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鄧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中,新界鄧姓之一,族人原居於江西吉安,北宋初期,屏山鄧族始祖鄧漢黻江西吉水縣遷廣東,定居於元朗屏山鄉。
相傳屏山鄧氏乃黃帝第廿七傳孫曼後裔。
曼商王封於河北蔓口(今河南省伊川縣河北岸一帶),是蔓侯,賜蔓姓。
後改封鄧侯,建立鄧國,鄧為氏。
此為鄧姓之起源。
四十七世祖鄧禹於西漢末期平帝元二年(2年)出生,東漢朝爵侯,官拜太傅,諡「元侯」。
現時屏山鄧氏宗祠之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1]。
鄧氏入粵始祖為北宋人鄧漢黻,宋初時官承務郎,初元禎房七世祖鄧彥通於族譜中《田賦記》所載,鄧漢黻於開寶六年(973年)到嶺南並創業於東莞岑田(今香港元朗錦田)[1]。
鄧漢黻生子鄧粵冠、鄧粵纓,鄧冠生子鄧日旭,鄧日旭生子鄧符協是四世祖。
及至熙寧二年(1069年),鄧符協中了進士,成為了廣東陽春縣縣令。
1933年屏山達德集資修葺達德公所,並於公所旁設「英勇祠」及「慰寂祠」,立碑紀念及祭祀抗英義士。
其後鄧符協子孫鄧元禎、鄧元禧、鄧元亮、鄧元英和鄧元和於時段遷往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大埔頭。
相傳於南宋年間,原居於岑田鄧族五元祖中,鄧元亮一房繼續留下外,包括鄧元禎兒子鄧從光內其餘四房均四處尋找福地遷居,開基立業。
鄧元禎父子來到屏山,見到該處地形如毛蟹狀,前置巨塘,左有河道蜿蜒流進后海灣,有良田萬頃,氣勢磅礡。
當晚他們寄居農舍,半夜聞鹿鳴聲,翌日後山見任何鹿蹤,此時他們想到「鹿鳴宴」典故,認為定居此地,可福澤後人考取功名,日後會出達官貴人。
於是屏山開基,並後山命名鹿鳴崗和蟹崗。
現時若虛書室門聯「門環碧水觀龍躍,地枕屏山聽鹿鳴」描述屏山地理環境和開基於當地原因[3]。
鄧元禎子鄧從光(號萬裏)逝世後,葬於元朗坳頭山「狐狸過水」穴[1]。
屏山鄧氏最初是聚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其後子孫繁衍,發展成「三圍六村」規模,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和起村[4]。
當地鄉民認為,屏山風水上屬蟹局,屏山嶺元格,左右山巒輔,呈毛蟹狀。
遠望琴台朝山,青山旗、雞柏嶺鼓,前置巨塘,左邊有龍尾坑蜿蜒而至,向右直流后海灣。
鄉民相信這個風水格局可以使族中歷代人才輩出[1]。
清朝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後簽下《馬關條約》,日本賠償二萬萬兩及割讓台灣遼東半島。
此事引起包括英國內列強中國爭奪地盤,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北京簽署,翌年清朝委派官員王存善港府輔政司駱克勘界,簽訂了《香港英新租界》。
到1899年3月初(清光緒二十五年正月),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將土地印契呈驗,並有加税説。
3月27日(農曆二月十六日),港督卜力遣警察梅軒利率人到大埔運頭角附近山丘(今圓崗)搭警棚準備接收新界。
翌日梅軒利與屏山父老商談覓地建臨時警署,遭到[5]。
4月3日,鄉民破壞風水理由,於大埔包圍巡視警署蓋搭情況梅軒利,晚間警棚燒毀。
於是香港政府計劃於新界東西兩區設立一座臨時警署,其中一座擬建於屏山埔滘山(蟹山),策劃鎮壓反抗軍事行動。
當時,包括屏山鄧氏鄧芳卿、鄧世英內鄉民元朗成立「太平公局」抗英,屏山鄧氏族人主導,並以達德公所抗英指揮中心。
各村屏山達德公所商議抗英,包括屏山鄧氏內39條村組成鄉達德聯同其他新界鄉籌募款項、購置武器、組織壯丁抗英,惜英軍敗,傷亡[5]。
他熱情指著山下兩棵大樹中間一處陰宅,説,草叢中。
此舉刺痛了殖民地政府,政府達德公所及英勇祠排除屏山文物徑之外。
到198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屏山河填平,破壞屏山鄉天然排水系統,達德公所及英勇祠遭水淹。
1997年4月19日,香港特區候任行政官董建華訪問屏山,維修達德公所,但工程2005年才展開[5]。
隨著屏山鄧族,鄧氏族人八百年間於屏山興建了多座建築物,包括祠堂、書室,存在,如鄧氏宗祠、聚星樓、上璋圍、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塾、述卿書室、五桂堂、燕翼堂[1]。
讓市民可以領略屏山鄉民傳統生活與文化,古物蹟辦事處屏山鄧氏族人下設立了屏山文物徑,並於1993年12月12日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遊覽[6]。
屏山鄧族文物館前身為屏山警署,座落於稱「蟹山」屏山嶺上,始建於1899年。
屏山鄧氏族人認為該警署是殖民地政府壓制中國人大本營,且破壞屏山風水,當警署用作警犬隊總部時鄧族歷史文物侮辱。
直至1990年代初,當香港政府要求屏山鄧氏屯門稔灣祖墳遷走,鄧氏族人則於1994年提出拆除屏山警犬訓練中心和賠償遷墳躉符費,翌年提出一項折衷辦法,要求稔灣祖墳遷葬屏山鄧氏宗祠後山頭,到1996年6月,鄧氏提出待警署搬遷後,建築物交予屏山鄧氏作為博物館,改變建築物屬性方式去「大石」變成「英雄帽」,作為遷移祖墳條件。
翌年4月26日,屏山鄧氏香港政府終於達成共識。
政府將前屏山警署改為屏山鄧族博物館,納入屏山文物徑內,並屋頂紅色部份改髹綠色;屏山鄧氏接受政府賠償,於同年5月16日前遷墳。
誰喜歡聽故事?西西弗斯搬石頭上山,輪迴一如生命;要斷腸悲情,會想起羅密歐茱莉葉這殉情戀人。
但新界圍村,產出本土口述傳説,一樣精采。
繼上文提及拆祠堂一事外,流傳新界宗族鬥、為夫君犧牲俠女故事,而且大多有史實。
今天富二代IG上戴金勞曬跑車,大家要罵要看。
清代,新界氏族之間愛Battle財富。
錦田鄧氏乃大家族,財力人人皆知;但附近村落組成「忠義堂」屯門陶氏,他們不但擁有屯門鹽田,並種蔗製煉蔗糖。
陶姓族譜中記載了屯門陶族蔗糖錦田鄧族鬥故事:「農業時期,陶族錦田鄧族預備身家,陶族屯谷公 (即陶氏八世組)蔗糖五缸一棟,屯門排至錦田;鄧族鄧連光,白銀五元一筒,由錦田排至屯門。
此事係族傳,成為話。
」陶氏蔗糖及鄧氏白銀「曬」,橫跨屯門到錦田,想不到新界村落「土豪」一番,知識了。
此外,從民俗專家周樹佳《香港民間風土記憶》一書,讀到這樣一則故事:話説弘治年間,廖氏七世祖海盜標參,其侯氏妻救廖一命,騙海盜頭子説會代丈夫作人質,讓他出外籌錢贖。
但其她存身殉心,廖重山獲釋放後,她跳海自殺。
延伸閱讀…
廖重山發現時妻子屍骨全無,唯有她留下一隻指環和頭髮一握下葬,後世稱該墓「招魂墓」。
周樹佳稱,他花了兩、三年時間,打探到墳墓所在。
潔白墓上刻了一段歌頌侯氏詩傳後世: 「相夫殉夫難貞烈捐軀閒贏得芳名留邑誌沉江亮節重如山」侯氏才子犧牲親妹 狡計奪取風水穴 ? 有多新界故事,一如大台劇集情節勾心鬥角。
話説初期間,侯氏出了一位奇才叫侯松菊,風水五行之術。
他得到位於鄧氏領地一個風水名穴,想出一條苦肉計:他龍躍頭鄧氏提親,幫自己妹妹找夫家。
奪得風水地,他選了一個忌嫁娶「三娘煞」日嫁妹;結果他妹妹因遇白虎煞氣而猝死,後順利成章妹妹葬到鄧家風水名穴內。
但因循鄉俗例,女子文聘過後是夫家人,所以鄧氏穴地是歸鄧氏家族所有,侯松菊功虧一簣。
但雖然侯松菊此人《侯氏族譜》中確有記載,但周樹佳書中指,他明明才子,不知龍躍頭傳説中成了陰險小人。
新界傳説有許多風水鬥法、庇護村説,但有誇張,該怎樣理解?長春社文化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競聰説:「傳説某程度反映某些歷史輪廓,是完全,但反映了部分事實。
」黃競聰博士論文研究打鼓嶺,瞭解過他們口述傳説。
其中一個是聽起來天花龍鳳風水鬥法,講當時打鼓嶺六黃貝嶺械門,當時打鼓嶺供奉天后顯靈,告訴村民敵人行蹤,於是打勝杖。
事風水研究者需走出書齋,僕下身子,跑山川,胸裝山山水水,看名人墓地風水,審龍證穴;進古村看豪宅,剖析富貴人家,發丁發財奧秘。
我香港考察風水期間,入聞鄧氏家族地名門望族,而且是祖藉是江西吉安人,我有地緣親,讓我動了考察鄧氏家族風水念頭。
考察完畢形成了我一個觀點:風水往往敗圍剿中。
友人陪同下我們驅車到達元郎山。
車停貝黃屋村口,我們村口這個墳墓蠻氣派,順便看看,這是清代黃氏祖墳,測碑寅兼艮,右水倒左出異口,內堂出申口。
我看看了此地周圍環境説,此地是一個風水,穴後有一支龍下來,右水環抱, 面明堂開闊,屬龍鍾穴。
談笑間,我們頂著驕陽,朝著鄧氏祖地前進,進村後右轉至一個山坡上,朋友一個工棚師傅,打聽鄧氏祖地。
這個人負責此山陰宅業務,此山名人名穴瞭解。
他熱情指著山下兩棵大樹中間一處陰宅,説,草叢中。
延伸閱讀…
我們一片墳墓中找路,前進,才在一片墳堆中,發現其中一地規模,裝飾, 三進式子孫堂,有一級小拜台,碑夾漆上紅油,拜台上置有三個紅色香爐。
顯然這所要找鄧氏祖墳。
墓口處豎起一塊記事碑。
由此瞭解到,「金鐘覆火」 是鄧氏第四世祖鄧符協(宋朝)所點,(宋朝北宋時期,鄧氏祖先〝鄧符協〞,江西省吉水縣,為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進士)。
福主第二世祖〝鄧冠〞,後追號〝鄧粵冠〞,是鄧符協祖父,江西遷移到港(入粵),故改追名〝鄧粵冠〞。
是此墓2010年鄧氏出資聘請香港地理名師指導重修。
但是我們細心觀察和勘測後,發現重修後碑原碑。
原碑有記錄酉山卯向兼辛乙,而現在重修後碑辛山乙向兼酉卯。
説,鄧氏有祖訓,重修時碑不可改動。
但是,現實情況鄧氏後裔莫大諷剌,大師指導下違背了祖訓。
朋友熟悉當地山水走向,勘測後説, 水口為癸丑,內堂出水甲口, 右朝應峯巽呈火形, 艮,寅,甲有峯,。
説這穴是根風水名師賴布衣一首詩而發現,詩云:「本地有個鐘,鍾內一團火;誰人葬得著,代代食好果。
」
先前有風水師堪測記載「土名(元朗峯),地形金鐘覆火,桂角山(雞公嶺),此穴祖山大帽山,發脈側出,經少祖山蠔殼山(火形),堂前右方作朝,來龍面向蠔殼山起火頂,堂前左側發脈穿田過峽,繞了一圈後作翻身,伏地衝起一太陰金形山峯(土名元朗峯),迴龍顧祖形,堂前田水坑,樣貌未改。
」一座山點了名穴,而且起了風水效應後,馬上有人上,先人墳墓遷至名穴左右前後,沾得名穴仙氣。
這種圍剿式葬法,名穴風水破壞了。
鄧氏祖地來龍脈線,「前主峯過來穴星處脈胳皆起石曜,惜今天寸金尺土,整個元朗峯布山墳,原穴星石曜破壞得面目全菲了,殊為可惜。
」綜觀鄧氏二世祖墳墓,雖為名穴,但是重修後改動原碑坐度分金,這導致玄竅不統一,出現陰差陽錯後果,無非是克妻或剋夫。
加上鄧氏二世祖墳後來處於墳羣包圍中,民間百姓大多不知風水行話「一個山頭葬十墳、一個九個 」,説是,一個龍脈下來葬中穴位墳墓是寥寥無幾,其他墳地是做陪襯,但是這種陪襯方式,了人家好事,
破壞了人家穴地來龍脈線以及風水格局,是導致名穴風水失靈因素。
風水輪流轉,包括非人力所控外界因素起變化或發生作用,所以,有千年名穴修復,無濟於事。
公諱冠,追號粵冠,迺始祖承務郎長子,宋初擢貢元,配安人詹氏,生一子旭,嫡孫符,登崇寧進士,官陽春令,堪輿,奉公安人合葬土名元朗山,術家呼為金鐘福地形,盡山水勝。
宋五百餘年,墓貌,有隆弗。
錦田房夢麟,各父母陪葬公墓左右二穴,以致公無專墳,碑石不立,今修祠剩銀,置蠲附墓祀產,搜麟所刊公墓碑內稱,麟等快覩公塋圌公祀,願出田陪葬,永克祭產,批示,現存孫秩家收執。
壯於祠祭日,台族擇吉重修立石,先靈,昌厥後。
康熙十一年歲次壬辰十二月十七日丙寅五大房子孫重修立石。
我第一次去尋訪「觀音望海」墓,是幾年之前事情了。
嚮導我介紹了這個墓在三僚氏家族歷史上意義後,領我到古龍崗鎮江湖村,遙指十幾裏外忠田村山脈,告訴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位嚮導作古多年,而我沒有探訪機緣。
1993年12月12日,香港新界元朗屏山文物逕啟,標誌著香港首條文物徑誕生。
20年發展,香港目前發掘了屏山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中西區文物徑(中區線、上環線、西區及山頂線)、潭水務文物徑、灣仔歷史文物徑、聖士提反書院文物6條文物徑。
5月15-19日,贛港經貿合作活動暨首屆贛經貿合作交流會香港和深圳舉行,這是贛港經貿合作活動第17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