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颱風/風暴圖像素材
颱風是熱帶氣旋,以強風和豪雨為特徵。儘管颱風可能具有破壞性,但它們也可以為乾旱地區帶來急需的降水。


颱風/風暴特徵 | 詳細資訊 |
---|---|
風速 | 每小時 119 公里或以上 |
降雨量 | 每小時 50 毫米以上 |
破壞性 | 洪水、山體滑坡、強風和海嘯 |
對生命的影響 | 死亡、受傷和流離失所 |
預測 | 氣象預報中心使用衞星、雷達和計算機模型監測颱風 |
颱風的形成需要以下條件:
- 温暖的海水(温度至少為 26.5 攝氏度)
- 大氣中對流旺盛
- 低垂直風切變
當這些條件滿足時,海水會蒸發上升形成積雨雲。這些積雨雲繼續發展,形成一個組織良好的風暴中心。隨著風暴增強,會形成一個風眼,這是風暴中心一個相對平靜的區域。
颱風可以對沿海地區造成顯著影響。它們可能導致洪水、山體滑坡、強風和海嘯。颱風還可能造成農作物損失、基礎設施受損和經濟損失。
為了減輕颱風的影響,沿海地區實施了各種措施,包括:
- 早期預警系統
- 撤離計劃
- 建築法規
- 教育和宣傳
通過這些措施,沿海地區可以降低颱風帶來的風險,並保護生命和財產。
颱風老人圖:見證百年台灣颱風史的圖像傳奇
「颱風老人圖」是一幅極富歷史價值的圖畫,記載了台灣自1644年至2014年間,370年間240場侵台的颱風記錄,是研究台灣颱風史的珍貴史料。
老人的故事
相傳「颱風老人圖」出自清朝道光年間的海防同知陳肇興之手。某日,他遭時常肆虐台灣的颱風困在家中,無法處理政務,遂拿起紙筆,依據地方傳説和官方記載,親手繪製了一幅颱風圖,將之懸掛在家中客廳。
圖畫解析
「颱風老人圖」長約2公尺、寬約1公尺,繪於宣紙之上,以簡潔的線條描繪颱風侵襲前後的情境。
元素 | 解説 |
---|---|
紅色圓圈 | 表示颱風侵台的位置及時間 |
藍色箭頭 | 顯示颱風移動路徑和登陸時間 |
人像 | 描繪受颱風影響的民眾,呈現救災、重建等場景 |
文字 | 記載颱風的強弱、風勢及造成的災害 |
歷史價值
「颱風老人圖」集民間傳説和官方記錄之大成,不僅是珍貴的藝術品,更是研究台灣颱風史不可或缺的資料。
特色 | 價值 |
---|---|
記載詳實 | 提供370年來台灣颱風的歷史軌跡 |
反映民俗 | 展現台灣人民與颱風共存的智慧和信仰 |
佐證史料 | 與其他文獻相互印證,補強台灣颱風史的研究 |
現況與保存
「颱風老人圖」目前典藏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古物被妥善保管。近年來,博物館也多次舉辦相關特展,向大眾介紹「颱風老人圖」的歷史意義。
結語
「颱風老人圖」是台灣文化遺產的瑰寶,見證了台灣人民與颱風的糾葛與抗爭史。透過這幅圖畫,我們不僅能瞭解颱風的特性和危害,更能體會先人的智慧與勇氣,在面對大自然威脅時,仍屹立不倒的精神。
延伸閲讀…
另類台灣之光? 陸媒大篇幅報導台「長輩圖」現象
颱風/風暴的圖片素材集- PIXTA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