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詔書的演變與格式
清代詔書
清承明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要文字,結尾則以「佈告天下,鹹使聞知」、「佈告中外,鹹使知悉」為多。「中」乃禁中,是京中宮廷,「外」是指外省地方。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元代詔書
元代以蒙古語為官方語言,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元代漢文聖旨開頭都是使用「長生天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皇帝聖旨」的套話。
宋代詔書
宋代的詔令雖繼承唐代,但有所變化。宋代皇帝的詔令,不論事情大小,「非經二府者,不得施行」,但此處二府係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詔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書門下議,學士為之,故許多重要詔令開頭與唐代一樣,都是「門下」二字。
唐代詔令
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其中有嚴格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
魏晉南北朝詔令
魏晉南北朝時的詔令與漢代相仿,但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重要原因大概是當時朝代更替頻繁,每幾十年便更替一次,使皇帝都強調其統治乃天意,他人不得違天。
漢代詔書
秦始皇於前221年一統天下後,自以為功績勝過三皇五帝,於是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秦亡後,漢朝繼起,基本上承襲了秦朝的制度。而其中詔旨的寫作格式,漢代的開頭大多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詔書的形式
詔書有一定格式,比如清朝時的詔書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佈告天下,鹹使聞知」或「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敍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
詔書的流傳宣告
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着佈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
不同時代的詔書稱呼
西周時的詔書分為「誥命」和「敕命」兩種。秦漢以來,凡君主頒發稱旨,通常稱為「詔書」,內容包含皇帝的品德、政治、軍事、法律等方面的規範或政令。
詔書的種類與用途
詔書分為冊書、制書、安慰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冊封藩王、立太子承繼皇位、皇太后冊立等用冊書;大政方針、獎勵功臣、撫恤賑災等用制書;賞罰職官、新官就任時進行嘉勉、釋放罪囚等用安慰制書。皇帝要求朝臣做某事或到某地做某事的文書用發日敕。宣佈皇帝的意志或行政命令用敕旨。指駁駁斥臣子用論事敕書。任命、罷免官吏用敕牒。
詔書與誥命
誥命是冊封王公大臣或授予臣下的文書。敕命是帝王頒發的命令或指示。
聖旨寫法:古代帝王溝通政令的最高形式
壹、聖旨寫法之沿革與特點
聖旨寫法是古代帝王溝通政令的最高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其沿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詔書」,至秦朝始稱「聖旨」。聖旨寫法嚴格講究,具有以下特點:
- 格式莊重:聖旨採用特定格式,包括:
- 起首語:常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欽奉聖旨」等。
- 正文:記載皇帝的旨意或命令。
- 敕諭語:表明皇帝命令臣民遵守。
- 落款:寫明頒布年月日。
- 語言莊重:聖旨語言嚴謹典雅,多用古文辭彙和成語。
- 鈐蓋玉璽:聖旨通常鈐蓋皇帝的玉璽,以示其權威性。
貳、聖旨寫法之組成要素
表1呈現聖旨寫法的組成要素:
組成要素 | 説明 |
---|---|
起首語 | 表明詔令來源和皇帝敕諭 |
正文 | 記載皇帝的旨意或命令 |
敕諭語 | 表明皇帝命令臣民遵守 |
落款 | 寫明頒布年月日 |
玉璽 | 鈐蓋皇帝的玉璽,以示權威性 |
參、聖旨寫法之應用
聖旨寫法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 加強皇權:聖旨體現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助於加強皇權統治。
- 傳播文化:聖旨記載了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 民族文化遺產:聖旨寫法承載着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伍、聖旨寫法之研究價值
聖旨寫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歷史研究:通過聖旨可以瞭解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變遷。
- 語言學研究:聖旨語言莊重典雅,是研究古代漢語發展的重要材料。
- 文化人類學研究:聖旨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禮儀制度和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