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大同篇】揭秘《禮運大同篇》:時代變遷中恆久的烏託邦理想

禮制

昔者先聖孔子與眾人參與祭祀典儀,禮畢後,於觀之上漫遊感懷,嘆息不已。孔子之嘆,實乃對魯國之憂。在側之言偃發問:“聖人何由感嘆?”孔子答曰:“大道治世之盛況,以及夏商周三代英傑輩出之時代,吾雖未有緣親歷,然心嚮往之。”

禮運大同篇 Play

孔子續道:“大道之行,天下萬物共享。舉賢才、修信義,使民不獨親愛其親,亦不獨憐憫其子。讓老者安享晚年,壯者發揮所長,幼者得以茁壯成長。鰥寡孤獨、殘廢病弱之者皆有所依,男子有歸處,女子有憑藉。物資富足,不致棄置於地,然亦不必盡藏於己。人力充足,用之於己身,然亦不必執著於己私。故謀慮不能促生,偷盜搶劫不興,是以户户門户不閉,此乃大同之世。”

“如今大道隱退,天下分合為國。各親其親,各養其子,財貨力量盡歸己身,世代相傳成為禮法。城牆溝壑以為固守,禮儀倫常以為紀律。用之正君臣綱紀,篤父子之親,睦兄弟之愛,和夫婦之情,設制度以治國,立田畝以養民,尊賢重勇以取士,以功自利以為榮。故謀算手段頻出,兵戈爭鬥不止。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人,皆由此道而選拔。此諸君者,無不謹守禮法。記載其義理,考察其誠信,指出過失,懲罰背德,告誡百姓施仁讓之道,使民有常可遵循。若有人違背此道,當權者罷免,眾人以為禍害,此即小康之世。”

禮運大同篇

禮制時期 特色
大同 大道通行,天下共享
小康 禮崩樂壞,世風日下

《禮運大同篇》探討

引言

《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章,其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即「大同世界」,旨在闡述治國安邦的原則和道德規範。

一、大同世界的理想特色

特色 説明
大同 人們思想統一,沒有私心和差別。
無私 人們不為私利而競爭,物品公有。
選賢與能 根據才能選拔官員,不以出身和血緣為依據。
協作共建 人人協力,共同建設社會。
和平安寧 沒有戰爭和紛爭,社會和諧穩定。

二、《禮運大同篇》的思想內涵

  1. 仁愛博施

本篇強調仁愛和博施,倡導人與人之間互親互助,推己及人。

  1. 德治思想

認為治國應以德為本,強調道德感化和榜樣作用。

  1. 強調和諧

主張社會和諧,不同階層的人們應相互尊重和配合。

  1. 破除等級觀念

主張打破等級觀念,人人平等,根據才能和德行任職。

三、《禮運大同篇》的歷史意義

  • 影響了後世儒家的思想,成為後代政治家和社會改革者的理想藍圖。
  • 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 啓發了後世思想家對社會理想的探索和實踐。

結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