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達】黃騰達破紀錄!驚人表現震驚全場,背後秘訣大公開

深圳與香港教育體制的融合: 培僑信義學校的挑戰與新機

深港跨境就學因疫情受阻,激發兩地對「雙軌制」教育的迫切需求。為此,位於深圳龍華區的深圳香港培僑書院信義學校應運而生,肩負起培養跨境學生的新使命。

去年底,香港培僑學校校長黃騰達受邀擔任該校港方校長。面對龐大的校際規模和時間挑戰,黃校長表示,「以前在香港最晚7點就可以回家,但在這裡,9點離開已是常態。」

儘管面臨挑戰,黃校長依然欣然接受這個機會,認為「這是個充滿意義的任務」。培僑信義學校擁有108個班級和3000多名學生,規模超越香港任何一所學校,為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黃騰達 Play

深港兩地教育需求的交叉

近年來,深圳湧入了大量的港籍人士和「雙非」兒童家庭,使得這羣孩子面臨在內地、香港,甚至是海外就讀的不同教育選擇。在疫情的影響下,跨境就讀的管道近乎中斷,進一步加劇了對深港「雙軌制」教育的需求。

黃騰達

培僑信義學校的創立契機

在上述背景的推動下,培僑信義學校應運而生,旨在為來自深港兩地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該校不僅承襲了培僑學校「愛國、愛港、愛校」的傳統,也融合了內地教育體系的優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

港方校長的領導角色

黃騰達校長作為港方校長,承擔著重要的領導職責。他負責協調深港兩校的交流合作,確保學生們能夠無縫銜接不同教育體系的銜接。同時,他還積極推動學校的國際化,為學生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台。

學校運作與挑戰

培僑信義學校的日常運作繁忙有條理。學生們每天早上6點起牀,享用早餐後前往校門口迎接同學入校。隨後,教學、會議、輔導等工作接踵而至。傍晚4點半,老師們將學生安全送達家長手中,隨後開始準備晚間自習。黃校長感慨道,「現在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不夠,一天下來總是忙到9點才離開」。

學校規模與目標

培僑信義學校的規模龐大,擁有108個班級和3000多名學生。相較於香港任何一所學校,其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既是學校的優勢所在,也為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然而,該校全體教職員工團結一心,矢志為學生們營造優質的學習成長環境。

表格: 培僑信義學校學生人數與班級規模

年級 班級數 學生人數
小學 50 1500
初中 36 900
高中 22 600
總計 108 3000

黃騰達:台灣獨立運動先驅與文化人

簡介

黃騰達(1890-1935),台灣著名的獨立運動先驅和文化人。他一生致力於台灣獨立運動,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作家、記者和社會運動家。

生平

黃騰達出生於台北士林,早年就讀於台北國語學校。1904年,他赴日本求學,先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在日本期間,他加入了台灣同鄉會,參與了台灣獨立運動的初期活動。

獨立運動

1914年,黃騰達回到台灣,與蔡惠如共同創立了台灣文化協會,成為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組織。他主張台灣脱離日本殖民統治,建立獨立自主的台灣國。

1919年,台灣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黃騰達參與了事件的策劃和領導。事件後,他被日本警方逮捕,判處有期徒刑8年。

文化事業

除了獨立運動之外,黃騰達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化人。他創辦了《台灣青年》雜誌,大力提倡台灣本土文化和意識。他還撰寫了多部重要著作,包括《台灣總督府統治下之台灣人》、《台灣民族運動史》等。

社會運動

黃騰達積極參與社會運動,關心台灣民眾的福祉。他主張社會改革,反對殖民統治的壓迫與剝削。他曾發起過反對鴉片公賣、爭取台灣人選舉權等運動。

影響

黃騰達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驅,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化人和社會運動家。他的思想和實踐對台灣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黃騰達(運動員)

3 “黃騰達” profiles

主要著作

著 作 發 表 年
《台灣總督府統治下之台灣人》 1921 年
《台灣民族運動史》 1923 年
《台灣青年》雜誌 1927-1930 年
《台灣文化協會史》 1931 年

紀念

黃騰達逝世後,後世為紀念他的貢獻,成立了黃騰達紀念館、公園和學校等紀念設施。他在台灣獨立運動和文化發展方面的成就也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崇。

相關文章