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姓男孩名字 |個個情比金堅 |虎年出生男孩取名陽光爽朗的名字 |【鍾靜是男孩子名字嗎】

  統計圖是統計概念學習核心,國小階段八十二年課綱開始,只教條圖、折線圖、圓形圖;早年課程會出現直方圖。

要引入統計圖教學,需要讓學童有需求感。

,統計表項目多,數字,看出各個項目之間差異或,教師可引入該統計表條圖,讓學童感受統計圖優點,它掌握各項目之間差距、比例和關係。

  條圖學習可以圖案累計條圖開始,它是各類別的圖案,數量堆疊成長條,縱軸對應圖案數量標出1、2、3……,橫軸標出各個類別名稱。

圖案條圖數量變多,需引入正式條圖,要引導學童認識數量軸上間和刻度,它和數線概念相似,且間距可能是1、2、5、10、100或1000。

本文討論條圖和其他統計圖處及教學重點,條圖數量軸可以放在縱軸或橫軸,但為討論縱軸來稱數量軸。

  條圖條高度和數量成比例,很看到哪一個項目或類別多、,彼此之間差距、比例,而且各項目是類別資料,可以,不會影響條圖中各項目之間關係。

條可以是形、胖形,可以是柱狀;當長條使用胖形,而且一條接一條,看起來像直方圖,但它是條圖。

分辨直方圖、類直方圖(條圖),不能只看形狀,要資料性質來判斷;若是有序性類別資料,它條圖;若是有性資料,分成數組,例如:0到10、10到20、20到30……90到100,會定0、10、20……90屬於該組,它方圖,資料處理方式,讓一起。

直方圖不是高度,而是資料很多、組距,這頂端會形成曲線,這組資料分佈狀況,直方圖是討論曲線下面積密度。

所以,直方圖國小不教,到國中才教。

  條圖上,條頂端中點做線,會形成折線圖;但它資料變化意義,因為類別資料之間需要看資料變動和趨勢。

資料有時序性,例如:1月、2月……12月;或順序性,例如:1到9分、10到19分……90到99分、100分,是適合折線圖來表現資料訊息。

但類類別資料,例如:四年1班、四年2班……四年6班,它只是標籤數概念,不論什麼資料,沒有探討班別間資料變化或變動。

折線圖是掌握資料時間、分數上變化和趨勢,國小階段不以探討未來趨勢主。

  統計表和統計圖,是需要分類掌握羣體內容資料做彙整。

  條圖數量軸,只能數字和單位表示,可以%;而圓形圖中各扇形,標註%外,可寫數量。

圓形圖和條圖,於整體量和部分量關係;整個圓代表整體量1,比例分割出的扇形代表部分量,扇形大小或%部分量和整體量比率。

,國小階段會先教圓形百分圖或稱百分圓形圖,它是銜接百分率教材;教師應先提供圓週上有100分圓形百分圖,學童可百分之多少來畫出扇形。

建立圓形百分圖概念,總量會是100倍數或是20、25、50,使%處理;隨著%數值出現要取概數時,有時總和不到或超過100%還是要部分量微調。

接著,學童感覺處理%複雜,教師可引入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圓圓形百分圖,讓學童觀察它們和圓心角360度關,進而引導學童利用圓心角比率,來處理部分量資料,形成圓形圖中扇形。

  學童認識這些統計圖後,學習「報讀」,藉由表名、縱軸和橫軸訊息,及呈現圖,看見什麼就説什麼,可做直接和計算;接著「解讀」進行分析和推論;後學習空白格線製作統計圖,學童要能寫出表名、決定縱軸和橫軸。

國小生畢業前,從收集資料開始,到製作適合資料統計圖,這數學素養統整活動。

  生活中報章雜誌,常會利用一些圖表來傳達訊息,讓讀者可以掌握報導內點。

統計圖、統計表教學國小數計算,佔分量多,但。

  國小統計圖、統計表教學重點,可以分為資料收集、分類整理、報讀解讀、製作圖表;因此,國小階段統計課程,主要包含「統計表」及「統計圖」兩大部分。

  一般而言,國小統計學習內容,年級分類和呈現分類結果開始,包括能於給定物品或生活中事件進行分類,並做呈現説;三年級是認識、報讀製作一維表格二維表格;中、高年級是認識、報讀製作條圖、折線圖、圓形圖,並據以解釋或解讀。

本文統計表部分,探討教學中概念。

  學童遇到統計概念學習,「分類整理」。

這些材料課本上往往是靜態呈現,課本一堆混合放置物件,例如:花瓶裡有六朵紅花、五朵白花、八朵黃花,直接列出統計表,讓學生填數量;如果統計表中類是空白,因為學童要觀察花有哪幾種顏色。

  親師應指導學生先進行分類活動,分類點數。

因為學童是學習,課本可能會做示例,類名稱寫統計表中;若直接請學童類別點數,例如:紅花有幾朵?白花有幾朵?黃花有幾朵?沒有混合放置物件討論如何分類,這只是「數數」教學,不是「統計」概念教學。

  花瓶例分類屬性只有顏色,教師可學童已有分類整理經驗後,提供顏色、形狀、大小花片,讓學童自己決定什麼屬性來分類並數數,體驗且多元解題結果。

  學習統計概念中,計數資料「畫記」,某些情況下是出現,所以學童要學習「」、「四豎一橫」畫記方式。

學童見選舉時唱票和計票,國小畫記教學「」主。

  如本文第一小節花瓶例、花片例,沒有畫記需求情境,因為它們是靜態、總量一起呈現。

  教室中選舉,若將學童喜歡運動項目寫黑板,然後讓學童項目選擇一項舉手,這沒有畫記;若投票來處理,選票分類整理,計數,這沒有畫記需求;除非動態情境下開票,才有畫記需要。

  下課十分鐘教室門口,戴眼鏡男生、女生,有戴眼鏡男生、女生進行畫記,教學情境,它但是動態,總量知道。

如果學童有項目、有數量統計表上,數量畫記,是數字符號和圖像表徵應,它只是「數數」教學,不是「統計」教學。

  十二年國教數學領域課綱,統計學習內容「D-3-1一維表格和二維表格:操作活動主。

報讀、説製作生活中表格。

二維表格含列聯表。

」這是學童正式學習統計表指標,有關「列聯表」是新增內容。

學童在生活中,常有機會看到一維表格,例如:某電視台節目表、飲料店價目表,它只需依序報讀;而二維表格,例如:日課表、火車表,它橫軸和縱軸項目交叉資訊。

  若本文下課十分鐘畫記結果做成統計表,它會是男女性別、戴眼鏡是否二維表格;進一步橫向小計戴眼鏡、戴眼鏡人數,小計男生、女生人數,後做出總計全部人數——這個二維表格列聯表。

  列聯表是二維表格,但二維表格是列聯表;,同一集合資料,兩種屬性來分類,會形成2×2、2×3、3×2……二維表格,縱向、橫向小計,後總計到數字,它列聯表特點。

  例五:10-3=7,7×6=42,併式是(10-3)×6=42。

統計表是數字呈現,只能看出項目數量,它是一到三年級教材,因為學生年幼,資料分類、整理、報讀。

  統計圖是圖像呈現,視覺上掌握資料,但統計圖有特性,筆者於下篇文章做深入探討。

  校訂課程是「一○八課綱」彈性學習課程規範,它節數,低年級是二四節,中年級是三六節,高年級是七節。

因為很多縣市有資訊課程、英語文課程考量,導致學校研發校訂課程空間變小,使得大多數學校高年級才有多彈性學習節數,可用來研發數學核心校訂課程。

  高年級校訂課程一一二學年度開始實施,基於高年級數學領域部定課程只有四節,若能增加延伸、擴展相關課程一節,能學生數學概念或應用學習有助益。

本文是全校篇續篇,作者藉指導兩校經驗,分享高年級數學核心校訂課程設計,並談談數學素養導統整性校訂課程。

  西湖國小高年級「得來速」課程,元一建構反應題數學校訂課程主軸,實施「評量、後討論」活動,增加每學期兩本數學繪本二三節閲讀和討論教學。

建構反應題是參考台北市、新北市學力檢測非選題,這些試題五年級適用多,六年級,所以有一些直接引用外,試題是修編或自編;現階段每單元研發一題,未來可增加每單元試題,供教師選用。

數學繪本學校圖書館書籍選用,高年級配合單元內容適用繪本,未來可調整。

  建構反應題「評量、後討論」,教師引導下,透過儕間分享和討論,可錯誤例(0分或1分類型)概念或修補,正確例(2分類型)做法進行多元分享,以及正確例評析中,感受到例解題推理和思考。

這過程和內容,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和生活應用能力。

教師評量題直接教學或作回家作業,以免錯失瞭解學生學習後確實表現;若有評量試題外流,爾後使用可能會。

  國語實小高年級「玩轉生活家」課程,探究數學、動手數學、生活數學三股,強調概念、心像建立、跨域統整,形成數學主軸校訂課程。

每股課程有三個內容,每個內容安排兩節課,所以每學期實施十八節課。

探究數學是Chapman四階段探究模式設計,需緊扣單元教學實施,它可能是單元第一節、中間節或後一節;每學期有五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選三個實施。

動手數學有兩類,一類是桌遊,一類是教具操作,每學期配合教學內容各設計兩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選三個實施;這些活動有建議教學時機。

生活數學採跨領域主題式,每個主題有三個相關小主題,利用校園及校園四周情境,進行生活中數學實作和探討。

  該校數學領域小組透過探究教學專業成長過程,並一些班級實作後修正教案,使得這次研發數學相關校訂課程有基礎。

生活數學跨領域內容,有校園路線(含中正紀念堂)、圓柱魔術師、寸土寸金、校園安全偵探四個學期主題;今年研發每學期三個小主題,各兩節課教學內容。

動手數學今年開始設計,不論桌遊或教具操作考慮和教學相關外,準備一個班級使用分量;是校訂課程教具操作,和數學單元教學應操作內複,設計相關且延伸內容。

這套校訂課程會一一一學年試行,並進行滾動式修正。

  我本專欄,撰寫〈素養導教學,如何落實於國數學?〉(2020.10.02)一文,指出數學素養有「數學思維」、「生活應用」兩類成分,探究教學前者、數學繪本後者有最佳養成功效,且因生活選材、數學內容使得兩類成分會觸及。

〈建構反應題評量國小數學素養〉(2020.10.09)一文,説建構反應題台北市、新北市基本學力檢測現身多年,可其視為小型任務進行形成性評量,實施「評量、後討論」活動,這是數學素養導評量和教學整合。

  綜觀北市劍潭國小、新竹私校、北市武功國小全校性課程,以及北市西湖國小、北市國語實小高年級數學核心校訂課程,大家考慮和生活關聯數學來設計,探究教學、數學繪本、建構反應題外,各校設計數學步道、生活數學、動手數學,是培養數學素養素材。

這些校訂課程實施,要營造學生有思考、分享、討論空間,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數學教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各領綱,於一○八年八月上路,因此稱「一○八課綱」,課程類型分為部定課程、校訂課程兩類,校訂課程學校安排,形塑學校教育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並落實學校本位及特色課程。

校訂課程是彈性學習課程,它是跨領域/科目或結合各項議題,發展「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強化知能整合與生活運用能力;可以社團活動技藝課程、需求領域課程、其他類課程設計。

  本文「統整性探究型課程」此項,來談談以數學核心全校性校訂課程。

我藉多年參與指導三校,分享它們數學軸線校訂課程設計;校訂課程能研發成分:研發團隊、領頭羊、行政支持,這三者缺一不可外,需有課程目標,教授指導只有畫龍點睛效。

  劍潭國「邏輯推理」課程包括數量推理、幾何推理、關係推理、統計推理四種內容,課程節數:低年級、中年級每兩週一節,高年級每週一節。

這些教材以遊戲任務、繪本情境、建構反應題、引概活動、校園步道、生活情境六類來設計;前兩類是情境問題化,中間兩類是問題概念化,後兩類是概念應用化。

延伸閱讀…

虎年出生男孩取名陽光爽朗的名字

鍾字起名:情有獨鍾,情深義重的男孩女孩名字,個個情比金堅

建構反應題是全校有外,遊戲任務是年級,繪本情境是、中年級,引概活動是中、高年級,校園步道是中、高年級,生活情境只有高年級使用。

每個年段設計適用三或四類教材,、中年級每學期七個、年級十四個教學活動。

  劍潭國校訂課程是透過遊戲任務加強學生數學概念,繪本情境選用概念數學繪本進行討論,建構反應題採引用或修編,並實施「評量、後討論」活動;引概活動是自編或修編類奠基活動,校園步道是利用校園環境進行數學解題策略探討,生活情境是生活中數學解題應用探討。

該校「邏輯推理讓學習SMART」,獲教育部一○九年教學卓越銀質獎。

  新竹私校「一單元一探究」課程是數學核心校訂課程,融入數學領域部定課程中實施;低年級數學課每週排四節,中高年級五節,校訂課程配合單元教學實施。

探究和實作是十二年國教課程重視素養能力,學生中心探究教學是Chapman四階段探究模式,設計一個有生活情境主探究問題,一節課中透過引入階段、探索討論階段、分享階段、結論階段來進行。

探究教學可以是概念型、程序型、推理型探究,一個單元中可能是第一節、中間節或後一節實施;第一節是概念探索,中間節是某概念深究,後一節是某概念延伸應用,它可以實作中入手。

  此探究教學課本題進行解題、發表和討論探究有,它有一內涵主探究問題外,每一階段需有教師關鍵提問,該關鍵提問不是引導學生解題,而是促使學生解題中加深、加廣相關數學概念主動發現和產出;透過個生獨思、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溝通辯證能力。

  武功國小「生活思維」課程數學繪本、數學步道為主要內容,每學期、中、年級使用數學繪本四本、四本、兩本,設計數學步道各兩個,有高年級增加生活數學兩個,每學期各年級有六個校訂課程內容,每個教學活動實施二三節課。

課程節數:年級每兩週一節、中年級採融入部定課程節數、高年級每週一節。

數學繪本和生活數學教學是室內,數學步道教學是室外進行活動,三者強調學生儕間發表和討論。

  數學繪本教學坊間情境和主題繪本,作為素材;數學步道教學以校園中場景設計,讓學生六年級有探索數學新鮮感;生活數學是利用生活情境中數學,進行解題應用探討。

  這三所學校數學核心校訂課程,是該校校訂課程中一條軸線,學校角度設計課程,因為選材生活情境出發,達成跨領域或議題學習,但能部定課程學習外,提供數學內容和探索。

  這些全校性校訂課程,年級能每週安排一節課,所以很多學校以此考慮數學相關校訂課程,下回介紹下篇〈高年級篇〉。

  國小學生一年級開始學習加、減問題,到二年級學乘法問題,三年級學除法問題,會開始接觸併式兩步問題。

  兩步問題是指用到兩個「+、-、×、÷」運算符號來列式或解題,可以分成加與減、減、加減、乘四大類型;學生到四年級上學期學習兩步問題解題記錄併式,會涉及四運算三個規則:

一、有括號;二、乘除,後加減;三、左算到右。

  學生學習解題記錄併式時,教師會「加括號」來教學,很多學生會説口訣,但會併式。

,教學會有文字情境題入手,讓學生瞭解運算符號和順序;若學生一步問題有習慣閲讀題意,只用關鍵字解題,例如「+」,剩下「-」,分「÷」;或學到一些解題撇步,例如:減減小,兩個數單位問「×」,除是大除以,會於兩步問題學習。

  本篇談學生學習併式兩步問題三個階段,以及併式到併式教學重點;但以時間序來探討。

  例題一:小美收集了13個空寶特瓶,拿了10個去資源回收,哥哥他2個,小美現在有幾個空寶特瓶?

  例題二:操場上有13個小朋友跳繩,其中有10個男生,後來有2個女生來跳繩,現在有幾個女生跳繩?

  這兩個例題可以13-10=3,3+2=5,但例題一語意上看出事件發生後順序,例題二學生而言困難。

例題二先算部分,是隱藏加法進階題型10+( )=13中,學生要瞭解「其中」有部分——整體關係,會13-10=3來算。

  這兩題,若有學生13+2=15,15-10=5是可以,他們是想知道總量,剩下或其餘量。

  併式兩步教學,不論學生算什麼、再算什麼,教師關心列式和答案,應該要讓學生多「理解題意」中,來説算式和題意關,以及其代表意義。

  到兩步驟併式教學,學生可經驗列出:13-10=3,3+2=5,教師確認學生能溝算式代表意義後,接著要問學生題目中沒有3,3代表什麼?3怎麼來?教師引導可以算式13-10取代3,並配合「加括號」,所以3+2=5會變成(13-10)+2=5;教師教併式「誰取代誰」外,要讓學生併式記錄上,能配合題意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隨著這類題目的教學練習,學生應可掌握、連減、加減混合兩步問題併式解題,以及解題記錄併式學習。

  學生學過乘法後,會進入減類型教學,它們題型加與減類型複雜很多,併式前解題併式舉例,整體可分成兩大類。

  例一:14×6=84,84+5=89,併式是(14×6)+5=89。

  例二:14×6=84,84-5=79,併式是(14×6)-5=79。

  例三:14×6=84,100-84=16,併式是100-(14×6)=16。

  例四:3+7=10,10×6=60,併式是(3+7)×6=60。

  例五:10-3=7,7×6=42,併式是(10-3)×6=42。

延伸閱讀…

鍾姓男孩名字

嘉賓介紹:鍾靜(圖)__親子中心

  學生要「理解題意」,才能充分掌握算是+、-或×,算是×或+、-,學生無法藉關鍵字來解題;觀察題目中沒有數是怎麼來,進行「誰取代誰」,才能完成併式。

  學生學過除法後,會進入加減類型教學,一樣是「算除加/減」,或是「加/減算」兩大類;會學習乘和類型,這類型有乘、連除、乘除混合題型。

  這些加減、乘兩步問題教學,涉及併式時,減、減類型教學,從「理解題意」入手,訊息決定算什麼,再算什麼。

  涉及併式教學,還是算、後算算式中,找到題目中沒有數,這數是算結果,會後算算式中出現;透過「誰取代誰」動態歷程及「加括號」能完成併式。

  教材設計會靜態呈現「誰取代誰」表徵,但教學可以更動態呈現「替換」歷程,加上教師引導題意和算式中每個數關,可助學生減併式學習困。

  學生四年級下學期會進到兩步問題列式和求解,五年級學習三步問題列式和求解。

  一、有括號;二、乘除後加減;三、左算到右。

學生依題意列出一個有兩到三個運算符號算式,考慮運算規則,將不必要括號去除;透過減項求解。

  學生掌握題意、列出算式、併成一式、併式或列式符合運算規則、運算規則減項求解中,任何一個環節理解,可能產生學習差錯。

涉及三個運算規則兩步、三步問題,如何列式和求解學生才能順利學習?

  學生要兩步問題依題意列成一個算式,他們心中有解題計畫,算什麼,再算什麼,才能加括號,併入後算列式記錄問題;若考量三個運算規則,學生有括號列式狀況,但學生未來處理三步和多步驟問題影響,所以教師引入。

因此,學生題意列出一個算式後,還要考慮運算規則,將「加括號」中不必要括號去除。

  這八例中部分,例一(16-9)是左算到右,例三(13×6)是乘除減,例五(24÷6)是乘除減,例七(72÷8)是左算到右,所以這四例可去除括號;但例二、例四、例六、例八是有括號,所以不能去除括號。

  兩步問題列式後求解,不但題意先算和後算有關,三個運算規則有關,「減項」每一步處理一個運算符號,要保持號兩邊價。

前面例子來説,例八:72÷(8×3)=72÷24=3,題目的括號不能去除,求解是「有括號」;例三:100-13×6=100-78=22,題目的括號可以去除,求解「乘除後加減」;例一:16-9+2=7+2=9題目的括號可以去除,求解「左算到右」。

  初學三步問題,題目語意有運算順序,例如:小明到文具店買文具,1枝鉛筆賣12元,1枝原子筆賣16元,小明買了2枝鉛筆和3枝原子筆,他要付闆多少元?學生要瞭解題意、掌握資訊,要心中有解題策略或計畫。

  學生看出要付錢包含鉛筆和原子筆,所以算鉛筆12×2=24元、原子筆16×3=48元後,兩者相加24+48=72要付錢。

  前述問題,學生大多能列成三個算式來解題,但要依題意列成一個算式,升高,這時心中要想兩者錢是24+48=?(24、48不要算出),24可用12×2取代、48可用16×3取代,若學生能掌握本題是乘要,並熟知乘除後加減運算規則,可直接列出算式12×2+16×3=?

  但大部分學生無法一次到位,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有兩部分,可以加括號來列式(12×2)+(16×2)=?因本題是乘部分要,「乘除後加減」運算規則去除括號,列式12×2+16×3=?

  若學生學時能正確列式和解題,但出現多餘括號,教師不要算錯,學生多一點學習空間,讓他們以時日。

  三步問題可列成三個算式後併式,例如美帶100元去買文具,買了18元橡皮擦和15元原子筆3枝,她剩下多少元?解題三個算式是15×3=45元、18+45=63元、100-63=37元。

  學生心中若有此解題規畫,解出,只要瞭解題中資訊關係,記錄問題列式可6318+45取代,寫成100-(18+45)=? 其中(18+45)括號要不能刪去,4515×3取代,寫成100-(18+15×3)=?因為乘除後加減15×3括號;這樣列式過程考量運算規則,學生而言是有複雜度。

  若教師請學生美買文具花了多少元?學生已有兩步列式經驗,他們可以寫出18+15×3=?題意加一步100-(18+15×3)=?學生而言,三個算式列成一個算式;能列出三步或多步一個算式,有助於國中階段代數式學習。

  國小引入中括號,但併式或列式出現兩次括號60-((15-3)×4)=?或((9+6)×4)÷5=?時,考量運算規則60-(15-3)×4=?或(9+6)×4÷5=?

  透過「減項」求解,60-(15-3)×4=60-12×4=60-48=12,每次依運算規則處理一個運算符號。

  時間問題計算和應用,學童而言是困難,時刻和時間(量)需要學會使用「數學語」表示,例如上午9時40分出發,路程花了6時30分,到達時間是幾分?他們需以語意判斷「幾分」是代表時刻,還是時間(量)。

  若學童只能幾分區,幾分鐘區分時間(量),那麼「某時刻開始,某時間是什麼時刻?」或「兩時刻間有多少時間?」問題出現,學童加法或減法算式單位是「時、分」,還是「時、分鐘」呢?

  ,時間計算是正式單位「時、分」。

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童,時刻只是「時間數線」上一個刻度或位置,是無法進行計算,只有時間(量)才能計算,所以「時刻+時間(量)=時刻」和「時刻-時刻=時間(量)」口訣是。

  本文介紹「時間數線」學童學習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它解決時間計算和應用問題困難。

  時間數線是整數數線基礎,學童接觸到數線概念是「公分尺」;教師教導公分單位測量活動前,需讓學童認知公分尺上數字0、1、2、3……,相鄰兩者間間是1公分,瞭解刻度0到1,0到2,……4到9,間距是1公分,2公分,……5公分。

  「整數數線」構成要素是座標,以及座標座標距離。

國小階段可座標稱為刻度或位置,相鄰兩座標距離稱間;間距代表一個單位,原點0到刻度/位置6,共有6個單位。

  「時間數線」是某日0時開始,刻度上出現數字,其刻度/位置整時(整點)時刻,間距1時(1時)時間(量)。

  雖然時間具有性,但是受到12時制或24時制,以及每月可能有28、29、30或31天、每年有12個月影響,時間數線上「午接午、日接日、月接月」處數字,教師需引導學童瞭解上午結束下午開始,一天結束下一天開始,一個月結束下一個月開始。

  教師可先利用「時間數線」,讓學童明白「」數學用語有兩種意義,一是代表某時刻,二是代表0時到此時刻時間(量)。

例如下午3時15時,是0時開始了15時;若出現跨日時間數線,例如某日上午8時出發去旅行,0時開始了8時,第二天下午6時返家,從第一天0時開始了24+18=42(時),出門一共花了42-8=34(時)。

  此外,可讓學童時間數線上,標示能溝(不求精準)「幾分」刻度/位置,瞭解0時開始了「幾分」時間。

  學童時間數線上,會用「數學語」同時報讀時刻,描述時間(量),能依題意靈活轉換;能情境中語意判斷「幾分」是是時間(量),例如小明10時30分陪奶奶拜訪朋友,下午5時20分返家,她們在外花了多少時間?這時學童減法算式單位「時、分」代表意義,能明白它是代表時間(量),不是時刻。

  教師可利用「時間數線」上刻度(時刻)和間距(時間量),讓中年級學童透過點數來解決兩「整時」間有,以及某「整時」是某時問題;此時會要求學童列式求解,因為這些計算單位是什麼?他們熟悉時刻是幾分,時間(量)是幾分鐘。

  高年級學童能辨識問題情境中「數學語」幾日、幾分、幾分幾秒,代表時刻是時間(量)後,接著需瞭解這些時刻或時間(量)之間關係。

  教師可引導學童利用「時間數線」標出題目中時刻或時間(量),他們理解兩時刻代表時間(量)相減,得到答案兩時刻間時間(量);能明白開始時刻代表時間(量),加上時間(量),得到時間(量)總和0時開始到所求答案結束時刻。

  因此,這些時間應用問題橫式列式、直式計算多了,求解使用時間正式單位日、時、分、秒「數學語」,學童能腦袋中轉換是時刻或時間(量),進行時間問題解題變得。

  時間看不見、摸不到,長度、重量感官量,它是透過鐘錶、月曆方式呈現工具量,且生活習習相關。

幼童沒上小學前,會模仿大人説幾點、幾分鐘「生活語」,但能正確理解其中概念。

例如有些幼童會模仿大人説:「九點鐘要出發,搭火車要時。

」問:九點鐘到了嗎?火車要搭多久?

  因為時間正式單位是日、時、分、秒「數學語」,配合工具量時間認知發展共有三個階段,本文這三個階段談國小學童時間語學習發展。

  這個階段,學童是利用圓型鐘面上兩指針所指數字,學習生活語「幾點鐘」、「幾點半」報讀。

長針指向數字12、短針指向數字7,7點鐘;長針轉一圈,指向數字12,短針指向數字8,8點鐘。

  親師應該讓學童多觀察兩指針轉動鐘面數字之間關聯,長數字12開始,走了半圈指向數字6,數字8開始,走到8和9中間,8點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