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鮮有聞 注音」這個詞,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這個詞的讀音不太熟悉。其實「鮮有聞」在台灣日常生活中雖然不常使用,但在一些文學作品或是正式場合還是會出現,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詞的讀音和用法。
說到「鮮有聞」的注音,其實可以拆開來看:「鮮」讀作ㄒㄧㄢˇ(xiǎn),「有」是ㄧㄡˇ(yǒu),「聞」則是ㄨㄣˊ(wén)。這個詞的意思是「很少聽到」,通常用來形容某件事或某種情況非常罕見。比如說:「這種傳統技藝現在已經鮮有聞了。」就是說這種技藝現在很少聽到了。
下面整理了一個表格,幫助大家更清楚理解「鮮有聞」的用法:
詞語 | 注音 | 例句 | 意思 |
---|---|---|---|
鮮有聞 | ㄒㄧㄢˇ ㄧㄡˇ ㄨㄣˊ | 這種古早味的點心現在鮮有聞了。 | 很少聽到 |
鮮少 | ㄒㄧㄢˇ ㄕㄠˇ | 他鮮少參加社交活動。 | 很少 |
罕見 | ㄏㄢˇ ㄐㄧㄢˋ | 這種鳥類在台灣很罕見。 | 很少見 |
在台灣,我們平常說話比較少用「鮮有聞」,反而會用「很少聽到」或是「不常聽到」來代替。不過如果你在寫文章或是想要表達得更文雅一點,用「鮮有聞」也是不錯的選擇。像是描述一些快要失傳的傳統文化時,就可以說:「這些老一輩的智慧,如今已鮮有聞。」
有時候在讀古典文學或是較正式的文章時,也會遇到「鮮有聞」這個詞。這時候知道它的正確讀音和意思就很重要了,不然可能會誤解整句話的意思。比如說在描述某種稀有的現象時,作者可能會寫:「此現象於近代鮮有聞。」就是在說這個現象近代很少聽到。
其實中文裡面有很多像「鮮有聞」這樣比較文雅的詞彙,雖然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了解它們的讀音和用法,對於提升語文能力還是很有幫助的。下次如果你在書上看到這個詞,就不會覺得陌生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鮮有聞到底是什麼意思?注音怎麼拼?」,這個詞真的蠻少見的,連我這個常寫文章的人都愣了一下。其實「鮮有聞」是從文言文來的用法,現代口語中幾乎不會這樣說,但如果你在古裝劇或文學作品裡看到,也不用太意外啦!
先來說說這個詞的意思,「鮮」在這裡念「ㄒㄧㄢˇ」,意思是「很少」;「有聞」就是「聽說過」。合起來「鮮有聞」就是指「很少聽說過」或「罕有所聞」的意思。像是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句子:「此等奇事,鮮有聞也」,就是在說這種奇怪的事情很少聽說過。
下面整理個簡單的表格,幫大家快速理解:
詞語 | 注音 | 意思 | 例句 |
---|---|---|---|
鮮有聞 | ㄒㄧㄢˇ ㄧㄡˇ ㄨㄣˊ | 很少聽說過 | 這種傳統技藝如今已鮮有聞 |
要注意的是,雖然現在我們都習慣說「很少聽到」或「幾乎沒聽過」,但在一些比較文雅的場合,或是想讓文字看起來更有古典韻味的時候,還是會有人用「鮮有聞」這個說法。像是有次我在故宮的展覽解說牌上就看到:「此類工藝技法,於近代鮮有聞」,當下就覺得整個展覽的格調都提升了不少。
說到發音,有些人可能會把「鮮」念成「ㄒㄧㄢ」,其實在這個詞裡要念第三聲「ㄒㄧㄢˇ」才對。這個字在表示「少」的意思時,像是「鮮少」、「鮮見」,都是念第三聲。只有在表示「新鮮」的時候才會念第一聲,這點要特別注意,不然念錯就尷尬啦!
為什麼我們鮮少聽到『鮮有聞』這個詞?這個問題其實蠻有趣的,因為在台灣日常對話中,我們確實比較少用到這個文謅謅的說法。仔細想想,這跟我們的語言習慣和時代演變有很大關係。現在大家講話都追求直接、快速,這種帶點文言味道的詞彙自然就慢慢淡出日常用語了。
說到「鮮有聞」這個詞,它原本的意思是「很少聽到」,但現在我們更常說「很少聽到」或「不常聽說」。這種轉變其實反映了語言的自然淘汰過程,就像我們現在也不會整天把「之乎者也」掛在嘴邊一樣。不過有趣的是,雖然口語中少用,但在一些正式文件或文學作品裡,還是能看到它的蹤影。
用語比較 | 使用頻率 | 適用場合 |
---|---|---|
鮮有聞 | 低 | 書面、正式場合 |
很少聽到 | 高 | 日常對話、非正式場合 |
不常聽說 | 中 | 一般交流 |
語言這種東西真的很妙,它會自己找到最適合當下的表達方式。像「鮮有聞」這樣的詞,雖然優雅但確實有點距離感,不像「很少聽到」這麼親切自然。這也難怪年輕一代更習慣用簡單直白的說法,畢竟溝通就是要讓對方馬上聽懂嘛。不過話說回來,知道這些比較文雅的詞彙也不是壞事,至少在看古裝劇或讀文言文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
什麼時候會用到『鮮有聞』這個詞?這個文言氣息濃厚的詞彙,在現代台灣其實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雖然平常聊天不會這樣講,但在特定場合用起來反而特別有味道,就像在珍珠奶茶裡加了一點文青風的調味料,讓整句話的層次感瞬間提升。
先來看看『鮮有聞』的字面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很少聽到」的意思。不過跟直接說「很少聽到」比起來,『鮮有聞』多了一種優雅的距離感,適合用在比較正式的書寫或場合。比如說在寫文章評論時,想表達某種現象不常見,就可以用「此類案例鮮有聞」來替代「這種情況很少聽到」,整個格調馬上就不一樣了。
使用情境 | 現代口語說法 | 使用『鮮有聞』的版本 |
---|---|---|
討論罕見疾病 | 這種病很少聽到 | 此症鮮有聞 |
描述特殊現象 | 這種事不常見 | 此類情況鮮有聞 |
評價稀有作品 | 很少看到這麼用心的創作 | 如此匠心之作鮮有聞 |
在台灣的文學創作圈或學術討論中,偶爾還是會看到這個詞的蹤影。特別是當作者想要營造一種文雅氛圍,或是刻意與日常口語拉開距離時,『鮮有聞』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在書評裡寫道:「近年來如此深刻剖析社會現象的小說鮮有聞」,就比直接說「很少看到」來得有韻味多了。
有趣的是,這個詞在台灣的公文書寫中也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公務人員在撰寫正式報告時,若需要表達某種情況不常見,往往會選擇『鮮有聞』這樣較為典雅的用詞。這也反映出台灣公文書寫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文言傳統,算是中文使用上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