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道:一條通向浩瀚世界的道路
在《説文解字》中,道被定義為「行所道也」,意指人們行走的路徑。從字形演變來看,道由「首」表示行人,放在道路中間,繪製人在道路上行走的景象。
本義道最初之意為道路,如《詩經》「周道如砥」描繪寬廣平坦的大路;《史記》「道不通」描述因大雨而無法通行之徑。後引申為「怨聲載道」,比喻民怨沸騰。


其他用法除了本義外,道還有諸多用法:
- 行程:如「倍道兼行」。
- 經過:如「道河內」。
- 水道:如「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
- 格道:古代棋局上的交叉點。
- 種類:如「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
- 方位:如「仇景,東道趙他」。
- 方法:如「治世不一道」。
- 技藝:如「醫道」、「棋道」。
- 宇宙本原:如「一陰一陽之謂道」。
- 事理規律: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政治主張:如「道不同,不相為謀」。
- 道德:如「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
- 道家:如「道家無為」。
- 神仙:如「學道,欲輕舉」。
- 佛教:如「總謂之僧」。
- 道神:古代出外祭祀路神。
- 行政區劃:如漢代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道」。
- 施行:如「道吾所疑」。
- 正直:如「道,直也」,代表正直的行為。
- 通「到」:如「説道夢陽台」。
道一字貫通古今,賦予萬物意義。從道路到哲學,從社會到宇宙,道始終指引著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奧秘。
類型 | 用法 | 解釋 | 例句 |
---|---|---|---|
本義 | 道路 | 人們行走的路徑 | 周道如砥 |
引申義 | 民怨沸騰 | 民眾普遍不滿 | 怨聲載道 |
行程 | 急行軍 | 不論晝夜長時間行軍 | 倍道兼行 |
經過 | 取道而行 | 通過某個地方 | 道河內 |
水道 | 河道 | 河水流經的通道 | 河之決,由其源道延長弛溢 |
格道 | 棋局交叉點 | 下子的交叉點 | 王粲的記憶力驚人可見一斑 |
種類 | 門類 | 某種特定的類別 | 有兩種哭法 |
方位 | 地理位置 | 某個方位或方向 | 仇景,東道趙他 |
方法 | 實施方式 | 某種具體的舉措 | 治世不一道 |
技藝 | 技術 | 某種技能或專長 | 醫道、棋道 |
宇宙本原 | 萬物起源 | 宇宙萬物的原始狀態 | 一陰一陽之謂道 |
事理規律 | 客觀法則 | 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 |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
政治主張 | 治國理念 | 某種特定的政治思想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道德 | 倫理準則 | 人們行為應遵循的規範 | 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 |
道家 | 哲學流派 | 崇尚無為、自然而然的思想體系 | 道家無為 |
神仙 | 超凡脱俗的人 | 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秘人物 | 學道,欲輕舉 |
佛教 | 宗教信仰 | 一種以釋迦牟尼為教主的宗教 | 總謂之僧 |
道神 | 路神 | 古代出外祭祀的路神 | 諸侯適天子,必告於祖,奠於禰……道而出 |
行政區劃 | 行政單位 | 某種具體的行政區域 | 漢代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道」 |
施行 | 實行 | 某種行為或措施的實施 | 道吾所疑 |
正直 | 公正、誠實 | 行為或作風正派公正 | 道,直也 |
通「到」 | 表示到達 | 某種狀態或目的的達成 | 説道夢陽台 |
道(古字):修道之旅的時光倒流
前 言
道(古字),意謂著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也是古時聖賢探索生命真理的途徑。回顧歷史,道(古字)修持在中華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著社會風貌與個人心性修養。本文將以道(古字)為軸心,探索修道之旅的時光倒流,回顧其源流、演變與現代意義。
道(古字)的源流
道(古字)源自遠古時代,是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的原始感悟。早在《老子》 《道德經》中,便闡述了道(古字)為萬物之始,無形無名,卻貫穿宇宙萬靈,同時也規範著人間倫理與治國之道。
道(古字)的演變
隨著時代遷移,道(古字)修持漸次發展出不同流派。其中,以道家、儒家、法家最具代表性。
| 流派 | 宗旨 |
| ---------- | -------------------------------------------------------------- |
| 道家 | 主張順應自然,以無為而治,追求長生不老 |
| 儒家 | 強調仁義道德,重視人際關係與社會秩序 |
| 法家 | 提倡嚴刑峻法,以法治國,追求國家富強 |
現代 道(古字)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中,道(古字)修持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它提供了一種返璞歸真的心靈指南,引領人們尋求內心的安寧與生命的意義。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