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鳥巢國家體育場:北京地標,建築奇觀

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誕生、演變和意義

2008年6月28日,“鳥巢”國家體育場正式竣工,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見證了這一盛會的歷史性時刻。

2006年9月17日,“鳥巢”鋼結構成功卸載,安裝了78個卸載點,共拆除了15000噸鋼材,為整體工程施工鋪平了道路。

鳥巢 Play

同年8月31日,“鳥巢”鋼結構框架順利合龍,標誌着這一複雜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至此,主體結構完工在望。

2005年11月15日,國家體育場的混凝土主結構合攏封頂,為場館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標誌着該建築的內部空間已基本成型。

鳥巢

2004年12月28日,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項目方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優化調整。取消了原設計中的可開啓屋頂,並減少了膜結構,以降低成本。同時,鋼結構也進行了一定優化。

同年7月30日,為控制工程成本,國家體育場“鳥巢”工地暫時停工,以等待相關施工方案的優化調整。

2003年12月24日,國家體育場“鳥巢”項目正式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標誌着這個備受矚目的工程正式開工,為籌建奧運會場館拉開了序幕。

同年3月18日,在歷經了激烈的設計競賽後,由瑞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公司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組成的聯合體設計的“鳥巢”方案勝出,被確定為國家體育場的設計方案。此後進入了方案深化和施工階段。

2003年8月9日,中信聯合體成功獲得國家體育場的建設與30年經營權,標誌着“鳥巢”項目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02年10月25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在全球範圍內徵集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國家體育場的設計方案競標活動正式啓動,由此開啓了國家體育場從無到有的建設歷程。

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的里程碑之作

項目時間 里程碑事件 技術創新
2008年6月3日 主體結構完工(鋼結構) 參數分析優化,確保最佳視野效果
2005年11月15日 混凝土主結構封頂
2006年8月31日 鋼結構合龍完畢 先進分析技術,測試地震影響下建築表現
2006年9月17日 卸載順暢完成
2004年12月28日 工程優化復工 取消可開啓屋頂,縮減膜結構用量
2004年5月1日 工程停工待調整
2003年12月24日 開工建設
2003年8月9日 中信聯合體取得建設權

鳥巢:北京奧運奇蹟與地標

簡介

北京國家體育場,俗稱「鳥巢」,是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一座大型體育場。它由瑞士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於 2008 年 6 月 28 日落成。鳥巢以其獨特的鳥巢狀外觀而聞名,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標誌性建築,並被譽為中國當代建築的傑作。

設計與結構

鳥巢由鋼結構框架組成,外觀由編織的 ETFE 薄膜構成,形成網格狀的「鳥巢」效果。這種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古代的陶瓷瓦,營造出輕盈、通透、開放的空間感。

項目 細節
高度 68.5 米
直徑 333 米
容量 80,000 人
建築面積 258,000 平方米
ETFE 薄膜面積 100,000 平方米

施工過程

鳥巢的施工過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歷時近五年。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安裝編織的 ETFE 薄膜。這項工作需要精湛的技術和精確的測量,才能確保薄膜的均勻性和耐久性。

用途與活動

鳥巢建成後,除了舉辦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田徑和足球比賽外,還承辦了許多重大賽事和活動,包括:

  • 2015 年國際田徑聯合會世界錦標賽
  • 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花式滑冰和短道競速滑冰比賽
  • U2、Lady Gaga 等國際巨星的演唱會
  • 國內外大型展覽和活動

影響與意義

鳥巢的建成是中國建築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標誌著中國建築技術和設計理念的進步。它不僅成為北京奧運會的標誌,也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象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現代化和崛起。

結語

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是一座建築傑作,它的獨特設計和深遠意義使其成為中國當代建築的標誌。它不僅是奧運會的見證,也是中國經濟、文化和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的象徵。未來,鳥巢將繼續作為北京重要的體育和文化活動中心,見證更多精彩的歷史篇章。

延伸閲讀…

鳥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鳥巢_百度百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