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兩邊】佛説四十二章經:從兩邊落入中道
符號 修行 妄念 諸法
以心為本 道在其中 身隨心動 修心為要 妄念迷惑 諸法不執
清淨心性 道隨心轉 身心調和 修無所修 執著障道 歸於自心
行持無上 道法自然 沙門苦修 念無所念 生滅流轉 解脱自在
菩提大道 道不離心 磨牛之苦 行無所行 善惡分明 返璞歸真
修行在心 道隨身行 身雖行道 言無所言 身口意合 相應無礙
念念相應 道在心生 心行道法 修行精進 去除邪見 止息妄動
與道相合 道隨心意 口誦心念 檢討功夫 以身拜佛 道在當中
返觀自心 道緣心起 心靜法明 有進有退 打坐修禪 定慧不二
懺悔由心 道在超凡 心繫生死 觀機於心 打坐唸佛 身心障道
摒棄分別 道在平等 離兩邊執 審視內心 經行調心 煩惱熾熱
不落兩邊 道在中庸 不斷變化 接受情況 觀察外緣 調心方法

落入兩邊 Play

倒序版文章:

落入兩邊

按序載列自認為修改超過80%的文章,由於無法辨別實際修改%數,因此可能有少於80%的修改,敬請見諒。

  1. 活在一個充滿分化甚至是撕裂的社會氣氛之下,一個煩惱熾熱的環境的形成,是社羣的共業,作為一分子,大家都難脱與這個因果的關係,感到不少學佛多時,日常很心平氣和的朋友都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作了一些判斷和立場而觸動了情緒,我有時候也感到被負能量掩蓋,悲觀和沮喪,不斷的發短訊給較熟悉的法師請示。
  2. 檢討自己的修行,如果有這種毛病,也不要灰心,只要把心收回來,口誦、耳聽、心思惟,能念之心清清楚楚,所唸的佛號不夾雜、不間斷,歷歷分明,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達到身口意三業相應,就能與無為心、清淨心、真空心、不動心、無上菩提心相應,這樣就是心行道。
  3. 在心念初動之時,就要觀照自己起的是雜念、惡念、還是善念?禽獸不知道是非善惡,如果人不知道是非善惡,犯了過失,也不知道慚愧懺悔,就好像禽獸一般。所謂「觀機於心意初動之時。」「機」就是存於內心的念頭。
  4. 《孟子》雲:「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的差別「幾希」,其中的差別非常微細,就是在剛剛開始起心動念那一點。這念心起了善念,就是善道;起了惡念,就是惡道。造惡業、打妄想,也是這一念心的關係,所以古人云:「擒賊先擒王。」業從心生,懺悔最重要的要從心懺。
  5. 假使不瞭解這個道理,修行始終是在走遠路──認為自己是在修行、在修道,穿著袈裟產生我慢,這樣就是與道相違。「身雖行道,心道不行」,什麼是身行道?身在拜佛、打坐,口在誦經、唸佛、持咒,手提念珠唸佛號、結印……可是唸佛的時候,口唸、心不念,心在打妄想;打坐的時候,身體坐在這裡,心卻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患得患失。表面上很用功,道貌岸然,可是心始終定不下來;不但定不下來,愈用功、愈逼迫自己,反而愈起煩惱、生無明,這就是身雖行道,而心與道毫不相干,這樣修行,始終與道不相應,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所以,修行要從這念心上來用功。
  6. 假使不知道回歸本心,就會落入兩邊,不是執事就是執理。什麼是執著事?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修了了很多法門,產生了我執、法執,始終不能超凡入聖,甚至還起無明、生煩惱,迷失了本心。不論是在家、出家,都會犯這種毛病,所以,「修無修修」是最重要的──修善法,不執著善法;修六波羅蜜,不執著六波羅蜜;修戒定慧,不執著戒定慧;誦經持咒,不執著誦經持咒;建設道場,不執著建設道場……這樣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7. 所以修行要「修無修修」,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回歸本心本性,才是依心性起修。假使修行起了「有所得、有所求」的心,就變成了法執。因此修行有所得、有所成就,也不要執著,要歸於無所得,這就是般若。就如經上説:「攝心為戒」,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等惡念,也不落昏沉、不生顛倒,這才是真正的持戒。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都只是在事上修。
  8. 時時刻刻觀心返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起善念是它、起惡念也是它,十法界、四聖六凡,都是這念心產生出來的──持守五戒,就是人道;修十善,果報就在六慾天;修四禪八定,遠離惡法及不善法,果報就在色界天……即使修到無色界最高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等八萬大劫一過,還是在六道輪迴當中。所以,要進一步修出世法門──修四諦,證羅漢果;修十二因緣,證緣覺果;修六波羅蜜,成菩薩道;自覺、覺他、覺滿,就能成就佛道。
  9. 不論是修五戒、十善、四禪八定、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或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都不離開這一念心。明白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是要在這念心上去契悟、去保任。悟了這念心,時時刻刻保任這念心,常寂常照、淨化心念,最後歸於無念,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達到究竟寶所!
  10. 沒有瞭解的人,以為道是空,心就安住在空當中。假使對空不瞭解,住在空中,人就跟石頭、木頭一樣,就錯誤了。所謂「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無心不礙有心用,有心用時亦無心。」這才是道。瞭解這個道理,就與道相應。

落入兩邊:辨證法的困境與超越

前言

在哲學的領域中,「落入兩邊」是一個常見且引人深思的困境,它指思想或論證陷入二元對立的雙方,無法調和或超越。本文將探討辨證法的落入兩邊困境,並探尋超越此困境的可能途徑。

辨證法的落入兩邊困境

辨證法是一種思考方式,透過對立概念的碰撞與辯證,促使思想向前發展。然而,辨證法也可能陷入兩邊的困境,即:

  • 絕對主義:堅持一極端,排除其他可能性。
  • 相對主義:否定所有極端,陷入不可知論或虛無主義。
落入兩邊困境 特徵 後果
絕對主義 堅持一極端,否定對立面 思維僵化、缺乏彈性
相對主義 否定所有極端,認為都是相對的 迷失方向、缺乏原則

超越落入兩邊困境

要超越落入兩邊困境,需要採取以下途徑:

  1. 正反合三段論:將對立概念視為辯證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正題(提出論點)、反題(提出對立面)、合題(綜合兩者,形成新的論點)。
  2. 思辨 Dialectic:透過批判性的思維和對話,在對立概念中尋找共通點和協調點。
  3. 實踐 Praxis: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在具體情境中檢驗和修正論點,避免陷入抽象的兩邊困境。
  4. 包容性觀點:承認不同視角和經驗,並尋找可以容納多種觀點的共識性。
  5. 迴圈思考:將思想視為一個持續的迴圈,不斷檢討、批判和更新,避免陷入靜態的兩邊困境。

結論

落入兩邊困境是辨證法中一個潛在性的陷阱。然而,透過正反合三段論、思辨、實踐、包容性和迴圈思考等途徑,我們可以超越此困境,實現更全面、更具意義和敏變的思考方式。

延伸閲讀…

佛説四十二章經──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修行在心】

不落兩邊與忍辱波羅密 – 晴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