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賓頭盧尊者:福田第一,應末世供
[賓頭盧尊者或賓度羅·頗羅墮闍尊者(梵文轉寫:Piṇḍola Bhāradvāja,英語:The Venerable Pindola Bharadvaja),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六大阿羅漢(漢地另有十八羅漢之説)弟子之一,在漢傳佛教中被稱為「坐鹿羅漢」,號稱「獅子吼第一」、「福田第一」。佛經《付法藏因緣經》記載「尊者眉髮秀白,身體相貌好,如辟支佛」。
賓頭盧尊者全名賓度羅·頗羅墮闍,其中賓頭盧和賓度羅為同名異譯,義為「不動利根」;頗羅墮闍為印度婆羅門十八種姓之一,亦譯為突羅闍[1]、頗羅墮[1]、跋囉惰闍[1]、跋羅墮闍[1]、婆羅豆婆遮等。
賓頭盧尊者本是優填王的大臣,優填王見他做事勤奮,便鼓勵他從佛出家。賓頭盧出家証了阿羅漢果後,還國為優填王説法。王非常敬重他,早晚必往問訊。


世尊知道後即呵責他:「比丘怎可以為了一個外道的缽而胡亂顯神通。」於是罰他盡形壽不準住在閻浮提,尊者惟有跑去西牛賀洲長住。
賓頭盧尊者奉釋迦佛之命常住世間應末世供,給眾生種福,所以他是福田第一。一般而言,寺院齋堂內的西單第一行第一個座位,本是首座和尚的,但是卻空著無人就坐。惟是枱面上仍然整齊的擺放著碗筷,早上則有粥、麵或饅頭,午飯時則有飯、齋菜及湯等,若有嚫錢或其他施物,這裡也會奉上一份。這是因為賓頭盧尊者奉佛命留於人間應末世眾生之供,所以這個首座位是預留給尊者的。任何人都是從第二個座位開始就坐。若我們供千僧齋,賓頭盧尊者一定現身如普通比丘般來應供的。
尊者四次都來了。這個長者聽了後,生大慚愧心,就立了一個規定,供齋時要是無遮大會。為什麼叫無遮?不能遮止任何一個人,這是大平等的心。如果有分別心,可能就與聖人當面錯過。這些聖人往往就看有沒有分別心。賓頭盧頗羅墮應末世之供,對眾生確實是很重要的,因為能供到一個阿羅漢,種的福田就很大。但這裡不要看走眼了,不要看人打卦,一定要有平等心。
後來閻浮提的四眾弟子很想念尊者,向世尊求情,世尊恩許他回來,但是不許他入涅槃,要他常住世間,護持正法,並應末世眾生的供養,為人天福田。他亦發願無論何處有人請他應供,他必定前往受供。所以賓頭盧尊者是「福田第一」。
「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於此處食」。
賓頭盧尊者住在南天竺的摩犁山,在迎請時,要朝那個地方頂禮,至心稱名。
據説有一位長者深信賓頭盧尊者會應供,就設了一個供僧的大會,並布花驗之。結果搞了三次,花都枯萎了。賓頭盧尊者是不是就沒有來呢?到第四次供僧齋時,這位長者還是非常至誠懇切。他看到有一位穿著很破舊衣服的年老比丘坐在上首,就問道:「我以前也設了三次僧齋,不知道賓頭盧尊者來沒來?」老比丘説:「都來了,進不來,在門口被門衞擋住了。」實際上説話的就是賓頭盧尊者。他説:「我第一次來時,被擋住了。我覺得這裡有長者請了我,必須得進去,就想強行進來,結果那個門衞用棍子打我,我頭的左邊都被他打破了,正在生瘡。第二次設齋,我又來了,又被門衞打,右邊又被打傷了。第三次又來,額頭前面被打傷了。這第四次才勉強進來了。」
後來這個座位立給布袋和尚,那是唐五代以後的事情。唐五代為什麼立布袋和尚?是由於他有一次上齋堂,直接就坐在方丈和尚的位子上,那太不懂規矩吧?僧值師就叫他下來,他就不下來。僧值師就抓著他的耳朵,要拽他下來。僧值師拽著他的耳朵走了很遠,以為已經將他給拽下來了,誰知回頭一看,他還坐在那裡,你走多遠,這個耳朵就有多長。正在這時,方丈和尚來了,一看就知道這是一位聖人,於是趕緊道歉,請布袋和尚坐在上面,方丈和尚在對面另設了一個座位來用齋了。從這個公案開始,齋堂的這個位置就立給了布袋和尚,原來是立賓頭盧尊者的。
道安大師由於經常參加翻譯經典,尤其是註解經典,就唯恐自己註解的法義不合佛理,曾經發過一個誓言:如果我所註解的經義跟佛理沒有多少差別,就願見瑞相來證明。當天道安大師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梵僧,頭髮全白了,眉毛很長,對他説:「君之所注,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這就是賓頭盧尊者的示現。
佛特別説了一部《請賓頭盧經》,就是講請賓頭盧尊者的儀軌,比如要在靜處燒香、禮拜等。
有經驗的人會有一個勘驗他來沒來的方法,就是在座位下面鋪一些鮮花,如果賓頭盧尊者來坐的位子,下面的花是不會枯萎的。
這第四次才勉強進來了。」這就是説,
那麼高的剎杆,如果沒有神通是取不到的。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當時在山裡修行,正在補衣服,天眼遙見這回事。他就把補衣服的事暫時放下,將針插在山垛上,乘神通過來了。
有一位大富翁,他知道供千僧齋定有羅漢來應供,為了求福,他在家內設三天的千僧齋供,希望賓頭盧尊者能光臨應供。這位尊者,「賓頭盧」是他的名,意思是「不動」;「頗羅墮」是他的姓,意思是「利根」。他在僧團當中是「受應末法供,福田第一」。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怎麼受末法供呢?《奈耶律》有一個公案,説有一位樹提長者,家裡鉅富,他做了一個旃檀缽(旃檀是一種香木,類似於沉水香,非常昂貴)。實際上這個缽是不如法的,比丘都是用鐵缽和瓦缽,是不能用木頭、金銀缽的。樹提長者叫人將這個缽置於剎杆頂上,向大眾説:「誰有神通力,能取得這個缽,就給誰。」一般來説,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全名賓度羅·頗羅墮闍,其中賓頭盧和賓度羅為同名異譯,義為「不動利根」;頗羅墮闍為印度婆羅門十八種姓之一,亦譯為突羅闍[1]、頗羅墮[1]、跋囉惰闍[1]、跋羅墮闍[1]、婆羅豆婆遮等。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毗藍婆竭尼國之神通第一
引言
在佛教眾多羅漢之中,「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尊稱為「神通第一」。他是毗藍婆竭尼國王舍城人,早年出家後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廣大而聞名。
生平
出生與求道: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原名「迦羅鳩多羅」,出生於毗藍婆竭尼國的豪門貴族。自幼天資聰穎,學業優秀。他見識到人生無常後,毅然決然出家尋求解脱之道。
追隨佛陀:
迦羅鳩多羅出家後,遍訪名師,最終追隨佛陀。他在佛陀的教導下,精勤修持,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賜予他法號「賓頭盧頗羅墮」,意為「神通廣大」。
神通廣大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以神通廣大著稱。他曾展現過許多神異的事蹟,如:
神通事蹟 | 描述 |
---|---|
隔牆觀察 | 能隔著牆壁,觀察到室內的情形 |
分身化形 | 可以分身化成多個形象,同時出現於不同的地方 |
神變飛行 | 能變化身形的輕重,自在翱翔於虛空 |
穿牆入地 | 可以自由穿梭於牆壁和地面,不受物理障礙所限 |
知過去未 | 具備預知過去未來的能力,瞭解眾生的生前死後 |
弘法度生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雖有神通,但不恃神力招引信徒。他堅持行腳弘法,將佛法傳授給世人。他善於觀察眾生根機,對症下藥,令無數人開啟智慧,離苦得樂。
結論
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是佛教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他以神通廣大聞名,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行腳弘法、度化眾生的聖者。他的事蹟為後世修行者樹立了榜樣,激勵著世人精進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