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華夏本土宗教,其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而道教教團形式為于吉開創太平道、及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現存許分支教派此有歧義,但大多數主要派系是尊老子為道祖),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祭天、祭祖祭祀及巫術崇拜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五行」、「陰陽」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經南北朝時期宗教改革,及元、明時期宗派融合,演變成現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地位,現代世界積極發展[2]。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道德」為核心概念理論體系,並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
張道陵益州(今四川省)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傳教區域。
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完善[3]。
唐代太宗皇帝老子(太上老君)姓李,國姓,於是尊封老子唐室先祖。
道教「道」為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本原[4]。
道教(包括道家、術士)、儒學和佛教合稱「三教」,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構成部分,是其中佔據着主導地位理論學説和尋求有關踐練登聖方法[5]。
現在學術界説道教,是指中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道」作為信仰[6]。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一種中國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主要方法可以歸納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煉氣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本身法術修為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見後來神仙多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道術修練者[7]。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宗教。
其科儀祭祀可追溯於原始社會時期崇拜天地、與鬼神,從鬼神溝通卜筮多種方式,原始宗教演變成商周時期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宗教經歷了顯著演變,並社會文化知識相分化。
諸子百家道、儒、墨為「顯學」;可追溯人鬼神溝通占卜草筮及原始時期崇拜與鬼神陰陽家、神仙家與此同時興起,各種尋找神仙及「生藥」活動,見於史書。
這一時期,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初期道教思想。
東漢末年,張道陵西南蜀地益州(今成都)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三天正法,命天師」,從而創立了(稱天師道、五斗米道)。
中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起事反抗東漢王朝(史稱黃巾之亂或黃巾起義)。
和太平道出現,標誌著道教開始成為有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教團。
這種社會背景下,訂定道教經書主要創始人物張道陵綜合傳統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卜筮巫術,並漢代崇尚黃老道思潮融合。
道教教派於此時形成,道教宗教形態初具。
[8]。
道教教義主要融合道家學説。
道教與道家是,因為道家是學説,無宗教形態;道教是宗教,雖奉老子為教主,莊子祖師,但其主張老莊思想並完全一致,而多得益於漢初盛行黃帝、老子名言修道養壽黃老道。
道教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方仙道。
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
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代表。
此外,亦可遙追殷商鬼神崇拜。
有學者指出,早在東漢之前道教已有許多宗派,史籍所載曰,有關張陵、張魯事蹪,來論述道教創自三張父子[註 1],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
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
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米賊。
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號師君。
其來學者,名鬼卒,後號祭酒。
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
校以,不聽欺妄。
有病,但令首過而已。
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行旅。
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
犯法者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祭酒理,民夷信向。
朝廷不能討,拜魯鎮夷中郎,領漢寧太守,貢獻[9]。
」
《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熹平漢靈帝年號,172—177年),妖賊起,三輔有駱曜[10]。
「光和中(光和漢靈帝年號),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
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五斗米道[10]。
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符祝(咒)[10]。
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得病或日而愈者,雲此人信道;其或,信道。
脩法角,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10];使人監令、祭酒。
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習,號監令,鬼吏,主為病者請禱。
請禱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地;其一沉之水;謂三官手書。
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故號曰五斗米師。
無益於治病,但為,然小人,競共事[10]。
後角誅,脩亡。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增飾。
教使作義舍,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
教使隱,有過者,當治道百步,罪。
古時煉丹術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瞭解。
流移寄其地者,奉[11]。
」《典略》這段文獻記載中,裴松之誤以張脩是張衡。
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看出當時教派多;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一樣,能算是道教一個派別支流;當時道教,不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11]。
而且或説張陵撰,或説張魯撰,「偽伎」一語[12],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教派多,攻擊[11]。
張道陵傳經,稱為;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一》者,宗,大上説[11]。
《》,天師雲:『我受於太上老君,教出道法。
謂新者,物厭,盛新,新出,名異,學除邪,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
教人學仙,上古法。
』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出儀》。
」張陵標榜「新出」,可知當時經法。
而宗教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創自張道陵。
因而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創不合乎於史實[11]。
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以示區別,「道教」自稱。
南北朝,道教派多、各派教義戒律各不相同情況。
此時期道觀和佛寺大量發展,道教受到佛教影響,吸收了大量佛教天文、算數、醫學學問,並開始大規模改革。
北魏道士寇謙之吸收佛教輪迴觀、業力因果、諸天地獄概念改革道教教義,仿照佛教戒律和法會儀軌託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獄部分科儀,廢「集體赤術」、「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氣之術」習俗教理[13]。
,道教建立了完備教團體系和神仙體系,宗教形態達到;北魏立道教國教,標誌著國家承認了道教統一合法宗教,到唐朝時太宗皇帝崇老子(李耳)為唐朝皇室(李姓)祖。
然而,道教派別分立且時有齟齬情況得到解決。
據清代道士王常月稱,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彌、比丘、菩薩三壇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戒、中極戒、天仙戒三壇大戒,且規定信士經受戒儀式、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
全真道自此成為佛教化道教派別,其神祇體系吸收了佛教菩薩,這些戒律道教普遍遵守。
天師道創宗初,漢代張道陵老子《道德經》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信仰[2]。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是「道」演化而來。
而「德」是「道」體現。
三清尊神是「道」最初人格化顯現,代表了宇宙創生三個過程,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4],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演化,先天既道體合一。
人類通過某些修煉方式可以達到道合一境界,這些人稱後天神仙,修為者可以達到天尊[2]。
此外道教至尊天神歷史上宗派道經中有其他説法,但是,信仰還是「道」。
「道」年代,顯化道教神明。
一是玉清元天尊為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天神,後,演變成三位「一炁化三清」神學理論。
《九天生神章》記載,道教神學理論認為,三清是「玄,元,」三氣化。
道教教主尊太上老君。
有人昧於史實,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11]。
然而道教主流認為教主來太上老君,玉清元天尊代表道,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道經師道教三寶,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上是神化概念,入世,唯有太清入世傳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乘天地,而御六氣辯,以遊」。
道家視生死一,道教生死,追求長生,認為人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
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可以長生,得道成仙。
因此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闢穀、存想、服符和誦經[15]。
明朝道士張三豐認為道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
道家講修煉仙道,張三豐修人道為煉仙道基礎,強調要素行陰德,仁憫,信誠,於人道,離仙道了。
「人能修正身心,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
道教神學可以説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宗教學説,彼此完全切合,其間,頗值玩味。
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眾多道家經典,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大量內容而加以發揮。
此外,它道本體統攝了《》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以及上古方仙道內容。
道家與「道教」二詞,不加區別地使用。
歷史,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內容,混一談;現在有人將二者等同起來。
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老子、莊子開創,並魏晉發明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於兩漢形成,後有若干發展分化宗教,那麼,雖然道教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大量要素,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説道教理論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組織,有一系列宗教儀式活動,其主要派傳承是。
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代表人物應是它解説時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傳承演變,現在看來是而説,但它歷代學者文人影響是可辨;這個角度可以説,狹義「道家」指先秦時代老子、莊子主要代表人物哲學思想流派。
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
如聞一多《道教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疑心這哲學或玄學道家思想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思想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
這種宗教基本性質上後來道教,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
這個知名古代宗教,我們稱為古道教[16]。
」
另外,道教某些人所謂長生,追求成仙、神通之類,而老子言及。
道教內部思想本身複雜,各派之間有齟齬情況,不是所有追求長生,追求成仙、神通之類。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道教神是道衍化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7]。
道教先人認為天庭有玉皇大帝統治萬神,地獄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概念,地府與海洋作為天庭附屬,而天、地、海三個區域主神即三官大帝。
道教發展出了閻羅地府和龍王水晶宮一系列神仙官員,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17],並吸收了古代中國古代神話中西王母、九天玄女,信奉神仙譜系。
《太平經》中「神仙」分為六等,張君房《雲笈七箋》道書中「神仙」分為十個等級,道書來説,道教神仙譜系中,為「三清」、「四御」,為「城隍」、「土地」。
這是演化定型[17]。
如媽祖、關帝、嶽王、雙忠,本民間豪傑,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神仙。
道教早期雖然不供神像,但傳播而開始塑造神像供奉,大型道教宮觀中,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御殿」,至於其他神仙,道觀歷史、地理特點而盡,並合祀「三清」神像[17]。
此外,道教先人認為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有神駐守,而且有相應修持方法,如三屍神庚申信仰。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分派標準而名稱各異。
歷史上有(祖師張道陵)、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大宗(祖師張清志)、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分法,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微道四大派分法。
有道德、先天、靈寶、一、、淨明、玉堂、天心八派説法。
現代有影響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18]:
道教正式分派,認為是開始於宋、元。
道教歷史上有影響有7個大派[19]:
明朝後,道教主要分為和全真道二大派,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二個宗派之下,清朝這一做法延續,其他教派(儒釋道三教外)當邪教,道門限於這二派,到清末只剩下微道,其餘不是併入一二宗便是乾脆滅亡。
但自民國後開始變化,産生很多這二派教派,例如國際卐字會、善社、先天道及一些變體(即教義已有轉變)如三一教、天地門教、一貫道、真空道、軒轅教,但這些教派49年後禁止,餘下只在港、台及東南亞流傳。
中國內地餘只有三一教及天地門教。
現在北京白雲觀藏有《諸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續字,不是獨立一派。
另外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應108個教派。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兩部經典,此外,文、太平黃庭列其本經典、合稱道門五經,是無論任何教派是必修經典。
此外,經典有「抱朴子」,周易參同契、鈡呂傳道集、悟真篇,是道學必修經書。
《周易參同契》是丹經,稱為丹經祖,此外《抱朴子》是道教丹鼎派基本經典。
《太平經》和《老子注》是道教早期主要經典。
《黃庭經》和《上清大洞》是上經籙派主要經典,茅山派。
《度人經》和《三皇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主要經典。
《陰符經》和《經》是道教兩部經書,是道士誦習經書。
此外,《玉皇經》和《心印經》是道教徒功課之一[21]。
北宋後出現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經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符籙、齋醮、科儀主,但北宋後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鍊氣全神,見性,兼融釋儒,《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主,提倡「孝一」。
道藏是道教經籍總集,是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許多經典編排起來大型道教叢書。
包括南北朝《三洞經書目錄》,唐代《開元道藏》,宋代《宋天宮寶藏》(《雲笈七籤》其編版)、《萬壽道藏》,金朝《玄都寶藏》,元朝《玄都寶藏》,明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和近代《中華道藏》。
道藏經典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
三洞為《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所有經典內籍這三類大宗。
,道教原本並沒有多規戒律,並要求素食,食肉飲酒,可以結婚生子。
例如,成仙黃帝飲酒食肉,娶妻生子。
古時祭天採用牛、羊、豕,且酒,因此早期道教顯然不禁止酒肉。
後來,於外來佛教傳入,使得道教發生變化,仿照佛教製造了一些規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準則。
是北魏寇謙之創立,因為早期張道陵制道戒。
到北魏時期道戒鬆散各成一體,到了隋朝廢除集體赤術和交五斗米入道。
道教戒律教派,有着內容。
説來,全真派戒律嚴於符籙派。
戒律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
戒律是教徒遵守,全真三堂大戒清朝白雲觀道王常月於《缽鑒》中稱丘處機革新道教傳統戒律,乃彷彿教沙彌,比丘,菩薩三戒制定初,中極,天仙戒。
而且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規則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
戒條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2]。
戒律外,有道教規,道士犯戒後處罰手段。
條例派別規定。
道教宗教活動十分,民間信仰影響,因此有人稱「方術」為「道術」。
主要分兩大類[22],道士自身修行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房中術、神仙術、闢穀、風水堪輿、占卜。
此外道教有許多道術。
例如內觀、守一、存思、闢穀多種,具養生效人歸為。
道士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內容。
內丹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身體裏煉丹達到生目的。
外丹和內丹用語,但是所指代含義完全,比如人體比喻燒煉丹丸爐鼎,不過理論上是具有相通性。
道藏經典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
人體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説法[19]。
「分後,有天地水三元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人法,號三焦、三丹田,養身形,生神氣[20]。
」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生丹丸。
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有很多服食致死例子,外丹認為是現代化學驅[2]。
另外,外丹術可指煉金術或道家法術如符籙、雷法。
道教儀式統稱「齋醮科儀」,齋是意思,醮是指祈禱,稱道場。
道教祭祀神仙,於認為神仙潔靜,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飲酒、食肉,進行齋戒。
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儀式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內容(中國佛教儀式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道教內容)。
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
占卜是儀式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
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陽創始後即有出家制度延續。
一派出家制度於全真教,並有多位歷代道其代表人物,其中者成就天師薩守堅。
道教信徒稱為信士(皈依者)、清信士、善男信女,受三歸五戒後稱居士,俗家弟子尊稱師兄、師長、道友、道侶、同道、參。
漢傳佛教影響,兩教稱謂相似或。
出家者稱謂多,尊稱道長、仙長、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爺、真人(位列仙班者,義為純真無垢之仙人)、道,另有、、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黃冠(男性)、女冠(或女黃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剛出家年人)。
全真、一派別的,有全真道士、一道士異稱;全真齋醮道士稱法師,一齋醮道士稱散居道士;有道士娶有妻室,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事喪葬儀典者稱烏頭道士;全真有鍊師、嗣師(受戒)、宗師(受戒)、律師(方丈)、大師(司戒壇者)。
道觀內主持事務者稱住持[23]或方丈,是理事房間(辦公室)為方丈得此名;方丈以下總管稱監院;接待信眾、賓客者稱知客。
張陵及其後嗣稱天師,一派有道士自稱天師。
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組成部分之一。
道樂不僅道教歷史而且秘而傳,其旋律為古雅風格,為宗教藝術結合[24]。
道見於廟宇早晚課誦經唱贊,各種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會宗教活動,或者信徒各種喪葬、祭拜及禮神儀式上播放以求慰藉,道士、法師必備科儀經樂,於廟宇、素食店、茶藝館、宗教藝品店播放,修道士平時常用於靜坐冥想、修練氣功丹道、提昇心境界[24]。
道教宗教建築泛稱宮觀,是晚事,不過唐。
考其形成和演變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現在認為,早期道教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
所謂靖或靜,係奉道家設立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
其外,他屋。
其中,不雜餘物。
開閉門户,不妄觸突。
灑握,常若神居。
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
」可見,它最初出現區分聖凡,道士與居民,奉道俗事界限而立[25]。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體現,是道教特質象徵。
具有標誌性,使人一望可知它是道教特有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25]。
可以分為兩種:廟宇指供民間信仰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地方;道觀指道教徒們修鍊、傳道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以及生活場所,多位於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裡。
三元節是道教大慶日子。
三元節,「三官大帝」誕辰,並以天官生日上元節,天官賜福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中元節,地官赦罪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下元節,水官解厄日,請神明運勢人消災解難。
唐代三元節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
以夏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
道教漢字文化圈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產生了程度影響。
此外,它於東亞主要民族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文化特色各方面有影響。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師徒相傳一些武術和,例如武術中出名武當派,説武當山上許多道士傳承武術。
道教武術和許多武術,講究、後發制人,充分體現了道教教理。
其中像太極拳這樣武術套路,成為人們健身活動。
道教氣功是中國氣功中流派,全真道修煉方法很多氣功,探索和發展,其貢獻。
道教養生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方面內容。
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於中醫學發展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人,於中醫藥有所建樹。
歷史上很多文化人物是道教徒。
晉代書聖王羲之一家篤信。
唐代詩人李白是位道教徒,遊歷各地,求仙訪道,煉過丹、受過道籙。
這段經歷他個性、詩歌創作乃至一生際遇產生了影響。
李白受召入長安,受到唐玄宗許多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推薦。
尋仙過程中,他遊遍五嶽,他帶來大量素材。
他詩歌中出現「仙人」、「羽化」意念。
唐太宗老子家鄉建了「太上老君廟」;唐高宗尊老子為「上玄元皇帝」,認為老子是李唐宗世祖先。
唐朝君主有自稱是老子後代子孫,還遵奉老子為始祖,並且立祠祭祀,老子追封帝號,同時朝廷官員要修習《道德經》,並且列《道德經》當時科舉考試範圍[26]。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西遊記》雖然講述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經故事,但全書中使用了大量道教專有概念如心猿、意馬、奼女、元神,構築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核心道教神祇、神官系統。
而完全道教為核心説則要數《封神演義》了。
書中講述商周戰爭,裏面提到與道教並立兩個宗教闡教和截教誤鬥。
書中出現各路仙神和法寶,屬於闡教截教道教系統。
「天皇」中國道教中,是表示北極星神祇。
唐朝時期,唐高宗使用天皇大帝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高宗下旨令各地廣建修道觀,並且自己女兒送進道觀當女道士。
説道教唐太宗與唐高宗強力推行,可説是已成為唐朝國教[26]。
香港道教繼承了中國大陸道教基本傳統,發展出了中國大陸道教一些特點。
[27]中國大陸地區道教發展歷史相比較,香港道教歷史並。
於地緣,香港地區眾多呂祖道堂、一派的喃嘸道館和先天道道堂是清末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傳入,其傳入並得到發展時間只有百餘年。
道教南宋時傳到香港,但現代香港道教主要源頭,是清末傳入民間新興宗教。
香港道教20世紀下半葉崛起,是原民間新興宗教組織傳統道教為取向實行聯合結果。
[28]
於清末以來中國內地政權幾次轉易,以及戰禍、內亂和經濟破壞原因,殖民統治下香港成為廣東人避難港灣,同時,給予廣東傳入道教羣體、扶乩信仰、經懺儀式和科儀經書獲得保存和發展難得機會。
不僅如此,香港道教地原有廣東地區組織形式移植到了香港,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城市特色道教組織。
[29]
30餘家道堂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聯合會獲註冊社團,1967年獲註冊有限公司(責任法團),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並特准免用「」字樣。
香港道聯會成立,提高了道教香港地位,加重了道教香港社會分量,香港道教進入了發展期。
香港道聯會努力下,2001年2010年香港道教界舉辦了十屆道教節。
香港道堂多數是主奉呂祖,其次是主奉觀音。
不過,黃大仙是現在香港民眾熟悉道教神靈。
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圓玄學院、蓬瀛仙館、青松觀和嗇色園知名度,有香港四大宮觀稱[27]。
香港道教團體不遺餘力地文化教育事業、社會福利慈善發展貢獻力量,興辦了多處學校、診所、敬老院。
[30]
道教是華夏本土宗教,其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而道教教團形式為于吉開創太平道、及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現存許分支教派此有歧義,但大多數主要派系是尊老子為道祖),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祭天、祭祖祭祀及巫術崇拜活動,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五行”、“陰陽”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經南北朝時期宗教改革,及元、明時期宗派融合,演變成現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地位,現代世界積極發展[2]。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道德”為核心概念理論體系,並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
張道陵益州(今四川省)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傳教區域。
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完善[3]。
唐代太宗皇帝老子(太上老君)姓李,國姓,於是尊封老子唐室先祖。
道教“道”為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本原[4]。
道教(包括道家、術士)、儒學和佛教合稱“三教”,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構成部分,是其中佔據着主導地位理論學説和尋求有關踐練登聖方法[5]。
現在學術界説道教,是指中國古代宗教信仰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道”作為信仰[6]。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一種中國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主要方法可以歸納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煉氣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本身法術修為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見後來神仙多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道術修練者[7]。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宗教。
其科儀祭祀可追溯於原始社會時期崇拜天地、與鬼神,從鬼神溝通卜筮多種方式,原始宗教演變成商周時期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宗教經歷了顯著演變,並社會文化知識相分化。
諸子百家道、儒、墨為“顯學”;可追溯人鬼神溝通占卜草筮及原始時期崇拜與鬼神陰陽家、神仙家與此同時興起,各種尋找神仙及“生藥”活動,見於史書。
這一時期,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初期道教思想。
東漢末年,張道陵西南蜀地益州(今成都)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三天正法,命天師”,從而創立了(稱天師道、五斗米道)。
中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起事反抗東漢王朝(史稱黃巾之亂或黃巾起義)。
和太平道出現,標誌着道教開始成為有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教團。
這種社會背景下,訂定道教經書主要創始人物張道陵綜合傳統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卜筮巫術,並漢代崇尚黃老道思潮融合。
道教教派於此時形成,道教宗教形態初具。
[8]。
道教教義主要融合道家學説。
道教與道家是,因為道家是學説,無宗教形態;道教是宗教,雖奉老子為教主,莊子祖師,但其主張老莊思想並完全一致,而多得益於漢初盛行黃帝、老子名言修道養壽黃老道。
道教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方仙道。
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
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代表。
此外,亦可遙追殷商鬼神崇拜。
有學者指出,早在東漢之前道教已有許多宗派,史籍所載曰,有關張陵、張魯事蹪,來論述道教創自三張父子[注 1],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
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
延伸閱讀…
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米賊。
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號師君。
其來學者,名鬼卒,後號祭酒。
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
校以,不聽欺妄。
有病,但令首過而已。
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行旅。
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
犯法者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祭酒理,民夷信向。
朝廷不能討,拜魯鎮夷中郎,領漢寧太守,貢獻[9]。
”
《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熹平漢靈帝年號,172—177年),妖賊起,三輔有駱曜[10]。
“光和中(光和漢靈帝年號),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
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五斗米道[10]。
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符祝(咒)[10]。
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得病或日而愈者,雲此人信道;其或,信道。
脩法角,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10];使人監令、祭酒。
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習,號監令,鬼吏,主為病者請禱。
請禱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地;其一沉之水;謂三官手書。
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故號曰五斗米師。
無益於治病,但為,然小人,競共事[10]。
后角誅,脩亡。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增飾。
教使作義舍,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
教使隱,有過者,當治道百步,罪。
《月令》,春夏禁殺,禁酒。
流移寄其地者,奉[11]。
”《典略》這段文獻記載中,裴松之誤以張脩是張衡。
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看出當時教派多;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一樣,能算是道教一個派別支流;當時道教,不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11]。
而且或説張陵撰,或説張魯撰,“偽伎”一語[12],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教派多,攻擊[11]。
張道陵傳經,稱為;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一》者,宗,大上説[11]。
《》,天師雲:‘我受於太上老君,教出道法。
謂新者,物厭,盛新,新出,名異,學除邪,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
教人學仙,上古法。
’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出儀》。
”張陵標榜“新出”,可知當時經法。
而宗教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創自張道陵。
因而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創不合乎於史實[11]。
因此,其他道教分支以示區別,“道教”自稱。
南北朝,道教派多、各派教義戒律各不相同情況。
此時期道觀和佛寺大量發展,道教受到佛教影響,吸收了大量佛教天文、算數、醫學學問,並開始大規模改革。
北魏道士寇謙之吸收佛教輪迴觀、業力因果、諸天地獄概念改革道教教義,仿照佛教戒律和法會儀軌託文太上老君制定了道教戒律和破地獄部分科儀,廢“集體赤術”、“交五斗米入道”、“男女合氣之術”習俗教理[13]。
,道教建立了完備教團體系和神仙體系,宗教形態達到;北魏立道教國教,標誌着國家承認了道教統一合法宗教,到唐朝時太宗皇帝崇老子(李耳)為唐朝皇室(李姓)祖。
然而,道教派別分立且時有齟齬情況得到解決。
據清代道士王常月稱,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一次宗教改革,仿照佛教五戒、八戒,和沙彌、比丘、菩薩三壇大戒,制定了五戒、八戒,和初戒、中極戒、天仙戒三壇大戒,且規定信士經受戒儀式、一名道士主持授戒才能算作道教徒。
全真道自此成為佛教化道教派別,其神祇體系吸收了佛教菩薩,這些戒律道教普遍遵守。
天師道創宗初,漢代張道陵老子《道德經》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信仰[2]。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是“道”演化而來。
而“德”是“道”體現。
三清尊神是“道”最初人格化顯現,代表了宇宙創生三個過程,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4],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演化,先天既道體合一。
人類通過某些修煉方式可以達到道合一境界,這些人稱後天神仙,修為者可以達到天尊[2]。
此外道教至尊天神歷史上宗派道經中有其他説法,但是,信仰還是“道”。
“道”年代,顯化道教神明。
一是玉清元天尊為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天神,後,演變成三位“一炁化三清”神學理論。
《九天生神章》記載,道教神學理論認為,三清是“玄,元,”三氣化。
道教教主尊太上老君。
有人昧於史實,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11]。
然而道教主流認為教主來太上老君,玉清元天尊代表道,上清靈寶天尊代表經,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師,道經師道教三寶,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上是神化概念,入世,唯有太清入世傳道,就此而言道教教主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虛心實腹”、“歸覆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乘天地,而御六氣辯,以遊”。
道家視生死一,道教生死,追求長生,認為人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
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可以長生,得道成仙。
因此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闢穀、存想、服符和誦經[15]。
明朝道士張三豐認為道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
道家講修煉仙道,張三豐修人道為煉仙道基礎,強調要素行陰德,仁憫,信誠,於人道,離仙道了。
“人能修正身心,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
道教神學可以説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宗教學説,彼此完全切合,其間,頗值玩味。
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眾多道家經典,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大量內容而加以發揮。
此外,它道本體統攝了《》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以及上古方仙道內容。
道家與“道教”二詞,不加區別地使用。
歷史,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內容,混一談;現在有人將二者等同起來。
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老子、莊子開創,並魏晉發明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於兩漢形成,後有若干發展分化宗教,那麼,雖然道教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大量要素,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説道教理論道家思想。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組織,有一系列宗教儀式活動,其主要派傳承是。
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代表人物應是它解説時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傳承演變,現在看來是而説,但它歷代學者文人影響是可辨;這個角度可以説,狹義“道家”指先秦時代老子、莊子主要代表人物哲學思想流派。
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
如聞一多《道教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疑心這哲學或玄學道家思想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思想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
這種宗教基本性質上後來道教,雖則形式上儘可截然不同。
這個知名古代宗教,我們稱為古道教[16]。
”
另外,道教某些人所謂長生,追求成仙、神通之類,而老子言及。
道教內部思想本身複雜,各派之間有齟齬情況,不是所有追求長生,追求成仙、神通之類。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道教神是道衍化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17]。
道教先人認為天庭有玉皇大帝統治萬神,地獄和海中世界各有其主概念,地府與海洋作為天庭附屬,而天、地、海三個區域主神即三官大帝。
道教發展出了閻羅地府和龍王水晶宮一系列神仙官員,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功曹使者、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17],並吸收了古代中國古代神話中西王母、九天玄女,信奉神仙譜系。
《太平經》中“神仙”分為六等,張君房《雲笈七箋》道書中“神仙”分為十個等級,道書來説,道教神仙譜系中,為“三清”、“四御”,為“城隍”、“土地”。
這是演化定型[17]。
如媽祖、關帝、嶽王、雙忠,本民間豪傑,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神仙。
道教早期雖然不供神像,但傳播而開始塑造神像供奉,大型道教宮觀中,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御殿”,至於其他神仙,道觀歷史、地理特點而盡,併合祀“三清”神像[17]。
此外,道教先人認為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有神駐守,而且有相應修持方法,如三尸神與庚申信仰。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分派標準而名稱各異。
歷史上有(祖師張道陵)、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大宗(祖師張清志)、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分法,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微道四大派分法。
有道德、先天、靈寶、一、、淨明、玉堂、天心八派説法。
現代有影響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18]:
道教正式分派,認為是開始於宋、元。
道教歷史上有影響有7個大派[19]:
明朝後,道教主要分為和全真道二大派,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二個宗派之下,清朝這一做法延續,其他教派(儒釋道三教外)當邪教,道門限於這二派,到清末只剩下微道,其餘不是併入一二宗便是乾脆滅亡。
但自民國後開始變化,產生很多這二派教派,例如國際卐字會、善社、先天道及一些變體(即教義已有轉變)如三一教、天地門教、一貫道、真空道、軒轅教,但這些教派49年後禁止,餘下只在港、台及東南亞流傳。
中國內地餘只有三一教及天地門教。
現在北京白雲觀藏有《諸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續字,不是獨立一派。
另外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應108個教派。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兩部經典,此外,文、太平黃庭列其本經典、合稱道門五經,是無論任何教派是必修經典。
此外,經典有“抱朴子”,周易參同契、鈡呂傳道集、悟真篇,是道學必修經書。
《周易參同契》是丹經,稱為丹經祖,此外《抱朴子》是道教丹鼎派基本經典。
《太平經》和《老子注》是道教早期主要經典。
《黃庭經》和《上清大洞》是上經籙派主要經典,茅山派。
《度人經》和《三皇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主要經典。
《陰符經》和《經》是道教兩部經書,是道士誦習經書。
此外,《玉皇經》和《心印經》是道教徒功課之一[21]。
北宋後出現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經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符籙、齋醮、科儀主,但北宋後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煉氣全神,見性,兼融釋儒,《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主,提倡“孝一”。
道藏是道教經籍總集,是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許多經典編排起來大型道教叢書。
包括南北朝《三洞經書目錄》,唐代《開元道藏》,宋代《宋天宮寶藏》(《雲笈七籤》其編版)、《萬壽道藏》,金朝《玄都寶藏》,元朝《玄都寶藏》,明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和近代《中華道藏》。
道藏經典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
延伸閱讀…
三洞為《洞真部》、《洞神部》、《洞玄部》,所有經典內籍這三類大宗。
,道教原本並沒有多規戒律,並要求素食,食肉飲酒,可以結婚生子。
例如,成仙黃帝飲酒食肉,娶妻生子。
古時祭天採用牛、羊、豕,且酒,因此早期道教顯然不禁止酒肉。
後來,於外來佛教傳入,使得道教發生變化,仿照佛教製造了一些規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準則。
是北魏寇謙之創立,因為早期張道陵制道戒。
到北魏時期道戒鬆散各成一體,到了隋朝廢除集體赤術和交五斗米入道。
道教戒律教派,有着內容。
説來,全真派戒律嚴於符籙派。
戒律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
戒律是教徒遵守,全真三堂大戒清朝白雲觀道王常月於《缽鑑》中稱丘處機革新道教傳統戒律,乃彷彿教沙彌,比丘,菩薩三戒制定初,中極,天仙戒。
而且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規則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
戒條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2]。
戒律外,有道教規,道士犯戒後處罰手段。
條例派別規定。
道教宗教活動十分,民間信仰影響,因此有人稱“方術”為“道術”。
主要分兩大類[22],道士自身修行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房中術、神仙術、闢穀、風水堪輿、占卜。
此外道教有許多道術。
例如內觀、守一、存思、闢穀多種,具養生效人歸為。
道士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內容。
內丹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身體裏煉丹達到生目的。
外丹和內丹用語,但是所指代含義完全,比如人體比喻燒煉丹丸爐鼎,不過理論上是具有相通性。
古時煉丹術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瞭解。
人體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説法[19]。
“分後,有天地水三元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人法,號三焦、三丹田,養身形,生神氣[20]。
”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生丹丸。
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有很多服食致死例子,外丹認為是現代化學驅[2]。
另外,外丹術可指鍊金術或道家法術如符籙、雷法。
道教儀式統稱“齋醮科儀”,齋是意思,醮是指祈禱,稱道場。
道教祭祀神仙,於認為神仙潔靜,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飲酒、食肉,進行齋戒。
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儀式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內容(中國佛教儀式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道教內容)。
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
占卜是儀式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
全真教北派自金代王重陽創始後即有出家制度延續。
一派出家制度於全真教,並有多位歷代道其代表人物,其中者成就天師薩守堅。
道教信徒稱為信士(皈依者)、清信士、善男信女,受三歸五戒後稱居士,俗家弟子尊稱師兄、師長、道友、道侶、同道、參。
漢傳佛教影響,兩教稱謂相似或。
出家者稱謂多,尊稱道長、仙長、道士、道姑(女性)、道人、道爺、真人(位列仙班者,義為純真無垢之仙人)、道,另有、、高士、大德、羽士、羽衣、羽人、羽客、黃冠(男性)、女冠(或女黃冠,女性)、乾道(男性)、坤道(女性)和道童(剛出家年人)。
全真、一派別的,有全真道士、一道士異稱;全真齋醮道士稱法師,一齋醮道士稱散居道士;有道士娶有妻室,稱火居道士,俗稱連家道;事喪葬儀典者稱烏頭道士;全真有鍊師、嗣師(受戒)、宗師(受戒)、律師(方丈)、大師(司戒壇者)。
道觀內主持事務者稱住持[23]或方丈,是理事房間(辦公室)為方丈得此名;方丈以下總管稱監院;接待信眾、賓客者稱知客。
張陵及其後嗣稱天師,一派有道士自稱天師。
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組成部分之一。
道樂不僅道教歷史而且秘而傳,其旋律為古雅風格,為宗教藝術結合[24]。
道見於廟宇早晚課誦經唱贊,各種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會宗教活動,或者信徒各種喪葬、祭拜及禮神儀式上播放以求慰藉,道士、法師必備科儀經樂,於廟宇、素食店、茶藝館、宗教藝品店播放,修道士平時常用於靜坐冥想、修練氣功丹道、提升心靈境界[24]。
道教宗教建築泛稱宮觀,是晚事,不過唐。
考其形成和演變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現在認為,早期道教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
所謂靖或靜,系奉道之家設立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
“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
其外,他屋。
其中,不雜餘物。
開閉門户,不妄觸突。
灑握,常若神居。
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
”可見,它最初出現區分聖凡,道士與居民,奉道俗事界限而立[25]。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體現,是道教特質象徵。
具有標誌性,使人一望可知它是道教特有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25]。
可以分為兩種:廟宇指供民間信仰信眾祭祀、供奉和求庇佑地方;道觀指道教徒們修煉、傳道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以及生活場所,多位於名山大川附近以及大城市裏。
三元節是道教大慶日子。
三元節,“三官大帝”誕辰,並以天官生日上元節,天官賜福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中元節,地官赦罪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下元節,水官解厄日,請神明運勢人消災解難。
唐代三元節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
以夏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
道教漢字文化圈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產生了程度影響。
此外,它於東亞主要民族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文化特色各方面有影響。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師徒相傳一些武術和,例如武術中出名武當派,説武當山上許多道士傳承武術。
道教武術和許多武術,講究、後發制人,充分體現了道教教理。
其中像太極拳這樣武術套路,成為人們健身活動。
道教氣功是中國氣功中流派,全真道修煉方法很多氣功,探索和發展,其貢獻。
道教養生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方面內容。
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於中醫學發展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人,於中醫藥有所建樹。
歷史上很多文化人物是道教徒。
晉代書聖王羲之一家篤信。
唐代詩人李白是位道教徒,遊歷各地,求仙訪道,煉過丹、受過道籙。
這段經歷他個性、詩歌創作乃至一生際遇產生了影響。
李白受召入長安,受到唐玄宗許多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推薦。
尋仙過程中,他遊遍五嶽,他帶來大量素材。
他詩歌中出現“仙人”、“羽化”意念。
唐太宗老子家鄉建了“太上老君廟”;唐高宗尊老子為“上玄元皇帝”,認為老子是李唐宗世祖先。
唐朝君主有自稱是老子後代子孫,還遵奉老子為始祖,並且立祠祭祀,老子追封帝號,同時朝廷官員要修習《道德經》,並且列《道德經》當時科舉考試範圍[26]。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西遊記》雖然講述是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經故事,但全書中使用了大量道教專有概念如心猿、意馬、奼女、元神,構築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核心道教神祇、神官系統。
而完全道教為核心説則要數《封神演義》了。
書中講述商周戰爭,裏面提到與道教並立兩個宗教闡教和截教誤鬥。
書中出現各路仙神和法寶,屬於闡教截教道教系統。
“天皇”中國道教中,是表示北極星神祇。
唐朝時期,唐高宗使用天皇大帝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
高宗下旨令各地廣建修道觀,並且自己女兒送進道觀當女道士。
説道教唐太宗與唐高宗強力推行,可説是已成為唐朝國教[26]。
香港道教繼承了中國大陸道教基本傳統,發展出了中國大陸道教一些特點。
[27]中國大陸地區道教發展歷史相比較,香港道教歷史並。
於地緣,香港地區眾多呂祖道堂、一派的喃嘸道館和先天道道堂是清末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傳入,其傳入並得到發展時間只有百餘年。
道教南宋時傳到香港,但現代香港道教主要源頭,是清末傳入民間新興宗教。
香港道教20世紀下半葉崛起,是原民間新興宗教組織傳統道教為取向實行聯合結果。
[28]
於清末以來中國內地政權幾次轉易,以及戰禍、內亂和經濟破壞原因,殖民統治下香港成為廣東人避難港灣,同時,給予廣東傳入道教羣體、扶乩信仰、經懺儀式和科儀經書獲得保存和發展難得機會。
不僅如此,香港道教地原有廣東地區組織形式移植到了香港,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城市特色道教組織。
[29]
30餘家道堂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聯合會獲註冊社團,1967年獲註冊有限公司(責任法團),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並特准免用“”字樣。
香港道聯會成立,提高了道教香港地位,加重了道教香港社會分量,香港道教進入了發展期。
香港道聯會努力下,2001年2010年香港道教界舉辦了十屆道教節。
香港道堂多數是主奉呂祖,其次是主奉觀音。
不過,黃大仙是現在香港民眾熟悉道教神靈。
香港道堂林立,其中圓玄學院、蓬瀛仙館、青松觀和嗇色園知名度,有香港四大宮觀稱[27]。
香港道教團體不遺餘力地文化教育事業、社會福利慈善發展貢獻力量,興辦了多處學校、診所、敬老院。
[30]
台灣道教基本上早期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31],從清朝享有高度宗教自由民間社會,日治時期統治蓬勃發展。
日治前期,日本政府施行“舊慣温存”政策,即台灣舊慣,不干涉傳統宗教。
日治後期,於採皇民化政策,企圖改變台灣人民思想,日治時代台灣,道廟多,且有民間教團守護維護人民安全[32],但道廟中民團會抵制日本政府,所以採皇民化政策大力強制道教改採佛教信仰,此舉導致台灣現今佛道,但是道教呈蓬勃發展風貌遍佈全台。
戰後,戒年代,國民政府禁止集會遊行,因此民間只能“慶祝國慶”、“慶祝總統、副總統職X週年”名目政府機關申請,得以順利舉辦廟會。
道教法師來説台灣早期山線是紅頭,海線才是道士,台灣清代已有福建道教閭山派,與南部靈寶派一派,民國60年代成立中華民國道教會道教一宗,台灣道教產生變化,不過百姓雖不知道教體系,百姓心中是主要道士、法師及建醮觀念習俗深植民心。
雖然科儀中國其他地方盡,道教傳承在台灣發展着。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宗教,形成於公元2世紀,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唸基礎上,黃老思想理論,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神仙、方術説而逐形成。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信仰,一切教理教義是由此而衍化產生。
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開始。
道並提是“德”,即道我者德,“德”是道功、道之用、道現。
所以道教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追求道合一,與、社會和諧。
因此,道和德道教核心和基本教義。
道教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教人張道陵中國道教創立者,稱他“張天師”。
南北朝時期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佛教並列中國正統宗教之一。
南北朝後,五代統治者基本上重視儒釋道三教,只是各個皇帝每個教喜愛、信奉程度有差異,有重視佛教,有重視道教。
尊奉同時,統治者加強了佛道二教控制。
唐宋時期,道教受到統治階級推崇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元後逐步形成全真派和一派兩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統治階級影響遜於唐宋時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對道教採取嚴厲限制方針,道教衰落,活動主要民間。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道教受到帝國主義壓迫和西方思想衝擊。
道教進一步衰敗,中國五大宗教中降為教團勢力和政治影響一個。
許多道士文化素質低下,宗教知識缺乏。
道教組織鬆散,各地聯繫和。
但有一批道士潛心修煉,著書立説,課徒傳戒,使道教法脈得以延續。
中國成立以來,黨宗教信仰政策引導下,道教擺脱反動階級控制利用,廢教內存特權剝削制度,成立愛國愛教團體。
宮觀內實行民主管理,棄止了國家法律牴觸一些規戒習俗。
民主改革,中國道教徒加強了聯繫和團結,瀋陽清官方丈嶽崇岱道倡議和政府支持之下,1957年4月於北京召開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嶽崇岱任第一屆理事會會長。
2010年6月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選舉任法融道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道教是一個古老而宗教,歷史上過時間,並不是事情,道教教義很多,教派很多,但中心教義歸納起來,「尊天法祖,利物 濟世,無為而臻天人合一」境界,為道教徒終極目標,求得自身精氣神三者合一,去天合德,而成為天地人三者合一而保有永恆生命。
宗教主要功能,不但要解決人生問題,同時是傳遞文化安定社會主要力量,有保全民族 功用,人既是萬物靈,生命本質有所認知,因此人生命處理和控制是否得宜,不但關係到自身存毀,而且關係到社會安危。
因此,宗教 上生命價值上給予定力。
,我們生命處理和控制,放縱或抑制,是不符合道,但是我們要讓 人們知道「是非、辨善惡、去獸性、保人性」希望全體人類能夠止,,而使舉世得到祥和。
我們能夠做到使宗教發揮它功能,經 典上教導,要求世人從控制自己生命開始,希望每一個人,節制七情和六慾。
什麼是「情」,人類環境或工作上否泰順逆,而產生情緒上反應,我們稱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恨七種情緒反應。
而慾呢?「慾」生俱來本能,我們所指六慾,聲、色、味、觸、貪、私六種本能慾望,而我們 這十三字中,可以瞭解如何控制我們生命了。
老子説:「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告訴我們,過分聲、色、犬、馬生活 中享樂,是會使人迷失本性,一個人本性,人性,失去了,那麼他會淪為獸性了,我們今天社會,因為而導致人們生活靡爛, 道德低落,因而亂象叢生,是我們感到十分事情。
道教是我國固有本土宗教,是我國主要文化一部份,我國有過時期歷史,因此 教義上,教制和教法上是,可是今天在台灣道教,是道廟多,信徒眾多,世人它誤解,而認識宗教,這我國本土上,一 個痛心笑話。
道教主張尊天法祖,利物濟世,無為而致天人合一。
「尊天」即以法,即是遵循法來處理一切事務,因為自然法則真理,我們 可違背它,違背不是道。
道教徒為崇德報本而拜天神和地祇,即是另一種尊天表現;「法祖」呢?即以揚聖德,祖而言,廣義上有人類祖和狹義上 族類祖。
對改善人類生存條件及有功德於民者,他們德行,我們應效法,我們該加以宏揚,因此道教上才產生了很多人格神崇拜,例如始祖 黃帝、神農氏、嶽穆王、媽祖、關聖帝君、保生大帝以及其他守護神,是改善人生活條件和保護國土及人民,符合道教法祖條件,其次每一 個家庭崇祀各家先祖。
所以尊天法祖可以説,「循天理,」外,要敬神祀祖。
至於「利物」,即以斷靡費,老子説:「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天下」; 「慈」愛,愛己、愛人、愛眾人、愛萬物;老子説:「萬物」,不但人是我們應該愛,萬物眾生是我們要去愛;因為,萬物和人, 是宇宙一部份。
莊子説;「道無所不在,萬物道」。
「儉」不是,是利物説,人不可毀道殺生,殺生就違道,。
而浪費暴殄 天物,是有傷天和,不合道。
退而言,一個人浪費靡爛,第一個受害自己本身,小則身敗名裂,大則傷身去命,是違背道真理。
「無為」我們他分開解釋,「」以致虛極;「無為」即以息爭端。
老子《道德 經》,淵,玄妙,其詮釋非指一端,主張「,無為自化」,即是君王南面之術,是學道者修為指標,致虛極作用了。
虛,指 真空無象,指居處及空間,此人處世而言,我們處世觀點和態度,以及修道者追求境界。
南華真人莊子要人「虛己以遊世」,要我們 別人,不可堅持己見,不可人,待人要,,熱情對待一切事物,切不可將自己利益,預設人交遊之上,人能做到 「靜」和「虛」,能得其安,沒有人能傷害你;如果過分熱中名利,不明真諦,得其,離。
目前社會上暴亂頻,人人之間沒有道義,充滿了機、詐、奸、,於、淫、燒、殺, 人們耽於逸樂,著重於名利鑽營和物質享受,離了人性,失去了真我。
莊子又説:「唯道集虛」,淮南子説:「循虛出入」,做人方面而 言,是要你心性上修一個「虛」字,去慾,虛心心誠意,忍讓,但這個「虛」字決不是意思,而義是正面,積極。
亢倉 子説:「蜕氣謂,蜕虛之謂道。
」學道人進修過程中,要氣性上用功夫,性天真境,沒有,沒有做作,虛心待人,接物才算有 道,人人做到虛字,社會會太平。
因此,二字首要目標,希望每一個人能致虛極,而製造一個澄平而和諧人間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