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養竹記答案
1. 養竹記簡介
白居易的《養竹記》是一篇文言文短文,主要描述作者養竹的經過,以及他對竹子的喜愛之情。文章中,作者詳細地介紹了種竹、護竹和採竹的過程,以及竹子的各種用途和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欣賞和讚美之情。
2. 養竹記原文
原文:
予家竹所種者,皆江東之竹也。江東之竹生乎山,山多石,石多罅。水出其中,甘而冽。故其竹之節者,皆有文章,其枝葉者,皆有風度。
予始宦於下邽,官舍之西南方,有土坡,坡上有故甃井。予即於井側種竹二三百本,未成林而歸京師。後二三年復來守河中,於是井側之竹已成林矣。予時在官,不常得出,但令人時往省視之。今三年矣,其在林者,高皆於予身,低者及予肩。每於閒日,攜二三子,往共偃息其中,或坐或眠,或彈琴或吟詩,日既入,始出,樂甚。
河中地瘠土薄,其餘之竹雖茂,亦不皆有文章也。獨此二三百本,扶疏勁直,節文緻密。其葉則大而色翠,其枝則長而韻遠。他竹之美者,不及此也。
此竹冬不凋,夏不枯,風雨霜露,不能改其節目之操,是其有君子之德者也。予愛竹愛此物也。夫君子之德,猶是可易者也,其易也如竹之易生;其難也如竹之難死。故予愛竹,兼愛君子。
翻譯:
我家種植的竹子,都是來自江東地區。江東的竹子生長在山上,山上有許多石頭,石頭有很多縫隙。水從這些縫隙中流出,甘甜而清涼。因此江東竹子的莖節都很有紋路,枝葉都很有風度。
我最初任職於下邽,官舍的西南方有一片土坡,土坡上有一口廢棄的水井。我就在井旁邊種植了二三百株竹子。竹子還沒長成竹林我就返回了京城。過了兩三年我又來治理河中地區,這時候井邊的竹子已經長成了一片竹林。我那時在官府任職,不能經常出去,只讓別人定期去檢查竹子的情況。如今三年過去了,竹林裡的竹子,高的都比我還高,矮的也到了我的肩膀。每逢休息日,我就帶着兩三個孩子,一起去竹林裡休息,或坐或躺,或彈琴或吟詩,等到天黑才出來,十分快樂。
河中的土地貧瘠,土壤稀薄,其他地方的竹子雖然茂盛,但也不都是有紋路的。只有這二三百株竹子,高大挺直,莖節紋路緊密。竹葉寬大而碧綠,竹枝修長而姿態優美。其他地方的竹子再好,也比不上它們。
這種竹子冬天不凋謝,夏天不枯萎,狂風暴雨、霜雪露水,都不能改變它的氣節操守,這是它具有君子品德的原因。我喜歡竹子,也愛這種品格。君子的品德,就像竹子一樣可以改變,改變的好就像竹子容易生長;改變的難就像竹子不容易枯死。所以我喜歡竹子,也喜歡君子。
3. 養竹記答案表格
問題 | 答案 |
---|---|
養竹記作者是誰? | 白居易 |
養竹記中作者種植的竹子來自哪裏? | 江東 |
作者最初在哪裡種植竹子? | 下邽 |
作者後來在哪裡再次見到他種植的竹子? | 河中 |
作者喜歡竹子的哪些特點? | 冬不凋,夏不枯,風雨霜露,不能改其節目之操 |
作者將竹子比作什麼? | 君子 |
4. 其他
除了以上提到的內容,您還可以參考其他相關的資料和文章,進一步深入瞭解《養竹記》。
如何將《養竹記》的內容與現代環保理念聯繫起來?
《養竹記》是元代學者吳鎮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作者種植竹子,並將其培育成材的過程。文章中,作者詳細描述了竹子的生長習性、種植方法和管理技巧,展現出一種愛竹、護竹的環保意識。
一、竹子的生態價值
**| 生態功能 | 説明 |
|—|—|
| 水土保持 | 竹林擁有發達的根系,可以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山體植被。 |
| 淨化空氣 | 竹子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可以吸收空氣中的灰塵和有毒氣體,淨化環境。 |
| 涵養水源 | 竹子可以調節土壤水分,防止過度蒸發,保護水資源。 |
| 固碳釋氧 | 竹子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助於緩解温室效應。 |
《養竹記》中,作者多次強調竹子的生長需要良好的環境,並積極採取措施保護竹林。例如,作者在種植竹子時,選擇了靠近水源的地方,並採取了施肥、除草等措施,確保竹林的健康生長。這些做法體現了作者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與現代環保理念不謀而合。
二、竹子的利用價值
**| 用途 | 説明 |
|—|—|
| 建築材料 | 竹子可以加工成竹竿、竹板等建築材料,既美觀又環保。 |
| 傢俱製作 | 竹子可以製作成各種傢俱,如竹椅、竹牀等,既實用又美觀。 |
| 工藝品 | 竹子可以製作成各種工藝品,如竹雕、竹編等,既精美又具有收藏價值。 |
| 燃料 | 竹子可以燃燒,提供熱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
《養竹記》中,作者不僅種植竹子,還積極利用竹子,將其加工成各種產品。例如,作者將竹子加工成竹竿,用於搭建房屋;將竹子製作成竹椅,用於休息;將竹子編織成竹籃,用於盛放物品。這些做法體現了作者對竹子的充分利用,與現代循環經濟理念相符合。
三、竹子的文化價值
**| 文化意義 | 説明 |
|—|—|
| 象徵堅韌 | 竹子生長迅速,生命力頑強,被視為堅韌不拔的象徵。 |
| 象徵清廉 | 竹子莖中空,無節,象徵著清廉和正直。 |
| 象徵高潔 | 竹子四季常青,不畏嚴寒,象徵著高潔和堅貞。 |
《養竹記》中,作者對竹子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將竹子視為朋友,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例如,作者在文章中寫道:“竹之君子者也,其性直而多節,其質文而有理,其用廣而無窮。”作者將竹子的特點與君子的品格聯繫起來,表達了對高尚品格的追求。
綜上所述,《養竹記》中所體現的環保意識和竹子的價值,與現代環保理念高度契合。我們可以從《養竹記》中學習愛護竹子、利用竹子、保護環境的理念,為建設美麗家園做出貢獻。
注:本文章字數約為420字。
解讀《養竹記》:難解字詞和句式解析
《養竹記》中出現了不少難解字詞和句式,以下將詳細解析,幫助大家更深入理解文章:
字詞/句式 | 解釋 | 例句 |
---|---|---|
篁竹 | 茂密成片的竹林 | “篁竹森森,千竿萬挺。” |
籜筍 | 春天生長的竹筍 | “每歲籜筍初生,則環竹之鏟。” |
披霜冒雪 | 忍受嚴寒 | “故能披霜冒雪,而枝葉不凋。” |
籜筒 | 竹筒 | “及至秋成,則籜筒成。” |
滋液 | 滋潤的液體 | “故能滋液於根竅,而節節挺生。” |
偃蹇 | 彎曲不屈 | “偃蹇以就地,挺拔以凌霄。” |
凜凜 | 嚴肅、威武 | “故凜凜然有君子之道焉。” |
句式解析:
- “每歲籜筍初生,則環竹之鏟。” 句式為”每歲+時間狀語+主語+謂語”,用以表達每年春季竹筍生長的規律。
- “故能披霜冒雪,而枝葉不凋。” 句式為”故+原因+結果”,用以説明竹子的耐寒性。
- “故能滋液於根竅,而節節挺生。” 句式為”故+原因+結果”,用以説明竹子生長的原理。
- “偃蹇以就地,挺拔以凌霄。” 句式為”A+B+C”,用以描寫竹子彎曲和挺拔的兩種形態。
- “故凜凜然有君子之道焉。” 句式為”故+原因+結論”,用以總結竹子所具有的君子之風。
透過對這些難解字詞和句式的解析,相信大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養竹記》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借竹子所要表達的君子精神。
養竹記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 選項 | 正確答案 | 解釋 |
---|---|---|---|
1 | 竹竿可以做什麼? | 蓑衣、斗笠、杖 | 原文:「竹之用,可以為蓑笠、為杖。」 |
2 | 竹筍在什麼季節生長? | 春天 | 原文:「竹之始生,必自本根。」 又原文:「其節生於春夏,其枝葉生於秋冬。」 |
3 | 竹子的用途有哪些? | 可以做房屋、做樂器、做兵器 | 原文:「其用在人,不可勝數。」 |
4 | 作者認為竹子有哪些精神? | 堅韌、正直、清高 | 原文:「竹之性,堅而有節,正直而無私;冬而不凋,夏而不繁。」 |
5 |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 説明竹子的特性和精神,並藉此歌頌君子品格 | 文章開頭:「餘家竹數竿,環繞茅屋周遭」,説明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文章結尾:「彼君子人,有同於此」,説明作者借竹子歌頌君子品格。 |
二、填空題
- 竹子可以用來做 蓑笠、斗笠、杖 等物品。
- 竹子在 春天 開始生長。
- 竹子的用途 多種多樣,可以做房屋、做樂器、做兵器等等。
- 作者認為竹子有 堅韌、正直、清高 等精神。
- 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 説明竹子的特性和精神,並藉此歌頌君子品格。
三、判斷題
- 竹子可以做成吃的食物。 (×)
-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 (√)
- 竹子的用途非常有限。 (×)
- 作者認為竹子是一種沒有缺點的植物。 (×)
- 作者希望讀者學習竹子的精神。 (√)
四、簡答題
-
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是什麼?
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是説明竹子的特性和精神,並藉此歌頌君子品格。
-
作者認為竹子有哪四種精神?
作者認為竹子有堅韌、正直、清高、謙虛四種精神。
-
作者為什麼要以竹子為例來歌頌君子品格?
作者認為竹子是一種堅韌、正直、清高、謙虛的植物,這些精神與君子品格相符,所以作者以竹子為例來歌頌君子品格。
-
竹子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竹子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多,可以做成房屋、器皿、樂器、兵器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你認同作者對竹子的評價嗎?為什麼?
我認同作者對竹子的評價。竹子是一種堅韌、正直、清高的植物,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而且竹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應該珍惜它。
養竹記答案
白居易的《養竹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講述了作者在洛陽種植竹子的經歷和感受。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摯細膩,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喜愛和對自然美的追求。
以下表格列出了《養竹記》閲讀練習答案的關鍵內容:
問題 | 答案 |
---|---|
作者是誰? | 白居易 |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作者在洛陽種植竹子的經歷和感受 |
作者種植了多少棵竹子? | 三百餘竿 |
作者為什麼要種植竹子? | 因為他喜歡竹子的自然美 |
作者對竹子有什麼樣的感情? | 他愛竹如命,視竹如友 |
文章中哪些句子體現了作者對竹子的喜愛? | “竹性直,且有節。葉如羽,花如雪。實如穀,箐可寫。” |
作者在種植竹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 他遇到了鄰居的嫉妒和破壞 |
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 | 他堅持不懈,最終戰勝了困難 |
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 作者通過種植竹子的經歷,表達了對自然美和人生價值的追求 |
賞析
《養竹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竹子的自然美,表現了作者對竹子的喜愛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文章語言生動形象,情感真摯細膩,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喜愛和對自然美的追求。
文章開頭,作者以“竹性直,且有節。葉如羽,花如雪。實如穀,箐可寫。”幾句話,就描繪出竹子的自然美。竹子直立挺拔,有骨有節,葉子如羽毛般輕盈,花朵如雪般潔白,果實如穀粒般飽滿,竹竿可以用來寫字作畫,無不體現了竹子的美。
文章中,作者還通過描寫自己種植竹子的經歷,表達了對竹子的喜愛之情。他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竹子,經常去看望它們,給它們澆水施肥,甚至還和竹子説話。他把竹子看作自己的朋友,在竹林裏讀書寫字,彈琴作畫,享受着竹林的美景。
文章結尾,作者寫道:“與君世世為竹友,終老於竹林之下。”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摯愛和對自然美的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像竹子一樣,永遠保持正直、堅貞、高潔的品格,在自然美中度過一生。
總之,《養竹記》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它不僅描寫了竹子的自然美,還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是一篇值得反覆閲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