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就像孩子般回家般,享受家的味道]
「冬瓜與胖子」隱於民居,打開紅色鐵門就猶如走進童年記憶中的家,以家常料理擄獲食客的心,待客如同與朋友話家常般温馨熱絡,讓顧客體驗難得的台菜新體驗。
以先生綽號「冬瓜」和體型「胖子」為名的「冬瓜與胖子」,開設的契機來自於冬瓜成長過程中對「家」的嚮往,在遍尋兒時記憶中的家常味道無果後,索性親自動手烹飪,愛吃也愛上料理。
店內裝潢揉合新舊元素,保留了老屋的磨石子地板、花磚和建築架構,宛若來到朋友的老家作客,格外温馨;老闆喜愛港劇,店裡播放著粵語老歌,擺放著懷舊的傢俱和公仔,增添了復古氛圍。


「冬瓜與胖子」採預約制,依人數提供不同的菜色組合和價格,顧客需提前告知人數和飲食喜好,以便老闆娘備料,食材皆採自老闆親自早晚採買的農產品。招牌菜品有豆乾炒肉絲、豬肉料理、煎魚和古早味麥茶,配上季節不同的葉菜類,以及一大碗熱湯。
秉持新鮮、健康的原則,料理使用簡單的調味,米酒、油、鹽、醬、醋、薑、蒜等基底,每一口都引發食慾,讓人忍不住多吃幾碗飯。
老闆和老闆娘輪流上菜,關心菜色和口味是否合適,餐間的歡聲笑語也為用餐增添了樂趣,彷彿在朋友家自在用餐,親切的家常感令人懷念。如果你很久沒有回家吃飯,「冬瓜與胖子」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歡迎你回家。
[簡約時尚的家常麵食,享受舒適空間]
「裹麵」位於鬧區周邊,招牌低調,簡約的小店面坐落在住宅區,以湯拌麵和小菜為主,將老屋裝潢得簡約舒適,受到在地居民歡迎。
夫婦檔Allen和Moss共同經營「裹麵」,Allen具備豐富餐飲經驗,負責料理,Moss擅長空間設計,負責營運。他們以自己喜愛的台式麵食料理為出發點,注入新穎的設計。
身為空間設計師的Moss保留了老屋的磨石子地板,牆面採用大面積白色,形成對比效果,桌子和櫃枱採用無裝飾混凝土材質,搭配極簡燈飾,傳統老宅煥然一新。兩人喜愛收集古董,從世界各地蒐羅具有時間痕跡的歐洲老物件,為「裹麵」增添了優雅的氛圍。
每天限量的川燙小菜,搭配「裹麵」特製醬料,深受顧客喜愛
夫妻倆都是麪食愛好者,於是決定開一家“湯拌麪”餐館,套餐內容同時滿足乾麪和湯麪愛好者的不同喜好,打破傳統形式,採用頂級的安格斯嫩肩牛和炙燒松阪豬肉搭配,成為他們的招牌主菜。手工製作的麪條Q彈有嚼勁,搭配每天熬製的高湯、肉燥拌醬、辣油、葱花和溏心蛋,每一口都刺激味蕾;湯底有麻辣和清燉兩種口味,以大骨、水果、菜葉、香料等食材每天高温高壓燉煮而成;小菜包括嘴邊肉、牛腱、豬耳朵、米血等,每天用高壓鍋悶煮,軟嫩入味。「裹麵」雖然外表時尚,但每一道菜都經過精心的烹製,紮紮實實地煮出一碗台灣的家常麪食。
為了保持食材的新鮮和避免浪費,每種菜品都限量供應,最受歡迎的安格斯嫩肩牛搭配麻辣湯、嘴邊肉等,有時候在中午時段就會售罄。
[第三代傳承的精緻台菜,傳承家的味道]
「曾記 TSENG’s」坐落在街屋中,由第二代曾父曾母掌廚,第三代女兒楚芳協助經營。以台式家常熱炒為主,現場也有台灣精釀啤酒和在地藝術創作商品,餐館運用插畫標示用餐須知和菜單,空間整潔明亮,張貼的海報和標語宣揚著經營者的理念。
自稱不會做菜的楚芳,其實是一位熱愛故鄉的「大港兒女」。大學曾短暫出國留學,取得音樂和藝術管理的研究生學位,原本已申請到國外深造的機會,卻突然感受到對台灣的思念,「過去在台灣沒有察覺的感受,當離開台灣久了,才瞬間驚覺發現家鄉對你而言有多大的意義,對你有何特殊的存在。」於是毅然決定飛回故鄉高雄。
第一代創業者是阿公阿嬤在內惟市場附近的熱炒店,曾父受家族影響學會了廚藝,多年來旅居國外經商退休後,希望有個事做,於是全家人合力開了這間熱炒店。「開熱炒店的初衷也很簡單,只是想要找一間父母也能輕鬆吃台菜的店。」家人外出用餐時,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台菜餐廳,市面上大多是喧鬧的熱炒店或是需要多人才能吃的桌菜飯店,因此以小份為主的精緻熱炒概念就這樣成形,「就是我們家平常在吃的家常台菜料理!」
裡上往來的歷史與影響
引言
「裡上往來」一詞在台灣歷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力跨越了數個世紀。此詞彙指稱一種非正式的貿易形式,將內陸山區的商品運往沿海平原,並將沿海商品運輸至內陸。
起源
「裡上往來」起源於清代中期,當時台灣的經濟中心集中在淡水河下游沿海地區。內陸山區的原住民與平埔族人仰賴沿海平原的商品,例如鹽、布料和鐵器,而沿海地區則需要內陸生產的農產品、木材和鹿皮。
發展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裡上往來」逐漸成為一種制度化的貿易形式。商人們在內陸山區和沿海平原建立貿易據點,並形成固定的貿易路線。這些據點成為重要的經濟中心,促進了內陸與沿海之間的文化交流。
影響
「裡上往來」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影響 | 描述 |
---|---|
經濟發展 | 促進了內陸和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擴大了貿易網絡。 |
文化交流 | 促進了內陸與沿海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地理上的隔閡。 |
政治整合 | 「裡上往來」加強了台灣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繫,促進了政治整合。 |
原住民政策 | 清政府利用「裡上往來」作為原住民政策的一部分,以控制內陸山區。 |
19世紀以降的「裡上往來」
隨著台灣近代化的進程,「裡上往來」逐漸沒落。鐵路和公路的興建讓商品運輸變得更加便捷和有效率。然而,在某些偏遠山區,「裡上往來」仍以一種非正式的貿易方式存在著。
延伸閲讀…
禮尚往來-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裡上往來- Jelajah
結論
「裡上往來」是台灣歷史上的一項重要貿易形式。其起源於對商品的需要,發展成一種制度化的貿易方式。對台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經濟、文化、政治和原住民政策上的影響。儘管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而逐漸沒落,但其在台灣歷史上的地位仍然值得探索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