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公廟】古亭「陰」地府:精華地段「陰公廟」探秘!

引言:

陰公廟 Play

傳説中,位於古亭聚落外圍的「地府陰公廟」已有百年歷史,最初供奉一位無名女屍的神主牌位,祈求神靈庇護當地居民。

陰公廟

特徵 描述
位置 古亭聚落外圍,羅斯福路人行道上
建造原因 為安撫無名女屍的亡魂,祈求神靈庇護
主祀神明 無名女屍的神主牌位
配祀神明 地藏王菩薩、土地公
格局 廟身小巧,佔地不到7坪
祭祀活動 農曆十月廿三日舉行大拜拜,並演布袋戲慶祝
傳説 廟宇香火鼎盛,祈求靈驗,常有信眾酬神答謝

沿革:

  • 2006年,廟宇改建時曾遭民眾檢舉影響通行權益。
  • 2000年,養工處計畫拆除廟宇,引發居民抗議後緩拆。
  • 高玉樹任市長後,道路劃分法讓廟身突出一大角。
  • 大正拾年(1921年),廟內匾額記載「古亭村」。
  • 早期,廟宇坐落於農田間,土地屬於賴姓家族。

其他資訊:

  • 陰廟通常格局較小,常建於險阻之地或墳墓之上。
  • 陰廟的紙錢多為「銀紙」,而非一般祭祀用的「金紙」。
  • 陰廟常配祀土地公,有墓旁土地神之意味。

陰公廟:台灣獨特民間信仰與建築

陰公廟,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特有的廟宇類型,專門祭祀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陰公廟起源於清代,當時台灣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繁,許多人死後無人收屍或祭祀,形成許多孤魂野鬼。為了安撫這些亡魂,地方上有善心人士興建了陰公廟,以供人祭拜。

陰公廟的建築特色

陰公廟的建築通常較為簡陋,常設於偏僻郊區或墳墓區附近。廟宇格局多為單進或兩進,屋頂為歇山式,正門上方懸掛「陰公廟」或「義塚公廟」等匾額。廟內主要供奉「孤魂公」或「義塚公」,神像多為青面獠牙的造型。

建築元素 用途 説明
正殿 供奉神像 主要祭祀孤魂野鬼的神龕
龕門 神像前的門 以布幔或木板遮掩神像
香爐 祭拜用 供信徒插香祈福
供桌 供品擺放 供奉果物、鮮花等祭品
迴避牆 隔離神龕與信徒 防止信徒的陽氣驚擾孤魂野鬼
義塚 埋葬孤魂 廟旁或附近設置的墓地,安葬無人祭祀的屍骨

陰公廟的祭祀活動

陰公廟的祭祀活動主要有兩類:

普渡

普渡是道教祭祀儀式,目的是慰藉孤魂野鬼。在農曆七月鬼門開期間,陰公廟會舉辦普渡大會,由道士誦經超渡,並供設祭品讓孤魂野鬼享用。

祭祀孤魂

信徒可自行到陰公廟祭拜孤魂,祈求庇佑或消除厄運。常見的祭品包括:

  • 素食:例如水果、蔬菜、麵線
  • 金銀紙錢:象徵財富和冥福
  • 香燭:供信徒祈願和照亮亡魂

陰公廟的社會意義

陰公廟除了宗教信仰功能外,還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意義:

  • 安撫孤魂:提供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一個棲身和受祭拜的地方,減輕他們的孤寂和怨恨。
  • 社會救濟:過去政府資源有限,陰公廟扮演著社會救濟角色,協助埋葬和祭祀無人照料的屍骨。
  • 民俗文化:陰公廟的建築和祭祀活動反映了台灣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歷史和文化保存價值。

結語

陰公廟是台灣民間信仰中獨特的廟宇類型,見證了過去社會動盪不安的歷史。隨著社會進步和政府介入,陰公廟的社會救濟功能逐漸式微,但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意義仍受到重視。陰公廟的存在不僅提醒我們關懷孤魂野鬼,也反映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多元和包容性。

延伸閲讀…

精華地段的百年小廟古亭地府陰公廟| 保庇網

台北百年「地府陰公廟」!蓋捷運要先請示市長都更不敢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