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國語·吳語》:”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於大難。”《荀子·臣道》:”故正義之臣設,則朝廷不頗;諫爭輔拂之人信,則君過不遠。” 章炳麟 《秦政記》:”武帝以降,國之輔拂,不任二府,而外戚竊其柄。” 《史記·管蔡世家》:”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賴同母之弟成叔、冄季之屬十人為輔拂,是以諸侯卒宗周。”] 輔臣,是中國歷史上君主身邊的重要官職,負責輔佐君王,匡正其失,幫助其治理國家。
從秦漢開始,輔臣制度逐漸完善。秦代設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公,輔佐皇帝治理國家。漢代沿用秦制,並設置中書省和門下省,負責審核奏章和監督百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輔臣制度發生了變化。魏國設置尚書省,取代中書省和門下省,成為最高的行政機關。南北朝時期,輔臣職權進一步擴大,不僅負責行政事務,還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隋唐時期,輔臣制度再次發生重大變革。隋文帝廢除尚書省,設置三省六部,負責管理國政。唐代沿用隋制,並加強了對輔臣的監察。
宋元時期,輔臣制度進一步發展。宋代設參知政事,協助宰相處理政務。元代設中書省,負責管理國政。明代沿用宋元制度,並設置內閣,作為最高行政機關。
清代,輔臣制度發生了最後一次重大變革。清世祖廢除內閣,設軍機處,作為決策機關。輔臣職權進一步削弱,成為皇帝的諮詢機構。
輔臣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君王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它經歷了不同的時期,並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發生了變化,成為中國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朝代 | 主要輔臣職務 | 職能 |
---|---|---|
漢 | 尚書令 | 協助丞相處理日常政務 |
唐 | 中書令、門下侍郎 | 起草詔令、審核奏章 |
宋 | 參知政事 | 協助宰相制訂政策、決策 |
明 | 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 | 管理吏治、財政、禮儀、軍務、刑罰 |
清 | 軍機大臣 | 參與軍政機要事務決策 |
輔弼功深:不可或缺的幕僚功勞
「輔弼功深」一詞,形容輔佐君主或長官,立下顯著功勞而受到推崇。在歷史上,許多名臣名將都曾扮演輔弼之職,為國家社稷做出卓越貢獻。
輔弼功深的典故
「輔弼」一詞源自《尚書·呂刑》:「乃有大過,輔弼在下,越在上手。」意指輔佐君主或長官,使其得以順利施政。後世將此功勞稱為「輔弼功深」。
歷史上的輔弼功臣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輔弼功臣留下傳奇事蹟。以下列出幾位著名的例子:
輔弼功臣 | 所輔佐君主 | 功勞 |
---|---|---|
周公旦 | 周成王 | 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制禮作樂,奠定周朝基業 |
諸葛亮 | 劉備 | 輔佐劉備創立蜀漢,鞠躬盡瘁,死後仍被敬奉為「忠臣」 |
房玄齡 | 唐太宗 | 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以「諫靜」聞名 |
狄仁傑 | 武則天 | 輔佐武則天平定多起叛亂,以斷案如神著稱 |
張居正 | 萬曆皇帝 | 輔佐萬曆皇帝推行改革,但因樹敵太多而遭清算 |
輔弼功深的特質
輔弼功深之人通常具備以下特質:
- 忠誠可靠:對君主或長官忠心耿耿,不辭勞苦。
- 才華出眾:具備治國安邦的才能,能為君主提供謀略與建議。
- 德行高尚:品格端正,不謀私利,以身作則。
- 臨危不懼:危急時刻臨危不亂,能協助君主化解危機。
- 謙虛內斂:不爭功諉過,甘於在幕後付出。
輔弼功深的影響
輔弼功深之人對國家社稷的影響至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