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行意思】揭密空行真面目!認識空行世界的奧秘

空行母研究:其根源與定義,兼論其在藏傳佛教中的角色和象徵

透過對空行母一詞的歷史語義演變的探討,從印度晚期佛教密乘(Tantra)中的空行母辭源探究,並扣合佛教由印度傳入西藏前、後空行母字義的衍異,論及空行母在藏傳佛教史上的地位與相關法教。其他內容包括:

空行母與藏傳佛教上師傳記的研究

透過對噶舉派「金鬘」上師傳承傳記中空行母角色的分析,深入瞭解女性本質(female principle)的「開悟」與「清淨」特性。探討上師傳記中空行母所具有的「啟發、引導、破除執著妄念」等作用,展現佛教「男女平等」的觀點,駁斥小乘佛教執持女身不淨説,或主張男女證悟能力有別的偏頗看法。

空行意思 Play

西方的研究觀點

美國衞思禮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宗教系主任 Janice D. Willis 在其撰寫的〈空行母:其本質與意義的相關評述〉(“Ḍākinī : Some Comments on Its Nature and Meaning”)一文中,概述了歷來西方學界對「空行母」一詞的定義與演繹。

藏傳佛教中空行母的分類

根據大陸佛教學者呂澂在《印度佛學思想概論》書中的界分,晚期印度大乘佛學傳揚的時期,約莫從第七世紀到十二世紀之間,而自十世紀起,密教成為晚期大乘佛學的主流,直到十三世紀初回教徒入侵印度、大舉滅佛為止。

空行意思

空行母與印度教的關係

有關空行母一詞的辭源,便有指稱係出自印度教女性神祇的説法。在 Sir Monier-Williams 編纂之《梵英字典》(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1899;rpt. 1964)中,即認為空行母的梵文字義 ”Ḍākinī”,是指「啖人肉」之「伽梨女神(Kālī)的女性侍從」(Willis,61、150)。此處的伽梨女神,乃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司破壞的天神濕婆的主妻,是印度教性力派崇奉的主神之一。又 Keith Dowman 在《空中舞者:伊喜措嘉佛母的秘密生平與道歌》(Sky Dancer: The Secret Life and Songs of the Lady Yeshe Tsogyel)書末的附文〈女性與空行母〉(“Woman and the Ḍākinī”)中,也表明了空行母一詞,是「佛教引自性力派的詞彙」。

印度教荼吉尼轉化為密乘空行母的過程

根據《大日經疏》第十卷記載,「荼吉尼係大黑神之眷屬、夜叉鬼之一;有自在之神通力,能於六個月前得知人之死期,遂預先取食其心,而代之以他物,直至此人合當命終時,始告敗壞;蓋修此法者可得神通、大成就。毘盧遮那佛為除此眾,故以降伏三世之法門,化作大黑神而收攝之,令彼皆歸命於佛。」(《佛光大辭典》,p.4781)這是荼吉尼由外道被攝受、轉化為密乘護法神的可考文獻之一,「佛教化」後的空行母,在內涵與象徵上皆有了大幅的轉變,不若先前般邪惡與陰森了。

密乘空行母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分析從印度教荼吉尼到密乘空行母之間的變化,亦可參考 Willis 前文中的相關闡述,她用「前佛教時期」(pre-Buddhist)來標明未入佛教之前的荼吉尼語義,並列舉出西方學界對荼吉尼的詮釋,約略如下:一是 David Snellgrove 在1957年出版的《喜馬拉雅的佛教徒》(Buddhist Himalaya)一書中,指稱「和烏仗那(Uddiyana)有特殊關連的女性神祇,名為空行母。她們常出現在密續典籍之中,顯現為瑜伽士(yogin)的道伴」。

佛教密乘中的空行母

除了強化其證悟、智慧的陰性本質(feminine principle)之外,早先印度教嗜血女神的殘餘意象,也被帶入了具神話傳奇、泛靈信仰的原始神祇之列,尤其是這些女性地祇,受蓮師調伏而轉為藏密的護法之後,其原先的苯教、邪靈色彩,也漸趨淡化與稀釋,另附上了「面惡心善」的正面新形象。

密乘空行母傳入西藏後的轉變

在西元八、九世紀左右,西藏軍事力量甚為強大的時期,其女性的地位與重要性不容輕忽,除了在政治上后妃擁有對吐蕃王的決策影響力之外,母系社會的遺跡在「子從母姓」的風俗上也依稀可辨,而在原始的泛靈信仰、鬼神系譜上,女性神祇也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她引述 Erik Haarh 在《雅隆王朝》[12](The Yar-lun Dynasty,1969)一書中的研究資料,顯見當時的西藏有不少前佛教的女神傳説,例如九個原初蛋(primordial eggs)之母的「貪愛王母」(Srid pa’i rgyal mo)、西藏國王始祖演繹而來的「毛妖女王」(sPu yul mo btsun gung rgyal)、「祖王母」(A phyi gnam gyi gung rgyal)等。

辛與佛教密乘的關係

從「辛」的演變與探討中,Gyasto 發現這些神話或傳説的建立,與佛教傳入、馴化「野蠻、貧乏」藏民信仰的過程有關(Gyatso,33-35)。Gyatso 陳言「辛是一種特別兇暴的邪靈,後來在迻譯上被等同於印度的夜叉」(35),其出現在許多古老的西藏神話之中,或與藏人始祖伏魔的傳説產生聯繫。這種外顯女形的「辛魔」(Srin-mo),為數眾多且形貌奇詭,在噶舉派的典籍中曾描繪其首領之一是「蛙頭血眼」,而 F.W. Thomas 在《古代俗文學》(Ancient Folk Literature)中則以敦煌古卷為例,提及的 Srin-mo 計有「神手母」(Phyag na yed mo)、「雜藏鳥母」(Pod ldungs sdu khlad kyi pya khyi ma)、「黑苯母」(gNag brang ma)[13]等;從其名稱上不難想見這些辛魔的怪異形貌,與其混雜的古老神話、苯教與泛靈信仰元素。自八世紀密乘傳入西藏後,史載蓮師曾在 Rong rong lung panag po 一地,降服了眾多的辛魔,使其歸順、發誓成為佛教的忿怒尊(wrathful deities)與護法。由此,可大略看出辛魔在歸化佛教前後的差異性──主要是在內涵與象徵上的逆轉,以及此過程與印度密乘「度化」外道女神的類比性:在前佛教時期的辛魔,相當於印度的夜叉或啖人嗜血的印度教女神,相反地,被佛教攝受、馴服後的辛魔,則有了新的屬性與象徵意義,且被賦予了保護教法、利益行者、守護誓言等的多重使命。

藏傳佛教空行母的層級與分類

除了探討辛魔在佛教傳入前的原始樣貌外,Janet Gyasto 也試圖分析辛魔的女性特質,凸顯其在苯教或泛靈信仰中的「地」祇特性,並將之與古希臘女神信仰的「大地之母」形象相互比對。此外,Gyatso 也質疑為何佛教傳入西藏後,便視藏地的女性根源(the feminine ground)為鬼怪、蠻荒與邪惡的代表?她認為在藏族的始祖傳説中,便隱含了這種「嗜殺、身強體健、勇敢」的魔女成份,相異於突顯「慈悲、精神性」的男性始祖(觀音菩薩)特質。

女性本質的轉化與昇華

Willis 提出幾個有關空行母特性與定義的普遍性結論。首先,她認為「空行母指的是一種陰性本質」(73),而非具象的女性形體,雖然空行母常以女性的樣貌示現[17],因為「在密續的象徵系統中,為了表示殊勝的開悟特質(Enlightenment),空行母大多顯現女性形體」(74)。其次,從勝義諦的觀點看來,空行母所代表的是一種最高的證悟智慧,「『她』是對空性(Voidness)最直接、不假他物(unmediated)、非概念的了悟」[21](Willis,74),此狀態是無法落於言詮的。此外,在密乘的修行中,上師、本尊、空行是缺一不可的三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法之一,行者必須淨觀其上師等同於本尊與空行──即三根本總集的化現;而在更高階的密續儀軌中,則有觀想空行母為三根本總集的修持法。

空行意思

定義

空行在程式設計語言中,意指一個沒有任何字元的程式碼行。它與空白行(包含空格或 tab 符號的行)不同。

目的

空行在程式碼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有助於:

  • 增強可讀性:分隔不同程式碼段落,使代碼更容易閲讀和理解。
  • 組織性:邏輯性地組織程式碼,使程式更易於維護。
  • 除錯:有助於找出錯誤,因為缺少字元的空行通常表示程式中存在問題。
  • 視覺效果:空行有助於在程式中建立視覺層次結構,讓開發人員更容易瀏覽程式碼。
  • 文件註解:可以包含文件註解,提供關於程式碼段的附加資訊。

表格:空行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增強可讀性 可能導致程式碼過於笨重
增強組織性 需要手動添加,可能會有遺漏
有助於除錯 引入空白行可能使程式更難閲讀
視覺效果 沒有標準化,不同開發人員的風格可能有所不同
文件註解 文件註解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過時或不正確

使用空行的最佳實務

  • 一致性:在程式中使用一致的空行風格。
  • 適當放置:在有意義的程序片段之間放置空行,如函數定義、類別定義和流程控制。
  • 避免過度使用:過多空行會讓程式變得難以閲讀和臃腫。
  • 考慮語言約束:某些程式設計語言可能對空行的使用有特定的規則或慣例。

結論

空行是程式碼開發中一個有用的工具,可以增強可讀性、組織性、除錯和視覺效果。通過遵循最佳實務和適當地使用空行,開發人員可以創建易於理解、維護和高效的程式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