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公曆是世界通用曆法。
陽曆,地球繞太陽一圈所需時間一年,共計365天5時48分46秒。
年份計算365天整數部分,考慮小數部分;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其中有些月份有31天,有些有30天,而二月則只有28天。
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歷,所謂陰陽合曆。
因此閏年二月有29天。
月亮一次週期29.5天,因此月份設定30天或29天。
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交替排列。
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沒有平年閏年。
曆考慮地球繞太陽執行,因此使得四季變化曆上有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缺點。
每個月第一天是合朔日。
我們國家目前使用夏曆,一種陰陽合曆。
夏曆根月亮運行來確定每個月時間,有時30天,有時29天。
調整四季,夏曆使用閏月方式,使得每年總天數接近陽曆全年天數。
這意味著每隔二到三年,夏曆會多出一個閏月。
“曆”又名“曆”,系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一月,配合地球繞日一週時數一年,實際上於陰陽合曆,我國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現行歷相稱,故名曰“曆”。
人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曆”。
延伸閱讀…
月球天體上執行軌道稱為道,這條軌道分為白道和黃道,兩者呈五度九分斜交。
月球繞著地球運行一週,每次出現黃道上兩次。
這個週期二十七日七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這是月球完成一次公轉所需時間,稱為“恆星月”。
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合朔,繞地球一週,復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每個月天數是偶數,因此每個月有29或30天。
每個月第一天是合朔日。
延伸閱讀…
每年開始接近立春朔日。
地球繞行太陽一周,而月球繞地球十二次零三分之一。
一年內月份不能是奇數,所以一年只有十二個月,共354天。
實際年份相比,相差11天。
累積到三年,相差33天,因此每隔三年加一個閏月,還剩下3或4天。
累積兩年,總共剩下25或26天,可以一個閏月。
計算下來,每19年需要加七個閏月。
有節無氣月閏月,有閏月年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十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