泉氏。

《周官》泉府掌錢,後改氏。

吳有全琮。

〔班〕商音。

扶風郡。

系出鬥氏。

楚公族鬥穀於菟之後令尹子文,棄於野,有虎乳。

楚人謂虎於菟,謂乳穀,故名穀於菟。

字子文。

文者,虎斑,後姓斑,姓班氏。

漢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班彪人,他是家中長子,而次子是超。

他來陳留郡,出身於陶唐氏族群。

傳說,他們祖先堯是伊水邊出生,因此姓伊祁氏。

後來他們後代則姓伊氏。

商朝時期,有一位名叫伊尹和伊摯人物,而漢朝時期,有一位名叫伊籍人。

另外,太原郡有一個他們有關家族,姓氏是姬氏。

魯孟僖子子韜,食邑南宮,即孔子弟子南宮適,其後支子宮氏。

虞仲支子封於上宮,其後有宮之奇。

〔寧〕徵音。

齊郡。

系出姬姓。

衞武公子季亹食採於寧,世衞卿。

後有寧俞。

〔仇〕宮音。

平陽郡。

系出仇吾氏,夏諸侯。

商為九國。

紂殺九侯,其後仇氏。

宋有仇牧,漢有仇香。

〔欒〕徵音。

西河郡。

急出姬姓。

晉靖侯孫賓封於欒,世晉卿。

漢有欒布、欒巴。

〔暴〕商音。

魏郡。

系出姬姓。

周公族公,世王卿。

其後姓暴氏。

漢有暴勝。

〔甘〕宮音。

渤海郡。

夏有甘國,其後甘盤武丁師。

周惠王弟叔帶封於甘,後以為氏。

秦有甘羅,漢有甘延壽。

〔鈄〕宮音。

遼西郡。

系出姜姓。

田和篡齊,遷康公於海上,穴居野食,鈄釜,支子姓鈄氏。

○鈄,音偷,上聲。

〔戎〕羽音。

江陵郡。

周有戎國,姜姓。

山戎,允姓。

其後俱戎氏。

唐有戎昱。

〔祖〕羽音。

範陽郡。

系出任姓。

奚仲之後,姓祖氏。

祖己、祖伊皆商相。

晉有祖逖。

〔武〕羽音。

太原郡。

系出姬姓。

周平王少子有文在手曰武。

賜武氏。

世周卿。

秦有武沙,唐有武士彠,武后父。

〔符〕羽音。

琅琊郡。

系出姬姓。

魯頃公孫,掌秦符璽,官為氏。

漢有符融。

氐王蒲洪改孫堅姓符氏,草竹,號後秦,別一族。

〔劉〕宮音。

彭城郡。

系出陶唐氏。

改寫後內容:
賜武氏,世代周卿家族。

秦朝有一位名叫武沙人,唐朝有一位名叫武士彠人,他是武后父親。

他們姓氏是符,發音類似羽音。

他們家族來自琅琊郡,是姬姓後裔。

魯國,有一位名叫頃公孫人,他擔任秦國符璽官,並以此官職姓氏。

漢朝有一位名叫符融人。

氐族王蒲洪改姓符氏,並以草竹號,建立了後秦國,成為另一個族群。

彭城郡,有一個家族出自陶唐氏。

注意:刪除其他相關內容,並組織了文章結構,提供內容。

堯後有劉累,周唐杜氏,杜隰仕晉士師,士氏。

士氏後,複姓劉氏。

王母弟劉康公後,劉氏。

漢高祖乃士會後。

〔景〕角音。

晉陽郡。

系出芊姓。

楚公族鬥、蒍、昭、屈、莊、景,芊姓後。

有景差、景醜。

○蒍,音委。

〔詹〕羽音。

河間郡。

系出姬氏。

周宣王支子封於詹,世周大夫。

楚有詹尹。

〔束〕羽音。

南陽郡。

系出田氏。

齊之疏族,疏氏。

漢有疏廣,廣之裔去束氏。

晉有束晳。

〔龍〕羽音。

武陵郡。

黃帝孫飂叔安子董父,畜龍,豢龍氏。

其後官為氏。

項羽有龍且。

〔葉〕羽音。

南陽郡。

系出沈氏。

楚沈諸梁封於葉,號葉公,子孫邑氏。

〔司〕宮音。

頓丘郡。

鄭司臣後。

宋有司超,明有司韜。

〔韶〕宮音。

太原郡。

系出有虞氏。

舜官,後以為氏。

〔郜〕角音。

京兆郡。

系出姬姓。

文王子封於郜,後國為氏。

〔黎〕徵音。

京兆郡。

系出高陽氏顓頊孫北正黎之後,封黎陽黎國。

子孫國氏。

有黎丘氏。

〔薊〕宮音。

內黃郡。

系出有熊氏。

周封黃帝後於薊,國氏。

〔宿〕徵音。

東平郡。

系出風姓。

宿國後,國氏。

〔〕商音。

南陽郡。

系出嬴姓。

秦文公子白之後,有白乙丙。

楚平王孫勝封白公,後有白氏。

唐有白居易。

〔懷〕角音。

河內郡。

無懷氏後。

系出姬姓。

唐叔虞初食採於懷,後封晉國,支子姓懷氏。

〔蒲〕角音。

河東郡。

系出有虞氏。

夏封舜後於州蒲,後以為氏。

晉有蒲洪,別一族。

〔邰〕商音。

平盧郡。

堯封后稷於邰。

其後居邠號周,支子舊國氏。

〔從〕角音。

東莞郡。

系出姬姓。

周平王封少子精英樅侯,後樅姓。

漢有樅公,子孫改氏。

〔鄂〕商音。

武昌郡。

系出姬姓。

晉侯光居於鄂,號鄂侯,子孫以為氏。

楚子熊僣稱鄂王,後鄂氏。

〔鹹〕徵音。

汝南郡。

系出高陽氏。

高辛臣鹹丘後,改姓鹹氏。

籍貫廣平郡,出身於伯氏家族。

晉朝時,鹹氏家族成員擔任司典籍大夫官職。

後來有一位姓籍人加入了鹹氏家族。

他籍貫潁川郡,姓氏是姜。

周朝時,有一個國家叫賴國,後來這個國家人以賴姓氏。

漢朝時期有一位名叫賴宣人。

他籍貫中山郡。

晉朝時,韓厥孫子康封於藺,並以藺作姓氏。

趙有藺相如。

〔屠〕宮音。

陳留郡。

系出子姓。

商有屠阝國,去邑氏。

晉公族,有屠岸氏。

○屠阝,音屠。

〔蒙〕宮音。

安定郡。

系出東蒙氏。

秦有蒙括,世為上。

〔陰〕宮音。

始興郡。

系出陶唐氏。

唐朝有一个名为陰國国家,后来改为氏。

漢朝有一个名为陰子方人物。

他来自太原郡,家族出自鬱林氏。

楚国攻打了鬱林,其居民迁往郢城,鬱氏因此迁徙。

太原郡,有一个姓熊家族。

熊渠子摯封夔州,他后代改姓能。

能发音类似柰。

武陵郡,有一个姓史家族,他们祖先是史皇氏。

倉帝後,蒼氏。

〔雙〕宮音。

天水郡。

顓頊後,封於雙蒙城,因以命氏。

晉有。

〔莘〕徵音。

天水郡。

系出高辛氏。

夏啓封帝摯後於有莘,後國為氏。

〔黨〕商音。

馮翊郡。

夏后氏後,支裔世居党項,姓黨氏。

宋有黨進。

〔譚〕角音。

齊郡。

系出嬴姓。

顓頊後。

周有譚國,後以為氏。

〔貢〕宮音。

廣平郡。

系出端木氏。

孔子弟子子貢後,財避亂,祖字氏。

漢有貢禹。

〔勞〕徵音。

武陽郡。

東海勞山民,漢始通中國,賜姓勞氏。

〔逄〕宮音。

譙郡。

系出姜姓。

炎帝孫逄伯陵始封於齊地,逄國,武王滅,封太公。

逄伯之後,國氏。

漢有逄萌。

逄,夅音龐,不音馮。

音馮者,,為相逢逢。

〔姬〕徵音。

南陽郡。

系出有熊氏。

黃帝先姓公孫,生於姬水,故姓姬氏。

高辛氏立,黃帝後代長子后稷賜予姓氏姬,他是周朝開創者。

漢朝有一位名叫姬嘉人,是周公後代,封為周子南君。

在琅琊郡有一支出自姜姓家族。

後來,這個家族封申國,並以此為姓氏。

周朝有一位名叫申不害人,漢朝有一位名叫申公人。

京兆郡有一支出自巫氏家族。

巫嘉是一位古代巫师,他服侍高祖出色,擅长祈祷神灵,每次祈求能得到应允。

皇帝认为嘉能够神灵沟通,保佑汉朝,所以赐予他“扶”姓。

冉宫来自武陵郡,是姬姓后代。

文王幼子冉阝季載封冉阝,后代姓号。

孔子学生冉雍、冉耕、冉有是冉氏后裔。

宰徵来自西河郡,是姬姓后代。

周大夫宰孔之後,官為氏。

孔子弟子宰我。

〔酈〕徵音。

新蔡郡。

系出姜姓。

古國名,國氏。

漢有酈食其,魏有酈道元。

○酈食其,音酈異基。

〔雍〕角音。

京兆郡。

系出姞姓。

雍糾仕鄭,封於雍,邑氏。

齊有雍巫;漢有雍齒,封什邡侯。

姞,音吉。

〔郤〕商音。

濟陰郡。

系出姬氏。

晉大夫郤獻子後。

本封於郤,氏。

世晉卿。

漢有郤。

郤,音隙,郗字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