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的智慧解析
「諸惡莫作」並非單指道德層面的避惡,更廣泛地涵蓋了阻礙人生安穩的任何因素,如惡習、自私、不良應對等。佛陀教導,斷除已生惡行,阻止惡行伺機興作,方能減少人生阻礙。


「眾善奉行」也不是僅限於對他人的慈善舉措,而是包含任何促進人生正向發展的行為。關心身邊人,樂於助人,廣結善緣,修習佛法,精進自省,都能為人生帶來裨益。佛陀教導,培養善念善行,乃至使善念善行不斷增長,才能提升人生品質。
不同於傳統教派將佛教定義為僅僅提倡行善避惡、清淨心靈,本文從因果緣起的角度剖析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的內涵,認為避免人生障礙並非單純依靠道德修養,而需明辨各種阻礙因素,精勤培善。同時,增進人生福祉也不僅限於修善積德,更關乎積極修為,涵養正念正行。
關鍵因素 | 「諸惡莫作」 | 「眾善奉行」 |
---|---|---|
內涵 | 避免人生障礙 | 促進人生安穩 |
影響 | 道德層面 | 多種因素 |
佛陀教導 | 斷惡防惡 | 培善增善 |
傳統定義 | 行善避惡、清淨心念 | |
本文定義 | 避免障礙、精勤培善 | 提升品質、積極修習 |
諸惡莫作:淨化身心,遠離煩惱
諸惡莫作,是古訓教示的至理名言,意為停止所有一切不道德、不慈悲的惡行。遵循此訓示,可以淨化身心,遠離煩惱,過上平和安穩的生活。
諸惡莫作的益處
諸惡莫作的益處 vielfältig:
益處 | 説明 |
---|---|
內心清淨 | 停止惡行可以淨化人的 conscience,使之光明安詳。 |
煩惱遠離 | 作惡會帶來後悔和責備,諸惡莫作則可以遠離這些負面情緒。 |
身心健康 | 行善積德可以提升 morale,促進身心健康。 |
良性循環 | 從事善行可以影響周遭的人,帶來良性互動和氛圍。 |
社會和諧 | 諸惡莫作有助於建立一個和諧友善的社會環境。 |
諸惡的種類
佛教典籍中將人為的惡行歸納為 十惡:
種類 | 説明 |
---|---|
身惡 | 殺生、偷盜、邪淫 |
口惡 | 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
意惡 | 貪慾、瞋恚、愚痴 |
對治諸惡的方法
對治諸惡的方法有許多,以下列舉三項:
- 修習正行: 主動從事善行,例如佈施、持戒、禪修,可以淨化身心,消融惡念。
- 培養善念: 時時保持善念,例如悲憫、慈愛、感恩,可以抑制惡唸的產生。
- 善友相隨: 與品行良好、積極向上的人結交,可以相互勉勵,遠離惡行。
總結
諸惡莫作是淨化身心,遠離煩惱的根本之道。透過停止惡行,從事善業, Cultivating 善念,善友相隨等方法,我們可以淨化我們的思緒和行為,過上充滿平和與快樂的生活。
延伸閲讀…
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佛學大辭典/諸惡莫作 – 維基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