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是根據農曆而產生的一種曆法,其中包含了許多吉凶象徵意義。
它裝訂成書形式,稱曆書。
曆書主要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日期表,以及每天吉凶宜忌和生肖運程。
唐代後,曆書成了皇帝頒布並官方印刷曆法,因此稱為皇曆。
多用黃色封皮,稱曆[1][2]。
古代政府頒發的曆書,公佈來年年號、節日、節氣,反映自然界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客觀規律,指導勞動人民農業生產,作為政府公文簽署日期。
戰國秦漢時期的曆書稱日書。
古代朝廷負責計算和頒布天文曆法,皇帝自己名義頒布,因此稱為皇曆。
這些曆法內容指導著農民耕種時機。
清朝乾隆帝繼位後,避免使用自己名字(弘曆),曆法改稱時憲書。
這些曆書包括年、月、日和時排列,並提供節氣參考信息。
通書是一本傳承了術數家曆注釋書籍,它稱為「通天人之際」。
這本書增加了關於擇日宜忌規則,以及有關神煞(神靈和凶煞)起例術數理論和方法。
於「書」字忌諱,通書粵語地區稱為通勝或吉書。
中國最晚戰國時代有曆書存在,作為人民生活指導手冊。
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曆達三百多萬本。
改寫後內容:
中國最晚戰國時代,曆書作人民生活指導手冊存在。
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曆數量達到三百多萬本。
時曆書係朝廷發布,如秦、漢太史令,唐代太史局,宋、元司天監,、欽天監,明朝崇禎二年崇禎七年(公元1629年1634年),徐光啟領導下的曆局組聘家編纂了《崇禎曆書》。
清朝肇建,傳教士將《崇禎曆書》稍作整理,作《西洋曆法書》進呈清帝。
它一段時期內,是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重要著作。
清代時,每年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布來年黃歷。
[3]此前,欽天監會是否改元,曆,呈皇帝御覽,皇帝上面蓋上玉璽。
各擇日師參照朝廷頒布《欽定協紀辨方書》,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通書」。
信奉基督教太平天國頒行曆刪去所有禁忌,註節氣禮拜天。
這一記載完全與婚嫁有關,然而明朝日曆則記載了“亥不嫁娶,新郎”。
現時香港曆私人印製,蔡伯勵開設堂發行的曆書。
《曆》中,有一文字欄目,書寫每日,進行各種活動宜忌。
以下是各種活動事項術語。
如果你穿越回了古代,你會地想知道當時朝代、年份和日期。
沒有手機,你如何獲得這些信息呢?那去找一本日曆來看一看了。
中國有了曆法,司馬遷《史記》有《曆書》一章:“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
”説,上古黃帝時期,曆法出現了。
現今,我們能夠找到曆書可以追溯到1972年山東臨沂出土漢武帝時期竹簡曆書。
古代中國社會,統治者稱為“天子”,他們相信觀察天象可以預測吉凶和判斷事務。
他們於日月食、各種星象發生警惕,並以此為祭祀、參行政事標準,天文學為皇家獨有,是統治話語權一種表現。
曆法、曆書記載是年累月觀察“天文現象”。
統治者會朝廷中設立專門負責天文曆法相關職位,進行天象研究和預測。
其中一位統治者是司馬遷,他擔任太史令一職,負責起草文書、記錄歷史事件、撰寫歷史書籍,同時負責管理天文曆法和祭祀事務。
古人對天干地支研究,曆法中於“歲首是哪一天”“一年有多少個月”“月首是哪一天”“今年是否有閏月”“哪一天是冬至”時間問題,通過精準測算和觀察做出瞭解釋。
古代天文官會日期出現天文現象測算吉。
例如《史記》中記載,齊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彗星出現東北方,景公和大臣以為是兆,羣臣驚。
除此之外,有隕石和流星雨現象,這些“異象”或人們作吉祥,或作兇災,記錄下來。
因此,日曆中會測要出現天象,以及應吉。
從周朝開始,統治者測算下一年日期發給政府有關部門。
到西漢時期,統治者這種歷日安排發佈給老百姓,曆書日曆形式流佈於民間。
日曆人們生活、生產提供了一個統一時間尺度,是賀、節慶、祭祀,統一中國傳統文化形成起着作用。
,無論是皇曆是民歷,是朝廷頒佈。
只有中央機構欽天監才能頒行曆法。
中國古代,欽天監負責觀察天文、推算曆法以及授時職責,這些曆法制定彰顯了中央權力。
舉例,明朝時期,利瑪竇1600年進京途中,發現攜帶了數學書籍,這些書籍中國官方沒收,因為中國,數學計算天文測算有密切關聯。
祖冲是一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貢獻不僅限於圓周率研究。
古代,與天文學相關研究需要得到皇帝批准,否則可能會處以死刑。
此外,曆法可以反映外交政治關係。
例如,明朝藩屬國琉球、占城前來朝貢時,會獲贈皇帝御覽曆書一本、民用曆書十本。
中國皇帝周邊藩屬國贈予曆書行,可以反映出當時宗主國頒行的曆書具有領導周邊國家意義,即周邊國家的曆法要跟隨宗主國的曆法制度,具有政治意涵。
唐代雕版印刷術發展,這使得大規模印刷發行日曆成可能。
北宋時期的日曆提供了月份、節氣和節令時間指示,還包括了年神方位圖和推算個人運勢方法。
明清時期,皇曆和民曆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複雜。
欽天監皇族內成員提供了版本日曆,例如給皇帝使用皇帝曆、給皇后使用皇后曆,以及東宮親王使用東宮親王曆。
這些身份使用者能夠參考這些日曆內容。
這些日曆包含了時間資訊,還包含了吉凶以及避邪指南,成為社會大眾參考工具。
這樣民歷稱為“通書”,大多數是民間私印而成。
比如某日曆十二月初一戊辰日中,寫有幾種“宜忌”:“木馬殺、虎中、伏屍。
衝,壬戌人;胎,房牀棲。
”這些是什麼意思呢?“避免使用木馬殺一詞”,不要生日慶祝活動上使用木馬裝飾品;“避免提到虎中、廟中白虎”,不要修建神廟相關建築物;“避免使用伏屍一詞”,不要床上放置屍體。
“避免壬戌年處理喪葬事宜”,不要壬戌年日期處理喪葬相關事務。
“胎,房牀棲”,是指胎神今日位於房內的牀上,提醒孕婦當天要小心此處,避免流產。
有學者認為,日曆反映了人們因為生活定性而對擇吉思想篤信。
日曆中卜吉是具有科學意義,不過隱藏着人們生存“經濟頭腦”。
唐代,有一個日子認為是結婚好日子,稱為”亥日”。
這個習俗傳入了早期日本曆法,並記錄了四十二個”亥日嫁娶吉”例子。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亥日”成為了結婚日子,但轉變時間無法考證。
改寫後內容:
敦煌出土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和北宋日曆中出現了一個日子:“亥日,不育豬及伐罪人”。
而且這一年,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即位日子。
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吉凶影響是人們觀念的產物,而不是日期本身。
於禁忌存在,解除災害成為一門生意。
民間印刷通書闆會推銷其他商品,比如推薦一款稱為“濟世仙丹”祖傳秘方。
這種“仙丹”聲稱可以改善消化、保暖胃部、驅散風寒,並起到祛邪作用。
**改寫後內容:**
有一種推薦香叫做,這種香上面標有記號,可以時間點點燃。
黎明時可以點燃日用部分,黃昏時可以點燃夜部分,直到燃盡。
這個時辰可以用來做什麼呢?以下是改寫後內容:
古代記載,有一種方法可以推算新生兒生辰八字。
這種方法是生產之前點上一根香,孩子出生後其熄滅。
後,將剩下香帶到賣店鋪,店家可以燃燒情況來推算孩子出生確切時辰。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用性,傳統日曆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扮演角色,同時傳達著追求知識和科學精神。
因此,中國傳統日曆並非了自然科學研究而存在。
春天初雷震醒了沉睡地下昆蟲,而二十四節氣象徵著人們生活變化之間聯繫。
這些節氣反映了季節變化、氣候轉折和物候迭代。
例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節氣,將一年劃分春夏秋冬四季。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節氣反映氣温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時期程度。
雨水、穀雨、白露、小雪反映了天氣現象,表現出降雨、降雪時間和強度。
小滿、芒種、驚蟄、是反映物候現象節氣,其中小滿、芒種作物和收成情況相關,驚蟄用來指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復甦,預示春天迴歸,形象而生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一部分,下面我們選取季節中節氣,來看一看民俗。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傳統中國是節日,意思是春風打破了大地局面。
例如唐詩中有“春風吹破琉璃瓦”“二月春風剪刀”這樣詩句,這些詩句形容了春風力度。
立春日民間有打春和咬春風俗,打春打春牛,咬春包括吃春餅、吃春盤、咬蘿蔔。
打春和咬春叫報春。
農村中流傳着一種古老習俗:一個人手持着小鑼鼓,唱着迎春讚詞,送上一張春牛圖。
這張紙上印有春牛圖案,稱為“春帖子”。
送春牛圖目的於提醒人們,春天是一年中時刻,要抓緊時間進行農事,不要錯過春光。
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日历上”驚蟄”标记着气候回暖时节,同时是春雷声唤醒冬眠中蛇、蟲、鼠和蟻时刻。
这一天,家中爬蟲和走蟻会听从春雷呼唤,活跃起来。
“驚蟄”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春天第一声雷声了地下蟄蟲。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四角,香味驅趕蟲、鼠和黴味。
久而久之,演變成驅趕黴運習俗,即“打小人”前身,這種民間風俗多流行於廣東地區。
現在廣州或香港一帶,能夠每年驚蟄看到一個場景:婦人木拖鞋拍打紙公仔,口中唸唸有詞地説着打小人咒語。
打小人目的希望小人知難而退,藉此抒發自己內心。
立夏古代是一個備受重視日期,芒種和大暑一起,人們感受一年中季節變化。
江西地區有著喝立夏茶習俗,人們相信這樣做可以夏季中保持。
而江浙地區,人們有吃花飯習俗,這稱為”吃補食”。
這些習俗是慶祝立夏這個日子,以及迎接夏季到來。
中国农村地区,有一些习俗夏天有关。
其中一个习俗是立夏这一天吃鸡蛋,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增强身体,并且有助于夏天。
而大暑这个节气,是温度时候,是乡村田野中蟋蟀出现季节。
有些地方人们会午饭后进行蟋蟀对战,这是一种受欢迎民间活动。
大暑是雷陣雨多季節,例如有諺語説“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思便是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東方,雨會下到這裏;若閃電西方,雨勢會到來,想要躲來不及了。
大暑是每年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夏季高温。
民间,有着一些俗语来形容大暑,比如“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和“小暑大暑,死老鼠”。
这些俗语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夏季看法。
一些地方,特别是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送大暑船”,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有很多疾病流行。
清同治年間,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大暑時節。
人們認為這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江邊建了五聖廟,大暑節氣這一天,製木船將供品送江口,意思,送走瘟疫,祈求。
一到立秋,説炎夏天結束,轉到了秋季。
立秋这一天,凉风习习,标志着秋季。
过去,人们有迎接秋天习俗。
这一天,君王们亲率文武百官前往城郊迎接秋天。
延伸閱讀…
之后,士兵们开始战技。
秋天来临,气温开始升高,民间活动变得活跃。
立秋時節,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着許許多多民間習俗。
陝西商洛竹林關一帶流傳着“摸秋”習俗。
這天夜裏婚後生育婦女,小姑或其他女伴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許多關於孩子性別說法。
例如,摸到南瓜視為易生男孩,而摸到扁豆認為易生女孩。
而如果摸到白扁豆,不僅代表生女孩吉利,預示著幸福美好未來。
這些傳統風俗中,人們相信立冬這一天晚上,任何人可以採摘瓜豆,而田園主人不能責備他們。
同時,這是姑嫂回家日子,家長們會歡迎他們歸來。
所以可以說,古代人們立冬視為一個日子,擁有著各種意義。
這一天,君王前往鄉間歡迎冬季到來,並賜予朝臣們冬衣,同時關懷照顧那些孤獨寡居人們。
冬至是冬天一個節氣,因為它標誌著新年即到來,家家戶戶籌備著各種美食,如雞、鴨、魚和肉,迎接一年到來。
人們這個時候享受著飲食,因此稱為“冬季”。
此外,人們是歡歡地過新年,因此冬季有“喜冬”稱,顧名思義冬天。
另外,九九消寒歌是節令民間歌謠。
舊時,冬季來臨,小孩子們會吟唱這樣歌謠:“一九二九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唐宋時流行,是北方。
北方冬季,所以九九歌能夠反映出人們冬天感受,並且體現了人們於春天渴望。
二十四節氣不但反映了季節變化,體現了傳統中國民間生活。
中國傳統社會中,二十四節氣農耕生活中扮演了角色。
這些節氣不僅是時間指引,更象徵著人們如何隨著季節變化適應和生活。
每個節氣有著相應信仰、禁忌、儀式、養生和禮儀相關民俗活動。
每當節氣到來,人們會節氣進行相應儀式和活動。
例如,立春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祭祀活動,祈福農作物豐收和。
而節,人們會祭拜祖先,掃墓紀念逝去親人。
這些儀式和活動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是人們和生命敬畏情體現。
此外,每個節氣有相應養生和禁忌。
例如,立夏這一天,人們會多吃一些食物,適應夏季到來。
而冬至這一天,人們會食用一些食物,保暖身體。
這些養生方法既是人們自身關注,是變化理解和順應。
總之,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耕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它們不僅指導著人們農作物種植和生活節奏,還反映了人們和生命敬畏情。
這些節氣帶來信仰、禁忌、儀式、養生和禮儀相關民俗活動,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多彩。
“天時、地利、人和”是指農業社會中,生產取決於天氣、地理條件以及人力資源運用。
傳統農業社會中,農作物種植、生長、收穫和儲存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二十四氣節是黃河流域氣候狀況而制定。
農事季節來臨,雖然人們能夠掌握農事活動時機,但並不是一成不變。
中國古代農業思想中有一句諺語:“不務天時財不生,不務地利倉廩盈”,這句話提醒人們要瞭解和掌握天時和地利重要性。
我們二十四節氣中挑選農業生產關節氣,來看看如何通過天時、地利獲得農業豐收。
立春是全年第一個節氣,。
唐宋時期,“打春牛”活動十分流行,這是一項官民同樂活動,今天眼光,有行藝術美感。
立春這天,皇帝皇宮主禮,地方官地方主禮,泥土塑成春牛,要牛身上塗上彩繪,人裝扮成掌管草木生長句芒神,鼓樂奏,句芒神鞭打春牛。
迎春儀式代表一年農事開始,寄託着豐收渴望。
立春之前,人們會去集市上購買所謂「春牛」。
《歲時廣記》記載,春牛是一種製作出來物品,大小類似貓,旁邊有一個泥塑成音樂家,再現了「打春牛」場景,這些春牛人家購買作為贈禮。
道歷是牛作為基礎的曆法!公元前2697年是中國古代道家哲學家老子傳說中出生年份,是中國古代曆法中一個年份。
傳說,這一年老子出生,開始了他教學活動,並成為道家思想創始人。
因此,這一年視為道家曆法元年,是其他曆法有意義年份。
因為這一年,天文上發生了日月合璧,五星連珠,七曜齊元天象。
而且這一年,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即位日子。
延伸閱讀…
干支法是上古天皇氏(天皇氏是百越人)創立,干支法奧莫測,藴含了宇宙星象密碼。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未解謎,其中之一天干和地支組合。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這兩者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60週期循環,稱為甲子。
史書記載,黃帝時期官方天文學家和占卜師採用了這種干支法來制定年份和確定冬至和朔旦日(朔旦曆初一)日期。
這種干支法應用於中國農曆和傳統節日計算中。
黃帝即位日,標誌著曆法開始。
這一天稱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這個曆法稱帝曆,簡稱曆。
現在黃山位於安徽省,它以前稱為黃山或黟山(因為山上有很多青黑色花崗岩)。
然而,後來因為黃帝緣故,唐朝天寶年間命令改名黃山。
唐朝皇帝崇尚道家思想,道教國教,老子尊奉其祖師,只是因為老子姓氏是李。
道教元年改為公元前1300年,是因為老子那一年誕生。
然而,宋朝後改回來了。
曆稱曆、皇曆,包含了公曆、農曆和干支歷曆法,並提供每日吉凶宜忌、干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萬年曆。
中國古代遵循曆法,黃帝創立了曆法,因此稱為「曆」或「皇曆」。
中國古代曆法主要包括夏曆、殷曆和周曆。
「夏曆」建寅月作為一年開始,「殷曆」建丑月定為一年開始,而「周曆」建子月作為一年開始。
漢代,統一採用夏曆,沿用至今,所以現行的陰曆也稱為夏曆。
第一行「戊戌年 壬戌月 辛卯日(屬狗) 週五 第43周」,我們可知今年是狗年,今天星期五,是第43周。
那「戊戌年 壬戌月 辛卯日」代表著什麼?有什麼講究嗎?天干一共有十個,所以稱為「十天干」。
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甲、乙、丙、丁」,天乾前四位。
後六位是「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
古人发现使用十天支来纪录日子,加上十二地支来纪录月份,不仅不够,会令人混淆。
因此,他们十天支和十二地支进行排列组合来纪录时间。
例如天乾「甲」配地支「子」,「甲子」成為了第一個數。
這樣排列一共有六十個,稱為「六十甲子」。
曆裏面,年、月、日、時六十甲子來表示。
黃帝命公元前2696年甲子,造歷。
每六十年一輪,一個循環複,所以現在是2023年。
而月份是六十個月一個循環,一天六十天一個循環。
所以今天是11月27日,星期一。
現今時間計算是24時單位,但古代則使用六十甲子計算方式。
每六十個時辰一個循環,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五天一個循環。
而現代一天有24時,每兩時一個時辰。
從晚上十一點開始,每兩個時換算一個時辰。
大家看曆時候,會看到宜忌中寫著:剃頭、整手足甲,沐浴。
知道人會認為,古人洋氣,剪頭髮、修指甲、洗澡要選日子。
曆中宜忌是業術語,有一些和我們熟知含義有區別。
剃頭稱「理髮」,是指嬰兒第一次理去胎毛。
沐浴即洗澡淨身,指齋戒沐浴淨身,指出生兒首次洗身意思。
宜上面寫著:安葬、遷墳,忌上面寫著:動土、破土。
乍一看,這不是自相矛盾麼?安葬、遷墳能不動土、破土嗎?曆中,安葬特指棺材放入墓穴,土掩埋。
遷墳曆中稱啟攢,是打開墳墓,開棺屍骨重新整理聚集,然後葬於原處或改葬他處。
破土稱開墳,指開築墳墓,起鋤動工。
動土指蓋房子或立碑時,起鋤頭動工,指是陽宅。
有一些混淆術語,二一一為大家解答。
分居指大家族分家,搬到其他地方定居;不是指現夫妻分居。
訂盟專指訂婚,而不是字面上結盟意思。
合帳專指縫製新娘和新郎要用蚊帳,而不是核算帳目。
塑繪指用泥土或木頭雕塑繪製神像,而不是我們説藝術創作。
大家是否历法和宜忌有了一些了解呢?黄历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历法术语文化珍宝,要理解黄历,需要传统知识有多了解。
人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来制定太阳历,而月相周期来制定农历。
中國古代曆法是基於陽、月亮、北斗七星、木星天體週期變化而形成。
這種曆法可以稱為陰陽合曆。
傳說,曆法是皇帝創製,因此稱為《曆》。
古代,欽天監負責計算和頒布曆法,因此稱為皇曆。
其內容知道農民耕種時機,故稱農民曆。
民間俗稱通書。
但通書「書」字「輸」字同音,避諱故又名通勝。
曆是中國農曆基礎上產生出來,帶有許多表示當天吉凶一種曆法。
提出一個問題:今天是2018年2月4日,立春。
天干分为十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分为十二个,是子、、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
中國古代曆法散論-地宜時宜
地宜時宜是農業兩基本問題之一。
農業類型形成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環境導致農業方式。
古籍《淮南子·訓》中曾提到:「水處者漁,山處者木(採),谷處者牧,陸處者農」。
改寫後文章,著重中國古代曆法散論中地宜時宜問題,強調了農業類型與地理環境之間關聯性。
原文中其他資訊刪除,並且避免了抄襲情況。
改寫後內容:當務急是時節進行農耕和收穫。
今天是2017年3月3日,是壬寅月己丑日二月初六。
我們使用是公元,公曆紀元,一種起源於西方社會時間計算方法。
是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儒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