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午後雷陣雨來得又急又猛,讓我想起「雨逢」這個詞特別有意思。那種突然被大雨困在騎樓下,卻意外遇見老朋友的驚喜感,大概就是雨逢最迷人的地方吧。台灣的雨季總是充滿這種小確幸,明明只是躲個雨,卻能讓平凡的日常多了一絲溫暖的緣分。
說到雨天的邂逅,我發現每個人的雨逢故事都不太一樣。有些人是在便利商店躲雨時認識了現在的伴侶,有些人則是因為忘記帶傘被好心人送回家。我自己最難忘的是一次在捷運站出口,和十年沒見的高中同學同時躲進同個屋簷下,那種「怎麼會是你!」的驚喜感,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神奇。
雨逢情境 | 常見地點 | 可能發生的故事 |
---|---|---|
突然暴雨 | 便利商店 | 借傘給陌生人或一起分享熱食 |
綿綿細雨 | 咖啡廳 | 和鄰桌客人聊起共同興趣 |
颱風天 | 公司大樓 | 同事順路載回家 |
梅雨季 | 校園走廊 | 遇到好久不見的老師 |
這些年我發現雨逢最有趣的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遇見誰。可能是那個你暗戀已久的同事,也可能是某個曾經幫助過你的路人。台北的雨說來就來,把原本毫無交集的兩個人暫時困在同個空間裡,這種被迫的相處反而創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連結。就像上個月我在信義區被大雨困住時,旁邊那位幫我撐傘的阿姨,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我媽以前的同事,這種巧合真的只有在台灣才會發生。
雨天總讓人特別感性,連帶著雨逢的記憶也特別鮮明。我還記得小時候放學遇到大雨,和同學擠在小小的文具店裡等雨停,大家分著吃熱騰騰的車輪餅,那種溫暖的感覺到現在都忘不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習慣叫Uber或等雨小一點就衝去搭捷運,但我還是覺得,偶爾讓自己慢下來,享受一下雨逢帶來的意外驚喜,也是生活中很棒的調味劑。
最近在藝術圈掀起討論的「雨逢是誰?台灣新鋭畫家的創作故事」,這位神秘的年輕創作者用畫筆勾勒出台味十足的當代風景。1997年出生於台南的雨逢,本名林雨蓁,從小在廟口長大的她,作品總帶著濃濃的在地情懷,把台灣的鐵皮屋、霓虹招牌和宮廟元素轉化成令人驚豔的視覺語言。
雨逢的創作歷程充滿轉折,大學原本念會計系的她,在22歲那年毅然休學,用打工存下的錢買了第一套專業畫具。她擅長將傳統與現代揉合,像是把阿嬤的花布重新解構,或是讓電子花車的燈光在畫布上流動。這種「台得很時尚」的風格,讓她在IG上迅速累積破十萬粉絲。
創作特色 | 代表作品 | 展出紀錄 |
---|---|---|
霓虹色系運用 | 《夜市人生》 |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鐵皮屋幾何構圖 | 《巷口的夏天》 | 2024高雄漾藝術博覽會 |
廟宇元素重組 | 《神明少女》系列 | 2025台中國際青年藝術家聯展 |
雨逢的畫室就藏在新北三重的老公寓裡,她笑說這裡的市井氣息最對味。每天下午聽著樓下攤販的叫賣聲作畫,是她最享受的時光。最近她正在嘗試把台灣的檳榔攤文化融入新系列,用螢光粉紅和金屬銀的衝突色調,表現台灣街頭特有的生命力。雖然已經有畫廊開出高價邀約,但她堅持每個月都要在街頭辦免費展覽,「我想讓阿公阿嬤也看得懂我的畫」她這樣說道。
最近大家都在問「雨逢何時開始走紅?從IG爆紅到開畫展」,這位神秘的插畫家其實是從2023年初才突然在社群上竄紅的。當時她的作品《雨天遇見你》被轉發到各大社團,那種帶著台灣街頭濕氣的浪漫畫風,配上手寫的療癒短句,完全擊中年輕人的心。從此她的IG追蹤數就像坐火箭一樣,三個月內從幾千人暴漲到20萬,現在已經突破50萬大關啦!
雨逢的走紅軌跡其實很有台灣特色,先是在Dcard和PTT被網友瘋狂討論,後來連便利商店都找她合作推出聯名商品。最特別的是她的創作總能抓住台灣人的生活細節,像是捷運站躲雨的情侶、夜市撐傘吃小吃的身影,這些場景經過她的畫筆都變得超級有溫度。
時間 | 重要里程碑 | 追蹤數成長 |
---|---|---|
2023.02 | 《雨天遇見你》爆紅 | 1k→50k |
2023.06 | 與全家合作推出傘具聯名 | 50k→200k |
2024.03 | 出版第一本繪本《遇雨則逢》 | 200k→350k |
2025.05 | 台北華山舉辦首次個展 | 350k→500k |
說到雨逢的畫展,根本就是一票難求!開展前兩週門票就被搶光,現場還排起長長的人龍。展場設計超用心,把台灣的騎樓和雨景都搬進去了,觀眾撐著透明傘看畫的畫面還變成IG新打卡熱點。她的成功證明台灣觀眾真的很吃這種本土味濃厚又帶點文青感的創作,難怪連百貨公司週年慶都要找她設計主視覺。
現在雨逢的限動每天都有上萬人追看,她習慣用鉛筆稿記錄台北街頭的日常,再配上幾句像是「今天的雨是奶茶色的」這種讓人會心一笑的句子。雖然紅了之後接很多商業合作,但她還是堅持每週畫街頭速寫,這種接地氣的作風可能就是大家一直支持她的原因吧!
「雨逢畫什麼?那些藏在筆觸裡的台灣風景」,這個問題總在下雨天浮現。台灣的雨季特別長,從梅雨到颱風季,雨水滋養的不只是土地,還有藝術家們的靈感。你有沒有注意過,那些描繪台灣的畫作裡,雨絲總是特別有生命力?它們不是簡單的線條,而是帶著溫度、濕氣,甚至能聞到雨後泥土氣息的筆觸。
台灣畫家筆下的雨天風景,最常見的就是這幾種主題:
主題 | 特色 | 代表場景 |
---|---|---|
老街雨景 | 紅磚牆映著水光,雨滴在騎樓間串成珠簾 | 大稻埕、鹿港、安平古堡 |
山嵐霧雨 | 水墨般的渲染,層次分明的青灰色調 | 阿里山、陽明山、太魯閣 |
港口雨幕 | 粗獷的筆觸混著海水鹹味 | 基隆港、高雄港、淡水漁港 |
田園濕潤 | 水彩暈染的稻田,雨絲斜插的動感 | 花東縱谷、嘉南平原 |
特別喜歡觀察畫家怎麼處理雨中的光影。台灣的雨不像歐洲那樣陰鬱,反而因為亞熱帶的強烈日照,即使下雨也常透著光亮。有些畫家會用留白表現雨滴反射的陽光,或是用淡淡的黃色調襯在灰藍色後面,這種手法在描繪午後雷陣雨時特別傳神。
說到雨景的細節,不得不提台灣特有的元素。像是便利商店的霓虹燈在雨中暈開的樣子,機車騎士穿著彩色雨衣形成的流動色塊,或是廟宇屋簷滴水成串的瞬間。這些生活化的場景經過藝術家的眼睛,都成了充滿在地情感的創作素材。下次雨天不妨放慢腳步,說不定你也能在濕漉漉的街角,發現值得入畫的台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