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我們説七月半。
中元節除夕、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
它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民間按例要祀祖,稻米祭供,祖先報告秋成。
該節是追懷先人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傳説中,從七月初一開始,鬼門關會開,有些親人祭祀鬼會福廕子孫後人,有些沒有親人祭祀所謂孤魂野鬼奔走無所適從,有一些冤死鬼身戾氣發泄,可能會報復社會,做一些人類事。
所以七月,常有各種民間禁忌,是中元節,七月十五那天,稱七月半、鬼節。
冬瓜行旅認為,不管是哪種習俗或信仰,沒有所謂錯,只要。
實際上,中元節並可怕,它發源於道教,源自於道教三官崇拜。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並稱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稱下元解厄。
據《元始天尊説三官寶號經》,此三位天帝名及其職掌:”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並稱”得道神仙,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厄”。
三官大帝誕辰三元日,上元、中元和下元,一一應農曆正月、七月、十月十五這一天。
其中上元節演化為今天普天同慶、寓意團圓元宵佳節;中元節因為地官赦罪,陰陽兩利原因,而民間有了諸如鬼節,七月半稱呼;下元節如今傳統文化復興而多國人瞭解和重視。
因為冠以“鬼節”名稱,中元節既平添神秘色彩使人多了幾分恐懼心理,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們今天中元節這個傳統節日內涵瞭解缺失導致。
唐代詩人李郢作詩描述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見月娥。
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可見唐代中元節是全民參與、節日,遠不是今天,讓人心生恐懼“鬼節”。
實際上,邊緣化了中元節,通過祭奠祖先亡人形式,承載着中國數千年民俗文化和精神,其中有博愛普度、有仁孝祭祀、有思念感恩、有善念善行…這樣節日裏,“鬼節”兩字而心生恐懼?説到鬼月,大家關心不外乎鬼門幾號開?冬瓜行旅這來大家解答,今年農曆七月初一落國曆8月4號禮拜日,而鬼門關時間是國曆9月2日。
另外,許多人會問社長,鬼門幾點開?不要想説這什麼問題, 0:00 嗎?錯!答案是子時,前一天晚上十一點,換句話説,今年七月初一雖然是8月4號,但鬼門可是8月3號23點開了唷!大家知道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但你曉得鬼月由來是什麼嗎?有一説認鬼月起源源自於明太祖朱元璋,朱篤信風水,專有七月,不使民間皇族共用吉日吉時祭祀,於是派人假冒道士賣符,謠傳七月乃「鬼月」。
有一派主張鬼月來商曆七月,引用清朝時所流傳民間口訣《天元五歌》:「古來天子七月喪,士庶踰月禮曠。
」,認為諸月中曆七月最吉,乃天子下葬之良月,但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詳細記載可見禮記,其中有提到天子往生後七個月下葬。
既然農曆七月皇室喪葬關係,那麼鬼月一詞是怎麼來?於「鬼月」名稱由來,中國傳統文獻於農曆七月稱「巧月」或「瓜月」,並無所謂「鬼月」説法,日治前期台灣舊慣調查中,農曆七月稱為「鬼月」,並普遍。
因此歷史證據可知「鬼月」是現代產物,這幾十年來興起。
台灣「鬼月」概念是因為台灣移民社會死傷多,例如:漳泉械鬥、原漢對立、抗荷、抗清、抗日移民問題,造成很多「眾爺」、「萬善公」、「有應公」、「百姓爺」、「義民廟」無主祭祠,慈善積德、安撫孤魂、化解仇恨,台灣清代晚期開始形成普度死難者大型祭祀活動宋代《東京夢華錄》寫到:「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 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潘樓並州東西瓦子如七夕……構肆樂人,七夕,搬〈目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看到了嗎?中元節重視,不僅是祭祀先祖,普度遊魂軍殤,有慶祝秋收意思;因此節慶氣氛七夕延續,直到中元節當天才結束。
後人鬼節演變成三天、七天、十五天,時今日整個月規模,這是可以想見發展。
上可知,其實鬼月,是什麼可怕日子,多數人它人云亦云訛傳訛,時間一久,好像這麼順理成章成為謎樣色彩並充斥各種禁忌月份。
目蓮拿食物母親充飢,誰知食物一入口即化火炭。
若你屬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類型,那麼下面冬瓜行旅舉出了身處三種情境時應留意幾個眉角大家參考。
導讀:於每一個人來講,每一個節日並是一個節日而已,但他其中藴含着很多一些文化存在。
眾所周知,我國有三大鬼節,那麼你知道三鬼節是哪些嗎?下面是萬年曆編中國三鬼節風介紹,感朋友來瞧瞧吧。
1. 中元節:稱鬼節或鬼門開,是中國民間傳統一個節日,日期農曆七月十五。
人們相信這一天地府鬼魂出來遊蕩,人間鬼魂會得到放免,因此要用各種方式祭祀和招待祖先和亡靈,保佑自己和家人福壽。
2. 節:稱為寒食節,每年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前後,主要是祭掃和悼念逝去親人和敬愛祖先傳統節日。
人們會掃墓、獻花、燒紙錢、供品,表達逝去人敬意和思念,同時是緬懷歷史和反思生命時刻。
3.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節這天,民間有禁止生習俗,説這一天不能生活做飯。
這個主要是沿襲寒食節節日習俗。
遠古時期,人們鑽木取火,所以火視作資源,每年這個時候會舉行祭祀活動,“禁火”後,鑽木取新火,這叫“改火”或“請火”,這段有火時間裏人們只能冷食度日;後來到春秋時期,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所以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在節前一兩天,所以後來禁火冷食習俗沿襲到了這一天。
古代人們祭祀,掃墓祭祖既有祈福寓意,是表示對祖先一種追思,我們文化中向來重親緣血統,有愛幼傳統美德,所以表示對故去之人懷念和感恩,飲水思源,寒食節祭祖是一項不可缺少習俗,後來這一習俗沿襲到了節這個節日中。
習,人們會前後攜帶帶酒食果品、香火紙錢物品到祖先墓地,將祭品供奉先人墓前,上香祭拜,焚燒紙錢,後會墳墓培上新土,現在人們祭祀方式環保了很多,不過節祭拜祖先、悼念故去親人傳統習俗盛行。
踏青習俗是襲巳節(農曆三月初三日),叫探春、踏春,因為節時間仲春和暮春交,此時萬物復甦時候,春光明媚,藉由掃墓出行機會,感受一年氣象,一掃冬季。
出行看春景,有臨河洗浴祈福消災習俗,是有迎新寓意。
節有插柳、戴柳習俗,因為節稱“鬼節”,佛教文化中,慈航濟世觀世音菩薩手持柳枝普度眾生,所以民間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作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前後柳初時節,所以插柳戴柳辟邪習俗流行甚。
河北省——七月十五這天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時鮮食物作為祭祀物品,前往祖先墓地祭掃,持麻谷田梗,稱為“薦”。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會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説可以防蟲除害。
有縣區會中元節這天放風箏,門前畫一灰,然後圈內焚燒紙公祭拜祖先。
延伸閱讀…
江蘇省——江蘇吳縣中元節這天會錫箔折成元寶形狀,沿路焚化,謂“結鬼緣”。
宜興中元節這天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有普度亡魂寓意。
導讀:鬼節習俗,過去每個朝代會有所不同,講有差異。
流傳,簡化許多了,習俗主流宗旨剩以下幾個,祭祀,焚燒紙錢,吃團圓飯。
那麼,鬼節是七月十三還是十四?鬼節是什麼時候幾月幾日呢?想知道來瞧瞧萬年曆編介紹吧。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稱施孤、鬼節、齋、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
中元節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祭祖節,而稱為中元節,是源於東漢後道教説法。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民間按例要祀祖,米祭供,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鬼節是七月15,叫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盂蘭盆節,與除夕、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祭祖大節,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傳統文化節日,絕大部分華人中元節定農曆七月十五日。
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下面編為您介紹。
相傳南方原並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
但為何南方過中元節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 華人相信農曆七月是鬼月,初一開始,鬼門關被打開,直到初二十九午夜為止,鬼門關才關閉。
這段時間,許多孤魂野鬼遨遊人間來找吃,所以要招待他們。
上,家家户户門外路邊供奉“五味碗”,並屋檐下掛燈籠,盼望這些“兄弟”吃完走,不要進來打擾。
鬼月中有許多忌諱:不要出門,免得撞到鬼;不要去游泳,免得水鬼拉下水;不要買房子或車子,怕安全;不要結婚,免得娶到鬼新娘;不要生孩子,免得人譏笑“生鬼仔”。
農曆七月這鬼月是如何開始迷惑千千萬萬華人,叫他們以來活在懼怕當中? “盂蘭盆”(Ulambana)這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意思是“倒懸之苦”。
傳説佛教裏有部“盂蘭盆經”,裏面有一則目蓮救母故事:目蓮是佛陀十大弟子,是個孝敬父母兒子,後來成為菩薩。
有一天,他運用神通法力,發現死去母親墮於餓鬼道,飢餓。
目蓮拿食物母親充飢,誰知食物一入口即化火炭。
延伸閱讀…
目蓮無可奈何之下,請求佛陀幫助,佛陀他説:“你這樣做是會有什麼,除非你七月十五日那天敬備祭品(百味五果),祭拜七代祖先靈,同時供養十萬大德眾僧,請佛僧誦經作法。
”目蓮指示去做,母親終於脱離了餓鬼道。
這故事不知不覺流傳民間,成為風俗習慣。
鬼月期間,祭拜儀式有兩種:一是“私度”,一是“普度”。
“私度”是供奉祭品祭拜祖先;“普度”是廟大士殿台中,供奉祭品目蓮菩薩(稱佈施觀音,全身金甲,相貌),請他食物佈施那些釋放出來孤魂野鬼。
有些廟特地請人來唱歌演戲,供孤魂野鬼觀賞。
盂蘭盆經由來是如何?學者考證,它是中國漢文寫成一部佛教偽經,而目蓮救母故事是佛教迎合中國儒家孝道而造作故事。
至於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源自中國道教“三元説”(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與十月十五“下元”)。
佛教盂蘭盆節道教三元説,兩者融合而成了今日所謂七月鬼節。
華人相信鬼是看靈物,活陰間;人死後,有三魂六魄要供奉,一家中神祖牌,一墓中,一陰間。
華人是鬼魂因為得不到供應而到人間來興風作浪,因此七月間提心吊膽。
華人民間傳説有兩類鬼是惹不起:其一是厲鬼(車禍或溺水淹死者,閻羅王趕回陽間,到處流蕩);其二是冤鬼(自殺或死不瞑目者,其報仇心)。
有者父母生前,死後祭品來補償;有者請和尚唸亡魂超度──眼見自己人死去,擔心他去投胎成為畜生,所以請和尚來超度,作補救。
佛教説法,亡死後變成細身,稱為“中有”(Antrabhara),處中陰期,四十九天過後去輪迴投胎。
這段期間,亡飄蕩於空間,行蹤無定,專向人作怪。
所以請和尚他們超度,免得他們輪迴中受苦。
華人心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大家這樣做,已習以為了;況且民間信仰體系壓力之下,,不要問太多。
華人相信鬼界天界有所不同,天界神明帶來福氣,鬼界帶來許多災禍。
這些鬼於嫉妒陽間人,會定期或徘徊陽間,要加害於人。
防止災禍,祭拜,這是消災心理。
説泰北瑤族人十分忌,有一次幾位宣教士途經瑤族人山寨時,突然他們截停。
問後,知道這族人展開祭鬼大日子,所以任何人或車輛那地。
瑤族人為何要祭鬼呢?主要是害怕得罪邪鬼,不想因此而惹來種種如患病,無故死去。
以上觀念隱藏着公平。
如果活人生前可以無惡不作,死了有人他超度,那不是主張“錢能通天”嗎?佛教明明主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律:人生前一切所行,所種業力,他帶來死後果報,若種是業力,隨他到地獄去;可見“超度”這觀念佛教思想本身背道而馳。
這觀念侵蝕着華人道德倫理,癱瘓了公正判斷,埋葬了人高尚情操。
每年七月十五日為亡靈超度,好像很有情義;但每年這樣複祭拜儀式,什麼?佛學四十多年龔天民牧師過去日本上佛教課程時,問法師一個問題:“佛教講業力,人死後隨業力去轉世輪迴;但佛教死人做七,嗎?這不是違反釋迦要人自修,才能從輪迴得到解脱教訓嗎?”當時法師回答説:“我們佛教死人超度有兩個目的:一是安慰活人;二是增加寺院收入。
”當時有一和尚舉手問:“我們替死人唸了錢嗎?”法師回答説:“不為錢,是什麼?”
法師這句話多少反映了“實用主義”(pragmatism) 心態;佛教超度觀念,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