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文章正體中文版本
此中新界鄧氏,乃香港新界五氏之一,其源流自江西吉安,北宋初期由鄧漢黻自江西吉水遷粵,定居元朗屏山鄉。
相傳屏山鄧氏乃黃帝廿七世孫曼之後裔,曼封於河北蔓口,賜姓蔓,後改鄧,建立鄧國,立為鄧氏。四十七代祖鄧禹,西漢末平帝元始二年誕生,東漢拜高密侯,尊太傅,諡元侯,屏山鄧氏宗祠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
新界鄧入粵始祖為北宋鄧漢黻,初為承務郎,元禎房七世祖鄧彥通《田賦記》載,鄧漢黻於開寶六年至嶺南,創業東莞岑田。漢黻子鄧粵冠、鄧粵纓,冠子鄧日旭,日旭子鄧符協,乃四世祖。熙寧二年,符協中進士,任廣東陽春縣令,廈村鄧氏宗祠碑銘載,符協任內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其「風俗之淳,山水之勝」,遂於崇寧三年遷居岑田(今錦田)定居,符協子孫往後於不同時間遷居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大埔頭。
相傳南宋年間,岑田鄧族五元祖中,除鄧元亮一房留守,其餘四房,包括鄧元禎與其子鄧從光,皆外訪求地定居,立業繁衍。元禎父子至屏山,見其地形形似毛蟹,前置巨塘,左有河道流進后海灣,後有萬頃良田,氣勢磅礡,當晚投宿農舍,半夜忽聞鹿鳴,翌日於後山卻未見任何鹿影,此時想起「鹿鳴宴」之典,認為定居於此,必可福澤後人考取功名,後果然出達官貴,遂於屏山開基,並將後山命名為鹿鳴崗和蟹崗。若虛書室之門聯「門環碧水觀龍躍,地枕屏山聽鹿鳴」,正是敍述屏山的地理環境及開基原因。


屏山鄧氏最初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子孫繁衍後,逐漸形成「三圍六村」之態樣,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與新起村。當地鄉民認為,屏山風水上屬蟹局,以屏山嶺為元格,左右山巒為輔,呈毛蟹之狀,望琴台朝山,以青山為旗、雞柏嶺為鼓,前置巨塘,左有龍尾坑彎延而至,向右直入海灣,此風水格局有助族中代代輩出人才。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後,清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此舉引起英等列強在中國各地爭奪地盤,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北京簽署,翌年清又派王存善與港府駱克勘界,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1899年3月初,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呈交土地印契,並有增税之議,3月27日,港督卜力遣梅軒利率人到大埔運頭角附近的小丘(今圓崗)搭警棚,準備接收新界,翌日梅軒利與屏山父老商議尋覓時區警署,遭強烈反對。
4月3日,鄉民以破壞風水為由,於大埔包圍巡視警署蓋搭情況的梅軒利,晚間更將警棚焚毀,香港政府遂計畫於新界東西兩區各設一座時區警署,其中一座擬建於屏山埔滘山(蟹山),策劃鎮壓反抗的軍事行動,當時包括鄧芳卿、鄧世英在內的屏山鄧氏與其他新界鄉約籌募款項、招募壯丁,組建太平公局抗英,可惜最終為英軍所敗,傷亡慘重。
1933年,屏山達德約重修達德公所,並設立「英勇祠」與「慰寂祠」,紀念並祭祀抗英義士,此舉刺痛了殖民政府,曾經將達德公所及英勇祠排除於屏山文物徑之外,1980年代,香港政府為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填平屏山河,破壞屏山鄉天然排水系統,達德公所與英勇祠亦遭殃,至1997年4月19日,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拜訪屏山,同意初步維修達德公所,但工程拖延至2005年才開始。
隨著屏山鄧族日漸興盛,在八百年間於屏山陸續興建多座建築,包括祠堂、書室等,現時尚存者有:鄧氏宗祠、聚星樓、上璋圍、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塾、述卿書室、五桂堂和燕翼堂等,為讓民眾體驗屏山鄉民的傳統生活與文化,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屏山鄧氏族人同意下設立了屏山文物徑,並於1993年12月12日開放予公眾參觀遊覽。
屏山鄧氏族人認為該警署是殖民政府壓迫中國人的大本營,嚴重破壞屏山風水,警署作為警犬隊總部更是對鄧族歷史文物的極大侮辱,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要求屏山鄧氏遷移屯門稔灣的祖墳,鄧氏族人遂於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訓練中心和賠償遷墳的躉符費作為條件,翌年又提出一項折衷方案,請求將稔灣祖墳遷葬至屏山鄧氏宗祠後的山頭,1996年6月,鄧氏提出待警署遷離後,將建築物交予屏山鄧氏作為博物館,以改變建築物屬性的方式將「大石」變為「英雄帽」,作為遷移祖墳的條件,翌年4月26日,屏山鄧氏與香港政府達成共識,政府同意將前屏山警署改建為屏山鄧族博物館,納入屏山文物徑,並立即將屋頂紅色部分改漆綠色,屏山鄧氏則接受政府賠償,於同年5月16日前遷移祖墳。
表格
項目 | 內容 |
---|---|
始祖 | 鄧漢黻 |
開基 | 1103年 |
地點 | 岑田(今錦田) |
發展 | 子孫繁衍,歷1069年 |
抗英 | 1899年,太平公局抗英,失敗 |
風水 | 屏山屬蟹局,地形似毛蟹 |
建築 | 鄧氏宗祠、聚星樓、文物徑等 |
內容修改
此中新界鄧氏,乃香港新界五氏之列,其源流自江西吉安,北宋初年由鄧漢黻自江西吉水遷粵,奠基元朗屏山鄉。
相傳屏山鄧氏乃黃帝廿七世孫曼之裔,曼封於河北蔓口,賜姓蔓,後改鄧,建鄧國,立為鄧氏。四十七世祖鄧禹,西漢末期誕生,東漢封高密侯,尊為太傅,諡號元侯,屏山鄧氏宗祠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
新界鄧入粵之祖為北宋鄧漢黻,初任承務郎,元禎房七世祖鄧彥通《田賦記》載,鄧漢黻於開寶六年至嶺南,創業東莞岑田。漢黻子鄧粵冠、鄧粵纓,冠子鄧日旭,日旭子鄧符協,乃四世祖。熙寧二年,符協中進士,任廣東陽春縣令,廈村鄧氏宗祠碑銘載,符協任內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其「風俗之醇,山水之秀」,遂於崇寧三年遷居岑田(今錦田)定居,符協子孫往後於不同時期遷居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大埔頭。
相傳南宋年間,岑田鄧族五元祖中,除鄧元亮一房留守,其餘四房,包括鄧元禎與其子鄧從光,皆外出尋求棲身之所,立業繁衍。元禎父子至屏山,見其地形形似毛蟹,前置巨塘,左有河道流進后海灣,後有萬頃良田,氣勢磅礡,當晚投宿農舍,半夜忽聞鹿鳴,翌日於後山卻未見任何鹿影,此時想起「鹿鳴宴」之典,認為定居於此,必可福澤後人考取功名,後果然出達官貴,遂於屏山開基,並將後山命名為鹿鳴崗和蟹崗。若虛書室之門聯「門環碧水觀龍躍,地枕屏山聽鹿鳴」,正是敍述屏山的地理環境及開基原因。
屏山鄧氏最初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子孫繁衍後,逐漸形成「三圍六村」之格局,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洪屋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與新起村。當地鄉民認為,屏山風水上屬蟹局,以屏山嶺為基,左右山巒為輔,呈毛蟹之狀,望琴台朝山,以青山為旗、雞柏嶺為鼓,前置巨塘,左有龍尾坑彎延而至,向右直入海灣,此風水格局有助族中代代輩出人才。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後,清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此舉引起英等列強在中國各地爭奪地盤,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北京簽署,翌年清又派王存善與港府駱克勘界,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1899年3月初,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呈交土地印契,並有增税之議,3月27日,港督卜力遣梅軒利率人到大埔運頭角附近的小丘(今圓崗)搭警棚,準備接收新界,翌日梅軒利與屏山父老商議尋覓臨時警署,遭強烈反對。
4月3日,鄉民以破壞風水為由,於大埔包圍巡視警署蓋搭情況的梅軒利,晚間更將警棚焚毀,香港政府遂計畫於新界東西兩區各設一座臨時警署,其中一座擬建於屏山埔滘山(蟹山),策劃鎮壓反抗的軍事行動,當時包括鄧芳卿、鄧世英在內的屏山鄧氏與其他新界鄉約籌募款項、招募壯丁,組建太平公局抗英,可惜最終為英軍所敗,傷亡慘重。
隨著屏山鄧族日漸繁榮,在八百年間於屏山陸續興建多座建築,包括祠堂、書室等,現時尚存者有:鄧氏宗祠、聚星樓、上璋圍、覲廷書室、洪聖宮、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塾、述卿書室、五桂堂和燕翼堂等,為讓民眾體驗屏山鄉民的傳統生活與文化,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屏山鄧氏族人同意下設立了屏山文物徑,並於1993年12月12日開放予公眾參觀遊覽。
屏山鄧氏族人認為該警署是殖民政府壓迫中國人的大本營,嚴重破壞屏山風水,警署作為警犬隊總部更是對鄧族歷史文物的極大侮辱,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要求屏山鄧氏遷移屯門稔灣的祖墳,鄧氏族人遂於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訓練中心和賠償遷墳的躉符費作為條件,翌年又提出一項折衷方案,
錦田鄧氏:歷史悠久的香港傳統村落
簡介
錦田鄧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錦田。鄧氏家族在明朝初期從廣東省移居到香港,在錦田定居。時至今日,錦田鄧氏仍然是一個繁榮的社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傳統習俗。
歷史
鄧氏家族於14世紀從廣東省遷居到香港,最初在屯門一帶定居。在明朝期間,鄧氏家族因支持明朝政府而受到清軍迫害。為了躲避清軍的追捕,鄧氏家族於1661年遷居到錦田。
村落佈局
錦田鄧氏村落由一座圍牆包圍,並設有四個入口。村內分為南約和北約兩部分,以一條主街相連。村落內有許多傳統建築,包括祠堂、民居和學校。
宗族制度
鄧氏家族是一個嚴密的宗族制度,以鄧氏祖先為中心。宗族制度在村落管理和社會秩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鄧氏宗族有一個共同的祠堂——錦田鄧氏宗祠,用於祭祀祖先和舉行宗族盛會。
傳統習俗
錦田鄧氏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其中包括:
- 舞麒麟:每逢節日或慶祝活動,村落都會舉行舞麒麟表演。
- 飄色巡遊:在傳統節日期間,村落會舉辦飄色巡遊,展示鄧氏宗族的光輝歷史。
- 婚禮習俗:錦田鄧氏的婚禮習俗與傳統客家文化相似,包括迎親、拜堂和回門等儀式。
文化遺產
錦田鄧氏村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以保護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村落內有許多重要的歷史建築,其中包括:
- 錦田鄧氏宗祠
- 永寧堂:鄧氏家族的祖居
- 錦田鄧氏文樓:紀念鄧氏家族的儒學傳統
現況
時至今日,錦田鄧氏仍然是一個繁榮的社區。村落內有大約2,000名居民,其中許多人是鄧氏家族的後裔。錦田鄧氏積極參與文化保育和社區發展工作,並致力於傳承其獨特的文化傳統。
延伸閲讀…
錦田地名初探
【歷史文化】元朗錦田鄧氏族譜送贈儀式丁新豹教授:香港宗族 …
重要人物
錦田鄧氏家族輩出許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
- 鄧兆棠:清末著名商人,參與過九龍寨城開發
- 鄧兆煒:香港著名慈善家,創辦「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
- 鄧肇堅:香港著名工業家,創辦「鄧肇堅工業學院」
表格:錦田鄧氏宗祠
特徵 | 説明 |
---|---|
建造時間 | 1699年 |
建築風格 | 清朝傳統客家建築 |
主要用途 | 祭祀祖先、舉行宗族活動 |
特殊建築 | 九龍藻井、龍柱、石雕 |
保護級別 | 香港法定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