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五行山牆,又稱為規壁、圓仔頭、彎模頭、箍頭、鵝頭、棟頭、封頭壁、風頭壁 [1],是華南地區和台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常見的封火牆形式。它位於屋頂曲脊和垂脊的銜接處,是一個鼓形構造,由曲脊、紋路和脊頭三個部分組成,內部覆蓋磚瓦 [4]。
在早期,這種山牆並沒有一定名稱,建築師傅通常稱之為棟頭。直到高燦榮教授在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中,為方便稱呼,才提出「五行山牆」一詞 [5][6]。


五行山牆在台灣各地都有分佈,其中馬形山牆最為常見。馬形山牆呈圓角形,根據不同地區,型態可分為南部、北部、新竹、東港、旗山、西南沿海等六種。木形山牆在台灣也有發現,著名的建築包括台北保安宮、板橋林家等。
五行山牆中,馬形山牆在華南地區和台灣漢族傳統建築中廣泛使用。燕尾、瓦鎮和五行山牆是台灣古厝屋脊上常見的三種裝飾形式。馬形山牆大小因正脊和屋身尺寸而異。民宅多採用馬形山牆,而大宅官家則偏好翹起的燕尾脊。
金門地區由於防風需要,常使用大規壁,即弧形馬形山牆。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馬形山牆作為機關象徵。
馬背建築:蒙古遊牧民族文化的見證
馬背建築,又稱穹廬或蒙古包,是蒙古遊牧民族特有的傳統建築形式。它不僅是遊牧生活的必需品,更象徵著蒙古文化的深厚底藴和悠久歷史。
馬背建築的歷史淵源
馬背建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遊牧部落。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需要隨著季節和氣候變換而遷徙,因此住所必須輕便易於拆卸和運輸。穹廬便應運而生,它由可拆卸的木構骨架和氈子組成,可以快速地搭建和拆卸,方便遊牧民族的遊牧生活。
馬背建築的結構
馬背建築的結構非常簡單,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部件 | 説明 |
---|---|
頂部穹頂 | 由木材或竹竿搭成的穹頂形骨架,覆蓋著氈子或毛皮 |
牆壁 | 由木條或柳條編成的格柵,外面覆蓋著氈子或毛皮 |
門框 | 木質或骨質門框,用於安裝門 |
門 | 由木板或獸皮製成,用於遮擋風雨 |
煙囱 | 圓錐形的頂部開口,用於排放煙霧 |
馬背建築的類型
馬背建築分為多種類型,根據大小和用途而異。常見的類型包括:
類型 | 尺寸 | 用途 |
---|---|---|
普通穹廬 | 4-6 公尺 | 居住 |
商會穹廬 | 6-8 公尺 | 會客、宴請 |
王室穹廬 | 8-10 公尺 | 王室居住、祭祀 |
僧侶穹廬 | 10-12 公尺 | 寺廟使用 |
馬背建築的裝飾
馬背建築雖然結構簡單,但裝飾卻十分豐富多彩。穹廬的牆壁和頂部通常會繪製著傳統的蒙古圖案,象徵著草原文化和遊牧生活。門框和煙囱也會裝飾著精美的雕刻,展現著蒙古工匠的精湛技藝。
馬背建築的意義
馬背建築不僅是蒙古遊牧民族的傳統住所,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 遊牧文化的象徵:它是蒙古遊牧民族遊牧生活方式的體現,見證了他們逐水草而居的歷史。
- 文化傳承載體:穹廬上的傳統圖案記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傳説和信仰,傳承著蒙古文化的精髓。
- 精神寄託之所:蒙古人視穹廬為家園和精神寄託,在穹廬中舉行重要的儀式,祈求祖先保佑。
結語
馬背建築作為蒙古遊牧民族文化的承載者,不僅是一座座可拆卸的帳篷,更是一部記載著蒙古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百科全書。它承載著蒙古文化的傳承和精神寄託,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文化瑰寶。
延伸閲讀…
馬背山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躲在田野鄉間的山牆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