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藏語:ལོ་ཐོ་,威利轉寫:lo-tho),藏族傳統曆法,屬陰陽合曆,是藏族物候曆、印度時輪曆和漢族曆法混合體。
藏曆中五行、七曜元素為藏族自7世紀起漢族曆法中引入,而11世紀印度引進時輪曆後,藏曆以時輪曆主體,漢族曆法輔助,18世紀漢地引入時憲曆於推算日食和月食。
藏曆紀年60年週期,稱「繞迥」,於干支紀年「甲子」,藏曆五行、陰陽表示天干,十二生肖表示地支,如藏曆陽木馬年於干支紀年甲午年。
藏曆紀月法序數命名「霍爾月」,四季各分孟、仲、季十二分法以外,有源自印度「望宿月」。
日期安排上,藏曆而朔,即月十五日,而新月是初一。
藏曆紀日法,太陽日外,有「太陰日」算法,通過太陽日太陰日日序配合產生「重日」和「缺日」,由此形成月和月,月30天,月29天。
藏曆通過增加一個月閏月來調節朔望月回歸年,方法時輪歷規則每65年一個閏周,置24個閏月;同時藏曆遵循漢族曆法中「無中氣月置閏」原則。
1951年,西藏開始使用公曆,藏曆主要於指導農牧生產和慶祝傳統節日[1]。
10世紀,佛教西藏弘傳,歷算學得以發展[11]。
藏曆包含藏族本民族傳統成分中,物候曆有特色。
物候曆是指藏族先民通過對日月星辰和動植物物候變化,總結出來歷。
而且於各地環境,生活當地先民關注物候對象有,如地處喜馬拉雅山東南腳下珞門氣候温暖濕潤,人們善於觀察禽鳥去來和植物生長;青藏高原北部牧區羌塘,牧民們善於通過觀察星光和雲團變化預測近期天氣;半牧區崗卓,人們善於觀察山巒江湖變化;阿里地區苯象,人們善於觀察日月運行;昌都登巴,人們善於觀察水文。
藏族先民對上述物候原始觀測千百年積累,進一步歸納規律性詞句,寫入曆書之中[2]:13-14。
阿里地區象雄文明,敦巴辛饒及其弟子工澤垂傑、工澤垂布瓊創造虎豹鵬龍圖案、象雄語星宿名稱西藏天文歷算中流傳[3]。
相傳,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期,藏族先民有「觀象授時」習慣,通過對物候觀測,確定各地農耕牧作時機。
到公元前100年左右,山南地區誕生了《紡織老人月算》[a],太陽運行軌跡創造了推算年月日方法。
《雍仲本教源流大全》中收錄有一種名為「象雄人口算」曆法,其中出現了夏至和冬至兩個節氣,並一年共365天分若干階段[5]:50[6]。
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左右,青藏高原上出現了12位智慧苯教徒,其中有專門事「卜卦佔算」算者[7]。
吐蕃時期,西藏與中原、西域、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地文化交流增多,周邊地區歷算學知識傳入西藏[8]。
五行、五曜、八卦、九宮、七曜、十二生肖、二十八星宿概念傳入吐蕃,並融入到藏族傳統物候曆中[6]。
據《琉璃》所傳,早在囊日論贊時期已有漢地歷算知識傳入吐蕃[9]。
當時吐蕃沒有文宇,這些知識沒有得到傳播[10]。
公元641年,唐朝與吐蕃聯姻,文成公主入藏,為吐蕃帶來了多部天文星算書籍[11],藏文史書《漢藏史集》記載有占卜歷算書籍六十種,《瑪尼寶訓》記載有五行圖經八十部,《賢者喜宴》記載有占筮歷算法八十部[9]。
其後,松贊乾布選派了益西格瓦、卓尼頓瓦人到漢地學習天文歷算知識。
赤松德贊時期,寂護大師、蓮花生大師地術傳入吐蕃,同時藏族天文歷算開始藏醫學結合,藏醫大師玉妥雲丹貢布於公元763年林芝建立藏醫學校,傳授醫學知識同時教授天文歷算知識[3]。
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包括歷算學內西藏文化進入發展滯緩階段。
農曆朔日月首初一,望日可能十五日或十六日,藏曆望日十五日,因此初一可能是朔日或朔日第二天[2]:38-40。
印度時輪歷源自《時輪經》第一品《外時輪品》,屬於天文歷算範疇[5]:46。
1027年,《時輪經》傳譯進入西藏,時輪歷開始流傳,並成為西藏曆法體系主要組成部分[11]。
時輪曆傳入藏地後,受藏族地區行政上長期分裂以及寺院獨立性影響,各地所用藏曆並非完全相同,形成了諸多派別。
公元13世紀15世紀上半葉,薩迦派佔優勢,代表人物有薩迦三祖扎巴堅贊、五祖八思巴。
其後直到今日,是浦派(ཕུག་ལུགས་,phug lugs)佔優勢。
該派藏曆典籍《白蓮親教》(1447年)作者浦巴·倫珠嘉措(德語:Phugpa Lhündrub Gyatsho)(ཕུག་པ་ལྷུན་གྲུབ་རྒྱ་མཚོ,phug pa lhun grub rgya mtsho)而得名,第司桑傑嘉措的曆算著作《琉璃》(1687年)界,分為浦派和新浦派。
浦派藏地官方曆書採,但完全取代其他派別,如在噶舉派地區流行楚爾派(མཚུར་ལུགས་,mtshur lugs),該派得名於楚布寺。
浦派中有一個支派,名甘丹新算派,松巴·益西班覺所著《甘丹新算》(དགེ་ལྡན་རྩིས་གསར་མ་བུ་,dge ldan rtsis gsar ma bu)而得名。
浦派、楚爾派和甘丹新算派屬於體系派。
[2]:21-22,238[13]:3,9,10
引入時輪歷和繞迥之前,藏族曆法有紀元,紀年採用易懂、12年一循環生肖紀年[2]:29,33。
例如《吐蕃大事紀年》所記650年763年百餘年間大事,只用十二生肖紀年[18]。
出土民間購買契約文書顯示,9世紀時吐蕃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採用生肖紀年法。
生肖紀年基礎上添加陰陽五行相配60年一循環紀年法,只在兩處藏漢雙語(英語:Bilingual inscription)文獻中出現,其一即拉薩唐蕃會盟碑。
這種做法可能是雙語文本中,為追求兩種文字內容「」而臨時性地模仿漢地干支[19]。
藏族史書追述繞迥紀元(1027年)之前歷史時,使用火空海紀元。
火(མེ་,me)、空(མཁའ་,mkha’)、海(རྒྱ་མཚོ་,rgya mtsho)藏語中數字3、0、4,藏語使用書寫數字時寫低位寫高位,因此「火空海」指是數字403。
該紀年法公元624年元年,1026年總計四百零三年,故而得名。
藏地信史時期基本火空海元年後,故這種紀年法足夠使用[12]:127,277[20]。
延伸閱讀…
如喇欽·貢巴饒賽生於公元952年,即記為火空海紀元329年[21]。
釋迦紀元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或年零年紀元方法,歷史上藏文文獻於受宗教影響常使用這種方法紀年,但紀年有諸多,如薩迦派認為佛滅於公元前2134年,浦派認為佛誕於公元前961年,有著作漢文史書算法認為佛誕於公元前1027年,有認為佛滅於公元前554年[2]:27。
蒙古曆受到藏曆應影響,如《蒙古源流》記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出生於「前戊子紀年以來,歷二千七百五十年,歲次丁丑」,這裡「戊子紀年」薩迦派算法,從公元前2134年(丁亥年)佛祖圓寂後次年(公元前2133年,戊子年)開始計算[17][22]。
夏迦紀元(ཤྰཀའི་འདས་ལོ,sh’aka’i ‘das lo)公元78年元年,即南亞、東南亞塞迦紀年。
夏迦紀元藏地主要於「甜頭算」(ཀར་མྱང་གི་རྩིས་,kar myang gi rtsis),一種尼泊爾傳來卜算法[12]:276。
藏曆屬陽合曆,月相變化週期置月,每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1]。
藏曆常用紀月方式是漢地經蒙古傳入霍爾月(ཧོར་ཟླ,蒙古月),每月月圓(望)為十五日,寅月正月,各月序數稱呼「一月」(ཟླ་བ་དང་པོ་ 或 ཟླ ༡)、「二月」(ཟླ་བ་གཉིས་པ་ 或 ཟླ ༢)[2]:38。
源自古代印度時輪歷系統紀月法是二十七宿名字作為月份名稱,既以月時,「望」時,處二十七宿哪一宿或其附近而命名,因此稱為「望宿月」。
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星建,標月名,古今,諸部無訛」説「望宿月」紀月法。
望宿月以望日開始,每個月相於農曆十六日到下一個月十五日。
望宿月角宿月、氐宿月、心宿月、箕宿月、牛宿月、室宿月、婁宿月、昴宿月、觜宿月、鬼宿月、星宿月、翼宿月十二個月名循環使用[17]。
吐蕃時期,藏族先民開始使用生肖紀月。
時輪歷望宿月月引入後,藏曆月份雖使用生肖命名,但月序改為以角宿月,龍月開始;霍爾月引入後,月序改為虎月開始,但傳統的曆法推算並改變,因此傳統曆書往往霍爾月三月開始[11]。
於朔望月是29.5天,並非整數,因此藏曆其他陰陽合曆及陰曆一,區分大小月,月30天,月29天。
農曆月缺三十日,藏曆通過「重日」和「缺日」來調節每月天數[1]。
儘管藏曆霍爾月閏月計算和大小月確定保持了時輪歷算法,但每個月是漢族曆法做法月圓望日放在月中,而非時輪歷原本以望日月末後一天。
農曆朔日月首初一,望日可能十五日或十六日,藏曆望日十五日,因此初一可能是朔日或朔日第二天[2]:38-40。
延伸閱讀…
「重日」(ཞག་ལྷག་,zhag chad)和「缺日」(ཞག་ཆད་,zhag lhag)概念源自時輪歷。
一個月中重日和缺日多少或者有無直接決定了該月三十天月是二十九天月。
一個月中缺日可能存在一個、兩個或者沒有,而重日數量會多於缺日。
既沒有重日沒有缺日月份稱為「吉祥月」[2]:44。
重日和缺日是以太陽日和太陰日關係來定。
太陽日一晝夜,時間。
太陰日(英語:Tithi)是朔望月1/30,指月亮運行一週弧度1/30所需時間。
每一個日,月亮軌道上運行弧度。
每一個日開始/結束時月相是,新月瞬間第1個太陰日開始時,月瞬間第15個太陰日結束時。
於月球軌道橢圓形,運行速度勻,導致每個日實際一,最短約0.9個太陽日(21.6時),最長約1.066個太陽日(25.6時),加上太陰日起止時刻可能落一晝夜間任何時刻,所以可能出現下面兩種情況:一個太陽日之中沒有任何太陰日開始/結束(某個日於24時,開始於某個太陽結束時,結束於第三個太陽開始時),一個太陽日序;或一個太陽日之中有兩次日開始/結束(某個日於24時,開始於某個太陽開始時,結束於同一個太陽結束時),缺一個太陽日序。
太陰日是一個朔望月30天,。
[2]:24-26,44-45[23]。
印度古代一個朔望月分為兩段,望到朔稱「黑分」,朔到望稱「白分」,一日十五日紀日。
印度時輪歷以黑分居前,月圓後第一日月首,即《大唐西域記》中説「黑前白後,合為一月」,而藏曆則改分作一個月前半段[2]:39-40。
序數紀日外,藏曆時輪歷有用「喜」(དགའ་,dga’)、「善」(བཟང་,bzang,或譯為「賢」)、「勝」(རྒྱལ་,rgyal)、「空」(སྟོང་,stong)和「滿」(རྫོགས་,rdzogs)五字輪流紀日方法,白分、黑分各自經歷三輪。
因此,藏曆某月第24天例,可記黑分第九天或黑分第二個「空」日。
[2]:47-48
藏族歷史上使用過以十二生肖紀日方法。
單數月第一天虎日,雙數月第一天猴日,兩個月循環一次。
如蒙文《俺答汗傳》中記載,「火吉祥母兔年庫胡列兒月(十二月)三十日牛日聖俺答汗生於博坦哈屯」,採用藏曆生肖紀日,雙數月三十日即為牛日。
藏曆生肖紀日漢族干支紀日看似相近,實際上大不相同。
藏曆生肖紀日記是太陰日,太陽日對應時會或或缺,有可能。
漢族干支紀日中,五個寅日之間相隔60個晝夜(太陽日);藏曆生肖紀日中,五個虎日之間相隔兩個朔望月(60個太陰日),不管這兩個月有幾天。
[2]:48-49[22]
藏族使用全球通星期制度,每七天一星期(གཟའ,gza’)。
七曜是火、水、木、金、土五星和日、月合稱,七曜紀日辦法可能是古代迦勒底人創造,可能是源自於兩河流域美索達米亞平原,閃族中傳播,後猶太人和波斯人接受,傳入中國、印度地。
七曜紀日做法是每天日、月、火、水、木、金、土名稱順序命名,各曜名稱七天一個週期循環使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