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星期制在東西方的演進
引言


星期制的起源,可追溯至古時人類對日、月、五曜的崇拜,並發展出記日的系統。中國古代雖有所謂「七曜」,但並未廣泛採用星期制;反倒是由西方的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傳入,最後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
西方的星期制
蘇美爾人認為有七位星神「值勤」,依序為日、月、火、水、木、金、土,形成七曜禮拜。這種制度經由巴比倫人傳播,後被猶太人、羅馬人繼承。公元3世紀,星期制已廣泛流傳於歐洲諸國。
中國的曜日製
中國古代的「七曜」與西方相對應,但未有明確的星期概念。唐代吸收了印度佛經中的星期説,將二十八宿與曜日結合,形成「曜日」。然而,封建王朝更重視干支與二十八星宿的運用,並未普遍採用曜日製。
星期制在中國
清末民初,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出現了「禮拜」一詞。袁嘉穀在20世紀初正式提出「星期」一詞,並廢除「曜日」與「禮拜」之稱呼。北洋政府時期,七曜與星期並行用於標註日期。民國後,「星期」一詞逐漸成為主流。
日本的星期制
日本在平安時代引入中國的「曜日」,但平民百姓鮮少使用。明治時代導入公曆後,星期制才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
朝鮮的星期制
17世紀,天主教傳入朝鮮半島,七曜日隨之進入。李氏朝鮮官方最初並不承認,但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官方開始使用七曜日。
結論
星期制起源於西方對星神的崇拜,經由多方傳播後,成為當今世界通行的記日制度。中國古代雖有曜日概念,但未有普及使用,而是在近現代才全面採用星期制。
古代中國的「金木水火土星期」
中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星期」是一套以五行學説為基礎的日期推算系統,以特定行星與曜日對應的方式制定。這個系統推算出的星期與現代的星期系統相似,但由於推算方式不同,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實際上並非一對一。
行星與曜日的對應關係
行星 | 曜日 |
---|---|
金星 | 庚(金) |
木星 | 辛(木) |
水星 | 壬(水) |
火星 | 癸(火) |
土星 | 甲(土) |
曜日與星期的對應關係
曜日 | 星期 |
---|---|
庚 | 星期二 |
辛 | 星期三 |
壬 | 星期四 |
癸 | 星期五 |
甲 | 星期六 |
使用方法
「金木水火土星期」的推算方式如下:
「金木水火土星期」 | 現代星期 |
---|---|
庚金日 | 星期二 |
辛木日 | 星期三 |
壬水日 | 星期四 |
癸火日 | 星期五 |
甲土日 | 星期六 |
乙木日 | 星期天 |
丙火日 | 星期一 |
舉例説明
例如,「2023-06-06」對應的「金木水火土星期」為壬水日,現代星期為星期三。
注意事項
- 「金木水火土星期」只是古代中國推算日期的一種方式,與現代的星期系統並非完全相同。
- 古代中國的星期沒有星期日的概念,故「乙木日」與「丙火日」不包含在「金木水火土星期」的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