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蠡溝穴,別名交儀,為足厥陰肝經的絡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面的中央,當足內踝尖上五寸。此穴分佈隱神經的分支和大隱靜脈,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攝血的功效。


主治病症:
- 肝病、脅痛
- 少腹痛、疝痛
- 風疹、陰挺
- 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 遺尿、小便不利
- 睪丸腫痛、陽強
- 數噫、嗌中有熱
- 腰痛、背拘急不可俯仰
- 足脛酸寒
- 濕疹、陰癢
- 睪丸炎、子宮內膜炎
- 性功能亢進
配穴:
睪丸炎:曲泉、蠡溝、太衝
定位取穴:
- 正坐或仰卧,定位足內踝尖上五寸。
- 沿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取穴於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操作手法:
- 沿皮刺入0.5~1寸。
- 艾炷灸1~3壯。
- 艾條温灸3~5分鐘。
解剖:
- 肌肉:趾長屈肌、脛骨後肌
- 神經:隱神經前支
- 血管:大隱靜脈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針刺或艾灸時,手法不宜過重。
- 若出現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操作。
蠡溝穴:健脾益氣,調理婦科,緩解疼痛的要穴
蠡溝穴,顧名思義,位於腹股溝區域,是人體的重要穴位之一。它屬於足厥陰肝經,具有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等多種功效,在中醫臨牀中廣泛應用。
穴位定位
蠡溝穴位於小腹正中線上,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緣外側1.5寸凹陷中。尋找時,可仰卧屈膝,於恥骨聯合上緣外側1.5寸處按壓,即可找到穴位。
主要功效
蠡溝穴擁有以下主要功效:
功效 | 適應症 |
---|---|
健脾益氣 | 脾虛、腹瀉、少氣懶言 |
疏肝理氣 | 肝氣鬱結、胸悶脅痛、乳房脹痛 |
調經止痛 |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 |
緩解疼痛 | 腹痛、下腹脹痛、疝氣 |
通利小便 | 小便不利、頻尿 |
針灸方法
在針灸治療中,蠡溝穴一般採用平刺或斜刺手法,針深0.5-1寸。留針15-20分鐘,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酌情增減。
按摩方法
蠡溝穴也可以通過按摩來促進其功效。按摩時,可用拇指或食指按壓穴位,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按,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可按摩2-3次。
注意事項
按摩蠡溝穴時,以下人羣應謹慎:
- 孕婦
-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 局部皮膚有傷口或感染者
其他相關穴位
與蠡溝穴相關的穴位還有:
-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
- 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
- 中極穴:位於臍下4寸
這些穴位具有相似的功效,可配合蠡溝穴一起使用,以增強療效。
總結
蠡溝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等多種功效。通過針灸或按摩蠡溝穴,可以有效緩解各種不適症狀,促進身體健康。
延伸閲讀…
蠡溝穴
蠡溝穴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