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後代】揭開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家族後代之謎

陳廷敬:清朝名臣,康熙朝重臣

前言
陳廷敬,字子端。康熙朝名臣。入仕五十三年,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擔任過工部尚書、户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朝編撰《康熙字典》,陳廷敬擔任重要角色。謚號文貞。

人生經歷

1707年,扈從康熙南巡。
1705年,扈從康熙南巡。
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值經筵。
1699年,轉吏部尚書。
1692年,父卒,回鄉守制,兩年後授户部尚書。
1691年,任會試正考官、刑部尚書。
1688年,因前湖廣巡撫張汧獲罪,謝罪原官解任,但每四日仍進內廷侍候康熙讀書。
1686年,遷工部尚書,任《三朝聖訓》、《政治訓典》、《方略》、《大清一統志》、《明史》等書總裁。
1684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管户部錢法,將制錢含銅量減低。
1678年,秋七月與葉方藹入直南書房。
1658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因重名,康熙帝賜「廷」字。
出生於明崇禎十二年,山西澤州直隸州皇城村。

陳廷敬後代 Play

家族背景

皇城陳氏家族,世代重視讀書科舉。從昌言、天佑到廷敬,數代為官。

家學淵源

陳廷敬後代

父昌期,熟讀儒家經典。母張氏,明朝進士之孫女,才華橫溢。外祖父舉人出身。

幼年教育

陳廷敬自幼聰穎,六歲始讀私塾,得王老師教諭。

為官生涯

康熙二十七年,奏請暫離官職,後復任左都御史。
康熙二十五年,遷工部尚書,參與編纂多部史書。
康熙二十三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管户部錢法。

仕途瞻仰

陳昌言,廷敬伯父,提督江南學政。
陳豫朋,廷敬次子,康熙年間進士,湖廣學政。
陳壯履,廷敬三子,雍正年間進士,南書房行走。

家風傳承

陳秀,陳廷敬三世祖,縣級小官,為子孫留下勤儉、刻苦、博學、謹慎的訓誡。

家族成員 出生地 生卒年月 職務 事蹟
陳廷敬 山西澤州 1638-1712 文淵閣大學士 編撰《康熙字典》
陳昌期 不詳 不詳 商人 營造鑄鐵生意
張氏 不詳 不詳 學者 才華橫溢
陳昌言 不詳 不詳 提督江南學政 政績出眾
陳豫朋 不詳 不詳 湖廣學政 承襲家風
陳壯履 不詳 不詳 南書房行走 勤政清廉
陳秀 不詳 不詳 縣級小官 留有訓誡
陳天佑 不詳 不詳 陝西按察司副使 官至觀察使
陳師儉 不詳 不詳 進士 科舉出身

陳廷敬後代:綿延三百年的書香門第

陳廷敬,清康熙帝時的重臣,曾任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作為一代名臣,陳廷敬不僅以政治才能聞名,也以治家有方著稱。其後代子孫承襲家風,世代以耕讀傳家,譜寫出一段綿延三百年的書香門第佳話。

陳氏後裔世系簡表

族譜代次 主要人物 任職官位 主要著作
一世 陳廷敬 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陳文恭公全集》
二世 陳士奇 禮部侍郎 《真賞齋詩鈔》
三世 陳之棟 兵部侍郎 《尺素上郎》
四世 陳世元 翰林院編修 《竹素詩存》
五世 陳嶽 翰林院編修 《甌香集》
六世 陳景 舉人 《果齋遺刻》
七世 陳星 京官 《星槎詩草》
八世 陳翹雲 舉人 《雙鯉堂詩集》
九世 陳殿元 拔貢 《述古堂文鈔》
十世 陳錫元 監生 《碧漪山莊詩鈔》

翰林學士,名重一時

陳廷敬後代中,最著名的當屬二世陳士奇。陳士奇自幼聰穎,博學強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進士,步入仕途。一路升遷至禮部侍郎,後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陳士奇不僅官至顯赫,在學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其詩詞風格清麗雋逸,與同朝的康熙帝、張廷玉等人往來甚密,名重一時。

家風傳承,詩書繼世

陳廷敬後代承襲先祖家風,重視教育,代代都有人才輩出。三世陳之棟官至兵部侍郎。他的詩文質樸老成,深得康熙帝讚賞。其代表作《尺素上郎》,是康熙帝晚年讀後非常喜愛的詩作。四世陳世元和五世陳嶽都是翰林院編修,擅長詩歌和書法。六世陳景雖仕途不顯,但依然潛心治學,留有《果齋遺刻》等著作。

後世子孫,薪火相傳

進入近代,陳廷敬後代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家風。七世陳星曾在京任官。其子陳翹雲(八世)以詩歌見長,有《雙鯉堂詩集》傳世。陳翹雲的兒子陳殿元(九世)擅長經學,著有《述古堂文鈔》。陳氏後人在動盪的時代中奮力自強,薪火相傳。

陳廷敬後代三百年的書香傳承,不僅彰顯了他們對知識的追求,也體現了他們對家國的責任。他們以詩書立身,以仁義治家,為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種崇文重教的家風,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