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石敢當的演變與用途 |
---|
起源: |
– 靈石崇拜:遠古時期就已存在。 |
– 泰山信仰: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兼具山石藴藏和冥界意義,明清時期,泰山在民間信仰中逐漸走俏,”泰山石敢當”的記載也從明代中後期開始出現。 |
最早記載: |
– 西漢史游《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
– 唐大曆五年(770年):已知的年代最早的實物”石敢當”,現存於福建莆田市。 |
習俗傳播: |
– 宋代:在江浙地區流行,宋人施青臣記載:”吳民廬舍,遇街衢直衝,必設石人,或植石片,鐫’石敢當’以鎮之”。 |
– 明清時期:”泰山石敢當”的記載增多,明朝萬曆年間的温州地方掌故文獻《岐海瑣談》中最早記錄”泰山石敢當”的記載。現今温州的石敢當多刻”泰山石敢當”或”泰山在此”字樣。 |
用途: |
– 治水、防火、止風、驅魔、除煞、消災。 |
– 保護官民、振興名教、禮樂。 |
– 民間流行在住宅有路沖、剪刀煞等問題時用來化解煞氣,擺放在凶煞之處,阻擋外來的煞氣。 |
– 台灣澎湖的石敢當源自姜太公封神榜的故事,傳説姜太公將神官職全數分封完畢後,發現自己尚未分封,便指著泰山、將自己封為”泰山石敢當”。 |
傳播區域: |
– 中國大陸,西藏以外幾乎都有石敢當。 |
– 受石敢當習俗影響最大的地區: |
– 福建周邊的廣東和浙江 |
– 山東周邊的北京、江蘇、河北、山西、東北 |
– 西南少數民族:受到漢族影響,也設有”泰山石敢當”,如侗族、壯族、羌族、水族、白族、彝族。 |
– 台灣:以澎湖的石敢當最為知名。 |
石敢當:守護神明的驅邪石刻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是中國古代民間廣泛流傳的鎮宅驅邪之物,通常由石頭或木頭製成,上面刻有「石敢當」三字。傳説石敢當具有鎮宅、避邪、化煞的作用,因此受到民間廣泛的信仰和使用。


起源與傳説
石敢當的起源有多種説法,其中一種傳説是來自於齊國名將田單的典故。田單曾率軍攻打莒國,但在城外受挫。後來,他聽説莒國城牆上有刻著「石敢當」字樣的石碑,便讓人用車載著石頭衝撞城門。結果,莒國城門果然被撞開,田單順利攻破莒國。
另一種傳説是來自於漢代方士張道陵。張道陵煉製仙丹時,因丹藥未成而遭雷擊。他用符紙貼在牆上,上面寫著「石敢當」,結果雷擊偏離了他的住宅。
形制與刻字
石敢當的形制多樣,有方形、圓形、長方形等,上面一般刻有「石敢當」三字或其他驅邪符咒。這些石刻通常置於房屋、寺廟、橋樑等建築物的門口、牆壁或道路上,作為鎮宅驅邪之用。
石敢當形制 | 特徵 |
---|---|
方形 | 四四方方,穩重厚實 |
圓形 | 圓滑流暢,象徵圓滿 |
長方形 | 長方狀,堅固挺拔 |
鎮宅驅邪的作用
民間傳説石敢當具有鎮宅驅邪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鎮宅:石敢當被認為能鎮壓宅基,使宅內平安順暢。
- 驅邪:石敢當上的「敢當」二字,寓意敢於承當一切邪祟,化解煞氣。
- 化煞:石敢當可以擺放在門前或牆壁上,擋住外界的煞氣,避免其進入宅內。
現實意義
石敢當不僅是一種民間信仰,也是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化遺產。它反映了古人對未知世界和自然災害的恐懼,以及祈求平安和幸福的心理願望。如今,石敢當仍被廣泛用於建築和家居裝飾中,成為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的延續。
延伸閲讀…
石敢當_百度百科
【風水特輯】辟邪化煞、興旺家運的鎮宅之寶!石敢當4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