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豊,古禮之祭器與象形漢字
豊,作為行禮之器,在過去的儀式場閤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古字「禮」後加示旁,用以區別與豐相近的字形。從豆的象形字構,反映了古人於盛大祭典中使用鼓樂與玉飾品作為禮儀的一部分。


部件 | 倉頡碼 | 四角號碼 | 筆畫 |
---|---|---|---|
⿱曲豆 | 廿田一口廿 | 55108 | 13 |
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示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從金文字形中,可見「禮」字原來的部件「壴」分裂為兩半,底部化作豆形,後續的篆體字形承襲此特徵。因此,《説文解字》將其視為象形漢字,源自豆器的形狀。
值得注意的是,豊與豐為兩個有別的字,不應混淆。儘管字形相似,漢隸時期曾有混用的情況,後世亦常見豊作為豐的異體字。
豊拼音
豊拼音是一個基於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系統。它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署在1928年制定。
特點
豊拼音的主要特點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