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拿刀】關公顯靈!拿刀姿態藏玄機,三種神像拜錯反效果!

關聖帝君的各種造型與拿刀現象

關聖帝君,農曆6月24日聖誕日,引發各種風氣,也帶來不同的供奉風情。關聖帝君有不同的姿勢,每種姿勢都有其獨特的取法和禁忌。

關公拿刀 Play

關聖帝君的拿刀現象

關公神像拿刀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關公拿刀

  • 求「利」:關公在年輕時曾從事商務,以買賣布匹為業,故以刀鋒「利」的求得。
  • 求智慧:關公精於算數計帳,以簿記法發明日清簿,因此各行業人士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關公神像。

不同姿勢的關公神像

  • 文關公:手拿「春秋」書卷,適合文職工作、文官、學生拜拜。
  • 武關公:手拿青龍偃月刀,適合做生意的人拜拜。
  • 封官後端坐、手拂鬚或持笏板的關公神像:此類關公神像在宮廟最常見,適合各行業人士拜拜。

關聖帝君的禁忌

在供奉關公神像時,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 不要拜文關公像時手拿「開本」的關公像,因為「開本」台語諧音近似「虧本」,生意人就不要拜這種神像。
  • 關公的刀刃最好向內。

關聖帝君的傳説

關聖帝君在年輕時曾從事商務,以買賣布匹為業。因此各行業人士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關公神像。

關公拿刀:忠義的象徵與歷史爭議

關公拿刀,是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形象之一,它不僅代表著關羽的忠義勇武,也成為後世文化中重要的符號。然而,關公究竟在何時開始手持青龍偃月刀,以及這把刀的真實樣貌,卻存在著不少爭議。

歷史上的關羽與青龍偃月刀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蜀漢五虎上將之首,以其忠義勇武聞名於世。在史料記載中,關羽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兩把:

  • 青龍偃月刀: 最早出現於元代羅貫中的小説《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使用一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刀長九尺五寸,鋒利無比。
  • 長柄大刀: 在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中,記載關羽使用一把長柄大刀,但未提及刀的具體名稱和形狀。

由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三國演義》中關於青龍偃月刀的描述是虛構的,因為在漢代並不存在這種形狀的刀。

青龍偃月刀的起源與演變

學者們推測,青龍偃月刀的原型可能來自於古代的戟或鉞。戟是一種長柄武器,頭部裝有刀和戈,而鉞則是一種斧形的兵器。隨著時代的發展,戟和鉞逐漸演變為刀,並在宋元時期出現了類似青龍偃月刀的刀形武器。

元代的戲曲中,關羽的形象便開始手持青龍偃月刀。到了明代,隨著《三國演義》的出版,青龍偃月刀成為關羽的標誌性武器,並在後世的戲曲、小説、繪畫中廣泛使用。

青龍偃月刀的文化意義

關公拿刀,不僅代表著其勇猛無敵的武力,更象徵著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公被視為忠義的化身,是武財神和保護神,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崇拜。

青龍偃月刀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象徵著正直、勇敢、忠誠等美德。它被廣泛應用於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中,也成為影視作品中常見的道具。

總結

關公拿刀,是歷史與文化的交匯點,它既體現了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也反映了後世對忠義精神的追求。青龍偃月刀雖然可能並非真實存在,但它已成為關羽的象徵,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將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下去。

附錄:表格

時代 武器 出處
漢代 長柄大刀 《三國志》
元代 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
明代以後 青龍偃月刀 戲曲、小説、繪畫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