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講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地震反應分析 |Earthquake |Analysis |【道家分析地震】

近年來,傳統文化復興,道家哲學研究煥發新機,受到海內外學者關注,這於緩解現代社會精神危機和人關係,以及當今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道家是中國古代思想學派,是當今古代哲學研究主流之一。

道家哲學體系既包括老莊代表學術流派,包括道教這一宗教派別。

道家哲學發生於先秦,道家名可能源自西漢,道家內涵和外延隨時代而擴展。

東漢末年假借老子學術基礎道教興起後,古之學者多道教視為廣義道家之內一個派別,或轉型發展新方式,統稱道家。

當代學者多參照現代西方哲學宗教學學術分科,將道家與道教區別研究。

但事實上,道家與道教作為聯繫兩個學術體系,形下部分相去,理論核心相通,研究界限有時。

相比而言,“哲學範式”角度研究。

[1]《道家政治哲學發微》,鄭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而雷聲:〈莊子〉哲學論證》,章啓羣著,商務印書館,2019年7月《道家道術》,楊儒賓著,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古代中國文明觀》(原作名:古代中國の文明観—儒家·墨家·道家の論爭),[日],高瑩瑩譯,新星出版社,2019年11月《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二輯),陳鼓應主編,中華書局,2019年4月2019年,道家哲學研究方面出現了一些理論創新作,視角和範式為道家哲學思想做出詮釋。

《道家政治哲學發微》是鄭開先生新著,此前著作《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思想史》中,鄭開先生先秦思想史從前軸心時期到軸心時期轉型,概括“德禮體系”到“道法體系”推陳出新。

如果説前書要處理是“德禮體系”形成、發展及其宿命性崩潰,那麼此書是政治哲學視角,解決“道法體系”時代條件下理論建構。

作者認為,“道法體系”主要經歷了先秦老莊政治哲學到黃老政治哲學發展歷程。

其中,老莊哲學“道真理”對現實展開批判,通過與儒家“明德”觀唸,提出了層次“玄德”觀念,成為其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基石。

而老莊政治哲學發展而來黃老政治哲學,創造性地提出了“帝道”,作為儒家政治哲學中“王道”“霸道”觀唸超越,適應了時代發展需要。

作者看來,道家、道家黃老學派(包括法家)能體現國家轉型時期時代精神,是黃老政治哲學開拓出的理論世界,秦漢時期做好了思想準備。

作者將“道”與“法”結合起來,將“道”視為“法”主要思想來源,“道法”作為一個整體此前“德禮”體系相抗衡。

而黃老政治哲學“道”與“法”張力中展開。

此外,“道法體系”中所暗含“法精神”,不僅傳統文化所缺乏,可為當代中國社會地適應世界文明提供思想資源。

章啓羣先生2018年出版《莊子新注》,2019年出版《而雷聲——〈莊子〉哲學論證》闡述哲學思想。

本書創作中,章啓羣先生關注是哲學研究中範式問題。

他看來,傳統中《莊子》研究多“諸子學範式”,即通過註疏、點評方式經典加以闡釋。

此論文集學術論文主要來源於2015年關於《老子》古本討論論壇“考證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以及2017年“出土文獻諸子學研究新境——第四屆諸子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包括了當前出土文獻或《老子》研究界學者《老子》研究成果。

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需要百年來中國哲學家開創中國哲學範式基礎上展開,做到既要有中國哲學功底,要利用西方哲學思想資源,研究中保持敏鋭批判意識和理論視野。

本書中,作者西方哲學中普遍性問題綱,形上學、知識論、語言哲學、存在論、倫理學、哲學、美學七個方面對《莊子》文本相關思想進行解讀和重構。

作者試圖通過對《莊子》各方面哲學考察,從《莊子》對宇宙、社會萬象、個體生命意義基本問題回答中,展現其“實質上系統”結構。

台灣學者楊儒賓先生新作《道家道術》目前大陸地區引進。

楊儒賓先生將道家諸子源頭追溯先秦神話,是一部“‘神話到哲學’道家版”。

莊子認為學術有道術和方術分,古之道術諸子學產生了聯繫。

本書認為道家起源神話有關,古之道術是“哲學之前哲學”,道家名產生之前,道家思想產生了神話到哲學過程,存在道術繼承。

作者分析了老子大母神神話、莊子昇天神話、黃帝天子原型、屈原崑崙神話這些原始神話主題關聯,上古史角度討論先秦思想,道家名確認之前道術發展史中,追溯了道術到學術歷程,是關於道家諸子思想理解深化。

《古代中國文明觀》一書呈現了日本學者一先生、環境人關係關注中國古代文明、哲學視角。

作者構述並評價了先秦儒、墨、道三家文明觀,文明觀視角三家思想體系內涵和價值做出解讀。

作者從前文明時代談起,認為古文明誕生地黃河流域荒漠化環境、城市、文明變遷,神靈巫術作用變化,引發了先秦思想家文明覺醒,使他們開始探索人生存方式、生存能力、人類文明對抗共生。

先秦諸子文明思考呈現差異,儒家肯定並努力追尋文明,肯定王者權威、階級和秩序固化、禮作用,確定人社會地位和階級,強化文明;而墨子倡導節約型文明社會,節約調節資源。

他們,道家對文明持批判立場。

莊子因文明規律破壞而思考、環境、生物、人文明關係並提出警示;老子文明社會秩序破壞而提出“小國寡民”理想。

本書圍繞如何應文明發展問題,對比了西歐近代文明進程中關係處理,當代文明衝突反思中,先秦道家思考可為當今中國和全球面臨環境持續發展困境帶來啓發。

延伸閱讀…

第三章第二講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地震反應分析(下)

老公出軌了如何查他與別人的微信聊天記錄

陳鼓應先生主編、每年出版《道家文化研究》2019年度出版第三十二輯,為“儒釋道三教關係號”。

人們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文化支柱,其互補和互動形成了中華文明,對古代社會影響,當代中西文明交鋒中受到重視,三教關係問題近年來受到哲學史、思想史、宗教史多領域關注,成為學界熱門研究問題。

“三教關係號”邀請國內外17位專家以此論題撰文,此形式編輯、策劃國內學術界屬首次。

“專號”分為儒釋道三教關係、儒道關係、佛道關係三個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基本涵蓋了近年三教關係研究中熱點問題。

既有宏觀角度對三教關係進行總結概括意義價值評述,有三教融合、互動視角討論佛教中國文化關係、唐代社會多元文化、道教南宗、全真道、王安石“一道德”、王重陽心性論思想。

儒道關係題中,審視了儒道關係中北宋易學哲學、老子思想、晚明思想轉向,以及郭象、方以智思想;佛道關係題中,涉及中古時期、隋唐之際以及玄學中佛道互動和關聯。

概言,鄭開先生政治哲學視角論證了道家哲學是哲學“道法體系”理論建構,章啓羣先生“哲學範式”建構了《莊子》哲學體系和哲學論證,借鑑了西方理論資源。

楊儒賓先生和一先生上古史和文明觀視角着手道家思想研究,深化了道家理解。

《道家文化研究》專號體現了三教關係視角研究水準。

幾部著作展示了問題意識、研究理路、理論旨趣,是2019年道家思想研究收穫。

《考證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寧鎮疆、趙爭主編,中西書局,2019年5月《竹簡〈文子〉研究回顧反思》,何志華著,中華書局,2019年8月《莊子匯校考訂》,蔣門馬著,巴蜀書社,2019年8月《陰符經集成》,王宗昱集校,中華書局,2019年8月《道教文獻學》,丁培仁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文獻研究是道家哲學研究基礎,是資源保證。

《考證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是寧鎮疆先生主編一部研究論文集,收錄了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專業學術論文17篇。

四古本《老子》即20世紀70年代以來後發現郭店楚《老子》、馬王堆帛書甲本和乙本、北大漢《老子》,本論文集包括了當前四古本《老子》研究一些前沿問題和成果,論文涉及四古本《老子》文字釋讀、結構流變、年代學接受史、思想流變方面研究。

主編寧鎮疆先生出土文獻傳世文獻研究古書成書問題研究領域有所建樹,北大漢發現之前,他於2006年出版專著《〈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及其流變研究》並首次提出“早期傳本”概念,獲得學界好評,此後持續關注古本《老子》研究。

此論文集學術論文主要來源於2015年關於《老子》古本討論論壇“考證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以及2017年“出土文獻諸子學研究新境——第四屆諸子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包括了當前出土文獻或《老子》研究界學者《老子》研究成果。

延伸閱讀…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 Force 00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記録表現にみる中世日本の地震認識

“考證”與“釋義”代表了當今《老子》研究兩個熱門方向,此論文集代表了老學文獻、演變“考證”和學術史“釋義”研究水準。

《竹簡〈文子〉研究回顧反思》是香港中文大學何志華先生繼2004年出版《文子著作年代新證》後一部《文子》研究力作。

本書考察諸家《文子》研究論據及推論脈絡,考證出土竹簡《文子》內容;竹簡《文子》成書年代、竹簡《文子》和今本《文子》關係、今本《文子》與《淮南子》承傳關係學界爭議問題和《文子》研究關鍵問題,提出了研究見解,是《文子》研究領域值得關注新著。

《莊子匯校考訂》是蔣門馬先生收集和出土文獻資料基礎上,長達十年潛心校勘、標點,後校訂一部全面、客觀、《莊子》權威版本。

本書兩千條校勘記和考訂所引資料,讀者全面理解、研究莊子提供了文本資料。

《陰符經》是道家道教哲學經典書,僅三百言言,認為是一部奇書。

可能於缺乏文獻資料,《陰符經》來源和誕生年代有很多謎團,現在只能確定產生於唐前,學界相關研究其重要性成正比。

版本上,《陰符經集釋》(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年版)是此前流行常用版本。

王宗昱先生《陰符經集成》作為中華書局2019年推出權威作,是目前對注本收集全面一個版本,對《陰符經》傳承和推廣十分有意義,人們瞭解時期《陰符經》理解、接受情況,以及深入研究《陰符經》文本和思想提供了資料。

目前可見《陰符經》基本包括三章,關乎強兵、修仙、治國,後世融入道教思想,從唐末看作道家作品。

唐以後各種學説解釋使《陰符經》影響,歷代註釋一百種,包括唐代李筌、張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王道淵、俞琰注本。

北京大學王宗昱先生對《陰符經》歷代注本做了全面收集,利用了收藏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刻本和抄本,使世上流傳注本得以印行,少數幾種無注本或今人注本未予收錄外,本書彙集民國之前五十一種《陰符經》歷代注本,進行彙編、標點、校勘,並每部著作標題小注裏其文獻著錄和流傳做了介紹,使用底本和校本做了説,對某些著作作者和成書年代表達了見解。

總之《陰符經集成》“聖繼絕學”,是一部集大成高水平道家古籍整理作品。

《道教文獻學》一書道教發展歷程中積累下浩如煙海道教文獻,進行整理和研究,填補了國內無系統道教文獻學專著這一學術空白。

本書作者丁培仁先生傳承了四川大學道教史學文獻考據學脈傳統。

他本書中界定了道教文獻學性質、對象、範圍、任務、意義,認為“道教文獻學傳統文獻學大體校勘學、版本學和目錄學三大部分組成,其整理、研究道教文獻工作而言,應包括考證、、註解、翻譯、輯佚、索引”。

並認為道教文獻學是道教研究基礎,有助於全面地瞭解、把握道教歷史演變和內部結構,研究道教(是歷史上道教)主要依靠道教文獻,而不是人類學方法,不能單靠史書資料。

本書中,丁培仁先生道經來源,道經流變,道書分類法,道藏編纂,道書傳寫、刊刻與收藏諸形式,道經目錄及校勘幾個專題做了探討;並教理教義類、戒律規類、科範禮儀類、符篆道法類、術數圖像類、修煉攝養類、仙境宮觀類、神仙傳記類八個類別主要道書做瞭解題,書末附有參考文獻及書名索引。

可以認為本書是一部全面、實用道教文獻學作。

綜上,《考證釋義——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是近年《老子》出土文獻研究成果集成,《竹簡〈文子〉研究回顧反思》為《文子》文獻研究提出新證,《莊子匯校考訂》《陰符經集成》和《道教文獻學》是道家文獻整理方面全面、、集大成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研究提供了基礎。

《道家與道教思想簡史》,王卡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1月《問道:〈老子〉思想細讀》,[日]池田知久著,王啓發、曹峯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0月《莊子內篇讀本》,[日]福永光司著,王夢蕾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8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